不管家里有矿没矿,孩子这个物质需求一定要满足!

不管家里有矿没矿,孩子这个物质需求一定要满足!

首页模拟经营咱家真有矿更新时间:2024-04-16

有一天我在超市,目睹了这样一幕。

小女孩指着车厘子说:“妈妈,我想吃这个。”

看了看标价签,妈妈把伸出去还没碰到车厘子的手又缩了回去,她不耐烦地说:“不要,太贵!”

女孩很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重复了一遍:“不要。”

女孩儿撅起嘴要哭,站在车厘子旁不肯走开。

妈妈生气地说:“你就那么馋吗?吃什么不好,干嘛非吃这么贵的!你见我和你爸吃过吗?咱家又没有矿!你就是自私!”

我在旁边想:无论家里有没有矿,车厘子只在每年冬天上市,就算几十上百一斤,每年给孩子吃一两次,孩子也没多要,并不是吃了又贪,这个钱真的花不起吗?

孩子的自尊,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消耗完的。

朋友的真人真事,我们叫她M吧。

M的吃穿用度,有便宜的,就一定不用贵的。

举个例子,都工作赚钱了,收入也不算低,M还会穿15块钱的塑料凉鞋来打发一个夏天。

并不是她不爱美,每次我们劝她,她都说,自己就像顶了个魔咒似的,也想美美的,也想提高生活品质,但消费的那一刻,还是习惯性选择最便宜的。贵的,她觉得不适合自己。

M说,这跟她的父母有关系。

六七岁的时候,M跟着妈妈外出,软磨硬泡求妈妈给她买个肉饼。

妈妈终于被M说动,带她走到卖肉饼的摊位前。

M说,当时她身高比肉饼的摊位高一点点,眼睛正好能看到那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热气腾腾的肉饼。正当她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等着妈妈付钱吃肉饼时,她听到妈妈跟老板说:

“不加肉的多少钱?拿一个不加肉的饼!”

M一怔,转身飞快地跑走,一边跑一边眼泪扑扑簌簌往上涌。她说,直到现在她都三十多了,还忘不了当时的那种屈辱和委屈。

十几岁读初二时,跟爸爸去办事。路过一家服装店,门口的一件衣服吸引了她。

爸爸背对着服装店老板,多次使眼色让M把衣服放下,M坚持要,爸爸凶巴巴地付了钱。

M说,从离开服装店,在回家的路上,到回到家后的好几天,爸爸还揪着这件事不放,一直怪她虚荣,任性,乱花钱。

M说,类似的事情,在她的生活里太平常了。时间久了,也就觉得自己不配好一点的东西,随便有吃有喝有件衣服穿就该谢天谢地了。有时,做一点点改变,对自己好一点,就会满满的愧疚感和罪恶感。

可能很多人觉得M家里是不是穷啊,毕竟那个年代。其实不是,她家条件当时还挺好的,只是父母的态度问题。

M说,这让她多年处于“我不配”的状态中。好东西,我不配。舒适生活,我不配。好一点的朋友和伴侣,照样我不配。

其实,哪里是贵的不适合她,而是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不配贵的。

认识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位购物狂,大多业余时间都用在花钱和钻研怎么花钱上。

去外地出差,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用来逛街购物,而他最钟爱的一项花销就是衣服。

用小朋友妈妈的话说就是,别人买衣服一件一套的买,他买衣服就是批发。

比如,走进一个门店,他对某套衣服表现出兴趣,就会把一套衣服的几个颜色都买下来。不但如此,还把可以与这套相配的其他衣服一起买下来。

如果你认为他是土豪,或者很有穿衣品位,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这位爸爸都是信用卡消费,每个月都为了信用卡账单焦头烂额,而且平时买的衣服,都堆在角落。他身上穿的总是不太合身、也不太美观的旧衣服。

小朋友的妈妈跟我们说,老公这样,她起初也不理解,刚有了孩子经济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俩人还为这个打架。可后来一深入了解,她觉得老公挺可怜的。

这位爸爸小时候,衣服都是大人的旧衣服直接一剪刀剪短直接穿的。

他说:“我不想穿那样的衣服,太难看了,但跟我爸妈说自己想要像样的衣服,就会被爸妈说不懂事,虚荣。还被教育说,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衣服有穿的就可以,好孩子不该比穿的,不该在穿衣打扮上花心思。”

其实,这跟“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没啥区别。

既想让孩子顶天立地大丈夫,又不肯给足他基本自尊,连穿衣服这种基本的需求都给他否定掉。

那反过来说,连穿合体的衣服这种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他能有多大动力多强的信心去追求其他呢?

像那位爸爸,小时候没被满足的,大了成了填不满的坑,甚至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心力都耗费在这上面了,他真的还能一门心思扑在什么正事上吗?

小区里有个三岁的小姑娘。

小姑娘只要走出家门,就要求去超市买东西。

她的妈妈和奶奶为这个特别反感,每次都要刻意绕开超市走。实在绕不开,也会千方百计阻止小姑娘进超市。

越是这样避讳,小姑娘就越执着,经常坐在地上哭闹,要求“去超市”“去买东西”。

有人劝女孩的妈妈和奶奶,小孩子家,她去超市能拿多少东西,能花多少钱啊,她想去就带她去,别让孩子这么闹。

孩子的妈妈说:“不行,年龄这么小,光想着进超市花钱,那大了更不得了啊,还不得变成个虚荣自私的坏女孩嘛,所以现在就限制住她。”

这样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她们想要的结果,小姑娘不但更想进超市,挑选东西也更仓促盲目。

好不容易去一次超市,小姑娘就赶紧在进门处的货架上拿东西。不管是不是她喜欢,是不是她需要的,总之就是乱拿一气。有一次还拿一盒结账吧台旁边货架上的避孕套,死死攥在手里不松开……

有人告诉小姑娘的妈妈,小孩子有物质*很正常,跟大人逛街买东西一样啊,绝不是什么虚荣、自私。

她进超市,无非拿个棒棒糖,选一瓶酸奶。围着超市转一圈,也不会选多少东西,花销也比不上大人冲动消费的一个小零头。

她想要的,就是那种自己看、自己选、自己决定要什么的自我掌控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如何选择,学会控制自己,逐渐完善自身这些方面的心智发育。

一旦家长压抑孩子,孩子就越执着,甚至于盲目。这对孩子们的甄选能力,控制*等都没什么好处,甚至让孩子对自己的正常需求产生惭愧、内疚的心理,对以后的生活,都是坏处,没什么好处。

有个河南焦作的朋友J,她也是八零后,小时候长在农村。

她跟我说,她们家长年吃不到肉。有一次爸爸外出,误打误撞打了头小野猪回家。

按照J的妈妈的意思,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把野猪肉腌制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一小块来吃。

当妈妈准备腌肉的时候,看到一直围着灶台流口水的孩子们,J的爸爸说:“不腌了,一次炖了,让孩子们敞开了吃吧。”

爸爸给出的理由是,一次一点,虽然吃肉了,也吃的时间长,但每次吃都是吃不够吃不过瘾的状态。还不如一次做了,让几个孩子吃痛快吃高兴了。

J回忆说,在那个物质匮乏,平时正常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的年代,那一顿猪肉吃得真是太奢侈了,完全超出他们兄妹几个的意料。

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兄妹对肉最美好的感觉,都还停留在那一顿饭一头野猪的记忆里。

爸爸的决定,没有压抑孩子的*,更没打击他们,而是满足。让孩子对自己的*,有更积极正面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人家爸爸家也没矿啊!

所以,力所能及内,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物质*,别再跟孩子买东西的行为定义得那么负面。

更别为自己不想满足孩子找借口,说孩子馋,指责孩子虚荣,自私等等。

哪怕直接告诉孩子,我不想买,或者我的钱不够,都可以,但不要说孩子的*不对。

孩子们的*没有错,但家长没有合理引导,就会真的成了错。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