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设计花点心思,
猪笼城寨也有春天。
- 设计 美学 -
NO.1 | 壹
话说,许多人对魔都的第一印象,都是摩登时尚,灯红酒绿。
但其实,你没看到上海的另一面。
在上海,也有许多老旧小区,许多人挤在狭窄的筒子楼里,简直就成了“72家房客”现实版,比如号称上海最拥挤小区的隆昌公寓,就是这样的地方。
隆昌公寓:图一微博@文太大叔、图二小红书@住进鸟眼睛以后
一来到这里,顿时星爷《功夫》里猪笼城寨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包租婆收租的狮子吼,理发小哥“没水啦”的叫喊声,那种混乱而喧嚣的烟火气,隔着画面都能感受得到。
人挤人的“猪笼寨”隆昌公寓位于上海杨浦区,建于1930年,当时还是由英国人设计的公共租界巡捕营房。
整座建筑里总共有250间套房,上下五层,间间相邻,密密麻麻。
图二小红书@蛋蛋同学
这栋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改为杨浦公安分局职工宿舍,还是上海最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安装两部电梯的住宅之一。当时曾被誉为“上海最豪华的公寓”。
小红书@Cecilia Guan 醉堪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公安局搬离,职工搬走。
昔日的“豪宅”变为解决住宿问题的公房,人口的大量涌入让两室一厅一分为二,一户人家一扇门一个窗一室半,人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挤。
小红书@念已
现在的这里,走廊过道成了杂物堆积地,公用厨房、公共卫生间,住在这里除了过着拥挤的集体生活,脏乱差也是一大问题。
虽然生活气息浓厚,但条件艰苦,当年住进去被人羡慕,现在却难以搬出。
小红书@上海去哪吃
2004年,公寓被归入不可移动文物,受到重点保护,不可随意改动,街道虽然做了不少努力改善生活环境,但效果甚微。
这是魔都蜗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红书@念已
如此破落,造型独特的老旧住宅,在上海内环并不是个例。
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附近,隐藏着一座被英国《每日邮报》评为全世界最扁最薄建筑称号的老房子——黄浦区“无锡小区”。
因楼体最薄处仅有20厘米,又被称为“纸片楼”。
小红书@兰小默_童鞋
这座大楼的修建有着独特的历史,是3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不留一丝缝隙,建成了四层高,两边窄,中间宽的三角多边形建筑。
而我们看到最窄部分只是一个表面,另一头则是一个“大肚子”,所留空间可以满足正常生活。
图一:小红书@636103031、图二@东方网
因当初用来做办公用房,便没有设计厨房和独立卫生间,现居居民仍过着提马桶过日子,做饭一脸油烟,老年人上下楼困难无比。
一街之隔是单价9万的豪宅,这里却是外来务工者租房的圣地,因为租金便宜,离地铁口近,许多人都搬来这里作为在魔都的落脚点。
现在住在老破小楼房的主要是两类人群:一类是,上了年纪的原著居民,他们习惯于楼上楼下热热闹闹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与更舒适的郊区大房子相比这里邻里来往、出门玩乐更加便利。
小红书@扇子在拍照
另一类是,经济有限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条件更好一些的公寓房相比,老破小租金更低一些,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存在大城市的“精神之巢”,处于其中不会游离在外。
老房子承载着更多城市记忆,其实这样的老破小,只要设计师稍作改造,就可以完全“恍若新生”。
NO.2 | 贰
比如我们曾经介绍过的鞍山五村,地处杨浦区鞍山商区,虽地段成熟、交通便利,但整个大社区都是五六层高的老破小,即使靠近大学也显得老气横秋。
鞍山五村改造前 图片来源@一条
近年,世界级设计大师孟菲斯创始人Aldo Cibic来到这里定居,重新设计老房子。
至于为什么来这里,老爷子表示:“这里的烟火气是让他着迷的地方。”
他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师生一起将旧街区改造成,拥有咖啡馆、展览室、活动厅的“好公社”。
大师级的配色与创新设计,让这里一改旧貌,创业学生和企业逐渐来这里入驻,老变新重焕生机,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
NO.3 | 叁
这样的改造,也不需要投入太大的成本,更多的是针灸式的微设计,通过几个局部改造,就能让整个老破小的居住区完全改变样貌。
比如在上海新华路的口袋公园。
新华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
在这里有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过去是一个路边违建的小面馆,面馆拆迁后,此处就变成了一个闲置空间。
当时的这一块空地,半米高的野草从原来的厨房地面中顽强的生长,结果设计师愣是在这100平米的小弄堂里“螺狮壳里做道场”。
他们在功能上做了两个定义:一是作为一个为周边社区服务的口袋花园,第二就是形成一个可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希望借此重新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服务于周边居民。
改造前的场地 ©周飏
设计师在内部弄堂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系统,这是整个设计的核心。
两边的镜面系统将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当人从中走过,仿佛步入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从而带来一种在城市中很难得的体验。
部分镜面系统是可旋转的。当它旋转过来,是一块块可更换的展板,形成一个可以持续提供内容的街头画廊。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便可进入网上无限的展览空间。
结果,游客和网红们纷纷来这里拍照打卡,两侧的镜面就像一个荧幕,她的反射记录着植物一年四季随时间的不停变化,不同的人在这里与镜面,植物的互动,呈现一道时间性的风景。
在入口位置用耐候钢材料,布置了一个关于新华路历史建筑的永久展。
花园里的植物系统。通过40cm以下、40-80cm以及80cm以上三种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
以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为主的花草组合呈现充满自然野趣的植物氛围,成为城市里珍贵的自然景观,鲜活的呈现时间性的变化。
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上海浦东新区。
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的昌五小区,2018年因拆违整治,片区大量商业店铺被拆除清理后,留下一段近400米的条带空地,形成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
图片@梓耘斋建筑
后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主持改造,借鉴苏州园林的设计手法,通过折线型游园路径,统一色调的立面材料和植物的高低穿插,设计成居民和街道行人都能使用的游廊。
并命名为“昌里园”,荣获“公共空间奖”字奖项入围项目之一。
图片@梓耘斋建筑
把古代园林思维放到现在,不是照搬。在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基础上,于现代语境中适应社会需求。
摄影@田方方
其实,这样的老小区在每个城市都比比皆是,它们经过岁月的变迁,看着也越来越碍眼,里面的局民也是怨声载道。
其实,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先局部进行一些调整,这样有烟火气的小区,很快就能变成另一幅模样。
设计改变生活,而这才是设计真正的价值所在啊。
END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