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枪阵御敌人,以陌刀反击:试论唐朝所向披靡的步兵战术

以枪阵御敌人,以陌刀反击:试论唐朝所向披靡的步兵战术

首页枪战射击步兵战术更新时间:2024-11-01
唐朝面临的军事环境

唐朝自统一中原之后,其长时间面临的敌人主要是来自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军队,前有东、西突厥、薛延陀,后有党项、吐蕃,这些少数游牧民族无一不是擅长弓马,急掠如风,而唐王朝前期的对外军事政策是积极进取的以战促和的战略,不固守待毙,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依靠修筑长城来抵御外族侵略的封建王朝。

因此在治理外族时,唐王朝一边在政治上尽量实行羁縻统治以德服人,但是当外敌侵扰时,又不会消极防御,而是积极作战,在作战行动中歼灭敌人。这样一套灵活机动、快速反应的边防系统,自然要求一种可以在对骑兵作战中积极进取的兵器,唐朝军队最具有特色的武器则是陌刀,正是在这样的军事环境逐渐盛行起来的。

这种适用于步兵使用的,砍斫的*伤力强大的双刃长刀,是唐朝军队对外战争武功的证明,手持陌刀的步兵一旦形成严密的阵型,便能对来去纵横的骑兵构成极大的威胁。

唐朝炉火纯青的步兵战术,专治各种骑兵

如果需要在野外与敌人进行作战,唐代的将领普遍喜欢使用步兵作为正兵,在战场上防御敌人的进攻,然后使用骑兵作为奇兵攻击敌人的侧翼或者背后,这也是古代兵法中“正奇”思想在唐代战争中的体现。实行这种战术需要作为正兵的步兵方阵能够抵御敌人的反复冲击,这个时候就要使用方阵或者车步结合的作战方法。

车步结合这种战术古来有之,且经过历代的军事家发扬光大。如《孙膑兵法》中有《陈忌问垒》一篇,孙膑提出了在*中组成车城的防御方式,即在交战时,军队由方阵变成圆阵,进行环形防御,在阵前布设蒺藜,车城上配置各种长、短兵器与弓弩。

又如西汉时卫青与匈奴作战,《汉书·卫青传》记载在这次漠北之战,卫青以车、步协同守御,以骑兵出击,使用车骑协同的战术,即利用了战车和步兵的防御力,又发挥了骑兵的机动能力,最终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再比如刘裕北伐南燕时,用四千辆战车分部左右两翼,步兵在战车之间,在与敌人铁骑激战正酣的时候,突然派遣一支轻骑兵攻击敌人空虚的后方。一举获得胜利。

到了隋朝时候,杨素则一改前代以步守、以骑攻的作战方式,纯以骑兵与突厥对战,《隋书》对此的记载是:

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與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

杨素之所以能够纯以骑兵作战并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隋代战马数量极多,隋军一次性能够出动十万以上的骑兵进行作战,而且多是马甲齐全的重装骑兵,在这样的骑兵对冲之中,防具优良、武器锋利的隋军是必然能够战胜甲胄不全的突厥骑兵的。

但是到了唐代,尤其是李靖所在的初唐时期,情况又大有不同,唐初的战马的数量非常稀少,《新唐书·兵志》中提到唐初仅用隋马三千匹、突厥马二千匹置牧监,想要在缺乏战马的情况下纯以骑兵决胜是不可能的,因此唐军只能再次拾起以车、步守御,以骑兵决胜的战术。

故他在《唐李问对》中说道:“臣以今法参用之,则跳荡,骑兵也;成锋队,步、骑相半也;驻队,兼车乘而出也。臣西讨突厥,越险敷千里,此制未尝敢易。”

话虽如此,但是在唐代的诸多战例中,以车、步结合进行防御的例子并不多见,多半还是以步兵结成紧密方阵,形成前排放盾,次排放弓弩,再后放战锋队,战锋队后放奇兵、马军、跳荡等第二战线士兵的列阵方式。

按照李靖的设想,若军队列阵迎战敌军进攻,首先应在最前方立上彭排,让弓弩手能够站在彭排之后安心射箭。

敌人向我军发动进攻,相距一百五十步时弩手发射弩箭,随即轮流上弩发弩,相距六十步弓手开始发射弓箭,在敌人不断接近的过程中,弩箭不过三四发、弓箭不过六七发。

等到敌军与我军相距二十步之时,弓弩手立即扔掉弓弩,弩手持陌刀和棍棓,弓手持刀楯,跟随持长刀的战锋队与敌军肉搏近战。

若近战不利,第二战线的跳荡、骑兵和奇兵一起上前迎击,第一战线的步兵回到后面重整旗鼓再次与第二战线的士兵一起进攻。防御时也是布置三条战线,与*进攻时使用的战术相同,这样作战的好处在于有较大的牵扯余地,军队至少有三次拉开并恢复作战阵型的机会,有较大的容错率。

在这一套防守反击的战术中,很明显李靖没有使用传统的以车为营、夹步兵以固守,而是使步兵结为方阵,随时保留步兵反击的余地。但是无论如何,以步兵为正兵防御,以骑兵为奇军决胜的战术思想还是与前代一脉相承的。唐代对这一战术运用最纯熟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了。

比如在经历了第一次对薛仁果作战的失败之后,李世民先采取坚壁清野,严守六十余日,直到敌军兵疲粮尽才决定进行反攻。

在战术的安排上,李世民先命令庞玉率领步兵在浅水原的南面列阵,引诱敌将宗罗喉来进攻,在两军相持之时,李世民亲自率领其军从浅水原北面纵入敌军后营,薛仁杲的军队就此溃不成军。

又比如征高句丽之战,此战李世民先命令李世勣以步骑在安市城东南八里外山西岭列阵,长孙无忌作为奇兵在山北峡谷潜伏冲击敌人的后阵,李世民亲自率兵四千人伏击在北山之上。

高丽将领高延寿的注意力都放在李世勣的阵地上,趁其准备进攻时,长孙无忌首先与敌交战,李世民也立刻举旗,击鼓号令全军鼓噪前进,高丽军惊慌失措,大败而归。

除了李世民之外,唐代还有很多将领将这一战术发场光大,例如显庆二年苏定方征讨西突厥,军队行至曳距河之西,贺鲁率各部族兵十万拒战。

贺鲁轻视唐军兵少,率领骑兵从四面八方把唐军团团围住,想一口气把唐军吞了。

苏定方稳如泰山,一点都不慌,命令步兵在河谷南岸高处列阵,手持长枪组成密集的枪阵抵御敌人骑兵的进攻,然后率领所有的骑兵在北原列阵,贺鲁的骑兵连续三次冲击唐军的步兵阵营,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苏定方遂趁敌军的混乱,从后方向贺鲁的军队发动冲锋,乘胜追击三十里,斩首数万。

再如至德二年郭子仪收复两京的一系列战役中,著名的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都是采用了以步兵守御,以骑兵冲其后阵的作战战术。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收复两京之战中,郭子仪麾下有蕃汉士兵十五余万,如此庞大的军队在香积寺以北、沣水以西列下长达三十里的营寨。郭子仪军在距离安庆绪叛军数里的地方结成长阵,原地防御。

敌军将领李归仁率骑兵冲击攻郭子仪的阵型,郭军以弓弩进行攒射,但是长阵阵型下的弩行列显然不够紧密,其密度不足以打退敌军骑兵的进攻。

随着敌人骑兵的反复冲击,郭子仪军的阵型已经危在旦夕,此时李嗣业持长陌刀连*十数名敌军方才重整唐军阵脚,随即率陌刀手持陌刀进逼敌军骑兵,陌刀手们以长阵的阵型,前后两排陌刀手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如墙而进”,最终防御住了敌人骑兵的进攻。

紧要关头,回纥的骑兵趁机出动与步兵前后夹击,斩*敌军六万余人。随后,郭子仪和李嗣业进军新店,郭子仪军先是排兵布阵,与敌人在*中交锋力战,交锋数合之后渐渐露出败势,此时回纥骑兵又从南山冲锋而下,直抵敌军后背,击穿敌军的阵营。

最后郭子仪在和回纥骑兵前后夹击下,*退安庆绪大军,收复东都,取得辉煌的胜利。

结语

在唐代战争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陌刀的兴起和战车的衰败之间的关系。以战车结营、夹步兵以固御的方法固然稳妥,但是进攻性不足,正如杨素所说的:“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

不管是唐代前期的对游牧民族的战争,还是安史之乱中对安禄山、史思明的平叛战争,敌军骑兵的数量都是非常之多的。游牧民族尤以“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回而著称,

用战车和方阵与快捷的骑兵作战,只能做到消极防御而不能做到积极进攻,这种纯以消极防御的战术方式抵御敌人进攻是没有办法取胜的,这里就说两个例子。

例如显庆元年程知节征讨贺鲁的战役,此战苏定方先以精骑五百驰击突厥大军,且取得了*敌一千五百、获马二千匹、追奔二十余里的战绩,但是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战功,建议采取消极防御的方法:

…自今正可结为方阵,辐重并纳腹中,四面布队,人马被甲,赋来即战,自保万全。无为轻脱,致有伤损。…遂收军不许深入。终日跨马、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

这种不求进攻、一味消极防守的战术,在面对急掠如风的游牧轻骑时实在是过于笨重,最终使得唐军兵疲马瘦、无功而返。

又比如在面对安史叛军数量庞大的骑兵时,有唐军将领刻板的照抄车战的作战方法,最终导致损失惨重战败的例子:

时琯用春秋车战之法,以车二千乘,马步夹之。既战,贼顺风扬尘鼓噪,牛皆震骇,因缚刍纵火焚之,人畜挠败,为所伤*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

面对数量众多的骑兵,消极防御和刻板车战都已经被证实不能取得预计中的胜利,如何快速反击骑军就成了唐代军事战略战术的重要课题。应对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同样精于骑射、可以冲锋陷阵的骑兵。第二则是使步兵也拥有战胜骑兵的装备和力量,而想要改变自身马少不精的劣势,充分发挥中原王朝庞大步军数量的优势,也要求中原王朝必须发明出可以供步兵使用、可以克制骑兵突进的武器,而陌刀就是这个答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