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广大,118.3万平方公里横跨3个时区,与8省区接壤。广袤的大地上,地理特征迥异,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地貌与人文景象。
内蒙古不仅面积大,风也大。强劲的西北风从亚欧大陆北部呼啸而下,掠过蒙古高原,在大兴安岭、阴山、黄河几字弯、贺兰山一线稍稍停下脚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此分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融。
2023年,我继续将镜头对准这片神奇的土地,且听风吟。
黄河,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孕育,奔流而下,汇入渤海。从上游进入中游之时,黄河在内蒙古西部如弓般拉出一个全长843.5公里的几字弯。黄河两岸,既有田连阡陌,又有丰美草原,各族儿女在这里安居乐业,和谐发展。2023年,我有幸参与了新时代调研行黄河篇的系列报道,从农业、生态等多方面看今日母亲河。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我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和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河套灌区现代化建设、节水改造、生态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使河套灌区能够较好地延续发展,成为可持续灌溉的典型。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田(2023年6月5日摄)。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关镇使用节水技术灌溉的农田(2023年9月14日摄)。
这是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每年利用三盛公水利枢纽定量分流黄河凌汛水、灌溉间隙水,统筹实施乌梁素海生态补水(2023年6月6日摄)。
黄河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流过(2023年9月15日摄)。
在黄河几字弯顶部,一汪碧水镶嵌在乌拉山畔,风吹过乌梁素海,芦苇荡漾,鸟鸣不绝。近年来,随着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也不断显现。各类候鸟在这里安了家,本来前往西伯利亚的疣鼻天鹅也在乌梁素海产卵孵化生活,这让乌梁素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疣鼻天鹅繁殖基地。
成年疣鼻天鹅带着幼鸟在乌梁素海湖面上嬉戏(2023年9月24日摄)。
在乌梁素海边,还有一群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们是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的成员。这群年轻人常年驻守在这里,监测水质与水生态,为乌梁素海的生态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他们,与这群学生一同乘快艇在湖面上作业。湖上的风清新凉爽,正如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吹蓝了一方天空,吹绿了一泊湖水。
在乌梁素海湖面上,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武蓉在测量水质(2023年9月15日摄)。
在乌梁素海湖面上,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武蓉、冯琛和刘莹慧乘坐快艇去采集湖水样本(2023年9月15日摄)。
武蓉(右)和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微塑料(2023年9月14日摄)。
数千年来,与内蒙古“长相厮守”的不仅有黄河,还有长城。
狭长的内蒙古境内,分布着修建于11个朝代的7500多公里长城。这些长城与气候过渡带基本重合,代表了农耕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汇。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的血脉也渐渐融合进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2023年,我走过赵北长城、燕长城、秦长城、汉外长城、明长城等多个朝代、不同形制的长城,为它们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形象照”。
内蒙古清水河县栜木塔明长城(2023年1月16日摄)。
固阳秦长城(2023年1月6日摄)。
固阳秦长城(2023年1月6日摄)。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在贺兰山拍摄明长城时,风从险峻的峡谷内呼啸而过,拍打在长城或土夯或石垒的墙壁上。夜空下,黄色的敌台分外鲜明,在穹庐下好似直抵霄汉。
星空下的赤木口长城敌台(2023年8月20日拍摄)。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宁夏永宁交界处,还有一位被两地都聘为长城保护员的牧民:今年42岁的董海宁,从小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与宁夏永宁县交界处的明长城下长大,他先后被永宁县和阿拉善左旗聘为长城保护员。经年累月的巡护,董海宁和长城的感情日益加深。我们与董海宁行走在贺兰山的崇山峻岭间,听北风呼号,长城岿然不动。正如他所说,长城虽然不会“说话”,但时间久了,它是“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的”。
董海宁骑摩托车巡查贺兰山沿线的明长城永宁段(2023年8月20日摄)。
董海宁徒步巡查贺兰山沿线的明长城永宁段(2023年8月20日摄)。
董海宁利用望远镜观察远处长城情况(2023年8月20日摄)。
2023年,我所记录的不仅有自然地理与历史遗迹,还有“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分别在5月和10月成功发射。火箭发动机点燃的瞬间,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冲击着我的感官。多年以来,1分钟左右的拍摄窗口期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挑战,如何创新,如何突破,是每次拍摄飞船发射的主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找寻创新与突破,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拍摄时又总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2023年5月30日摄)。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2023年5月30日摄,合成照片)。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神舟十六号到神舟十七号,两次发射任务季节不同,画面元素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神舟十七号发射前,我与同事多次到发射场外围拍摄点位实地踏勘,最终选定了以胡杨为前景来拍摄。金色胡杨与冲天一箭相映成趣。
而返回舱回收报道,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前期策划阶段,我设想将返回舱着陆与朝阳定格在一起的画面,因为神舟十六号返回舱开伞时,可能正是太阳刚从地平线出来不久。抵达现场后,太阳已经高出地平线一段距离了,微风吹动着返回舱向远处飘去,我没有再犹豫,找准位置后,果断调整焦距摁下了快门。
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由于拍摄时间太过紧张,我忘记了调整曝光补偿,如果当时再将曝光量压低0.7-1档,整个画面信息会更丰富。由于现场忙乱,我一度忘记了处理这张照片,在最后整理存储卡时才意外发现这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好照片,也是今年我参加载人航天报道最珍贵的收获。
不论是金戈铁马还是载人飞天,草原上的风见证了太多事情。它既带来了黄沙,又吹绿了庄稼;既风蚀了长城,又勾勒出灿烂的文化。且听风吟,它诉说了太多值得被记录的东西,而我们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正应乘风而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 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连振
编辑:侯俊 尹栋逊 卢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