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去产能”曾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而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做是“去产能”的“牛鼻子” 。
对于僵尸企业概念,现在全社会并不陌生了;对其继续存在危险性也有深刻认识了,可为何清除却如此之难?其障碍到底在哪?据分析原因有四:首先,地方政府出于GDP政绩考核压力,对僵尸企业爱恨交加。我国长期以来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以GDP增长论英雄,使不少地方政府即便知道清退僵尸企业重要性,也不愿僵尸企业**;甚至还通过阻止企业*,维持表面经济繁荣和税收稳定假象等手段,来换取仕途晋升筹码。因而,税收滑坡、就业下降成了清退“僵尸企业”最大障碍。其次,地方政府出于对社会稳定考虑,对“僵尸企业”网开一面。现在不少地方国企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于是,一些国企出问题后,政府不是按市场规律任其死去,而是不遗余力地进行“输血”救助。据披露,某地方国企所在省份地方政府问企业负责人2015年亏了多少?企业回答亏了19亿元,当地政府慷慨解囊给了20元亿元财政补贴。再如2015年1-9月,44家上市钢企共获得财政补贴高达46亿元。政府与企业之间这种难以剪开的“利益脐带”,成了清除僵尸企业重要障碍。再次,政府与企业都抱有“起死回生”幻想,让“僵尸”企业做最后一搏。政府与企业对所处经济困境大都抱有侥幸心理,相信企业总能熬过严冬。这种幻觉促使不少国企想尽办法苟延残喘,四处向政府伸手请求援助,政府明里暗里向银行施压,促其放贷,而银行迫于政府压力,尤其担心如果不继续支持,银行不良贷款就会大幅反弹,出于无奈,继续对僵尸企业放贷输血。正是由于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一荣俱荣”这种千丝万缕关系,在地方政府庇护下,一些落后产能常常死灰复燃,也使得淘汰僵尸企业落入越清越难怪圈。最后,社会公众担忧淘汰僵尸企业会带来新一轮下岗潮,对僵尸企业退出也持“难以接受”态度,僵尸企业处境易博取社会同情,也给政府带来较大舆情压力,给清理僵尸企业形成一定社会阻力。
显然,清退僵尸企业,是一个不易解开的死结,也是一项庞大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都很难奏效,须举全社会之力:
就政府部门而言,应直面淘汰僵尸企业,明白这是经济供给侧改革必须付出的阵痛和代价,拿出“壮士断腕”决心,把淘汰僵尸企业放在决定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政治高度,增强淘汰僵尸企业紧迫感、危机感;尤其应消除淘汰僵尸企业就会引发税收下降、失业增加和社会不稳定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和勇气,增强推进淘汰僵尸企业定力,自我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追求虚假GDP政绩观,主动对僵尸企业“断奶”,依据中央政府清退僵尸企业时间进度表,摸清底数,按照“多*少*、妥善安置职工、减少对社会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等政策要求进行国企兼并*,推动集国企团层面兼并*,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同时,明确市场*淘汰功能,及时建立规范的*、淘汰等退出机制,为僵尸企业*退出提供完善法律保障。此外,把淘汰僵尸企业纳入政府施政考核目标,调动各级政府淘汰僵尸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建立严厉的奖惩机制,督促各级政府把淘汰僵尸企业当着重要工作去抓落实、抓出实效。
就金融部门而言,协调好与当地政府关系,与政府在淘汰僵尸企业的思想认识、行动步调上保持一致,消除对淘汰僵尸企业引发银行坏账大幅反弹的恐慌心里,对淘汰僵尸企业予以极大关注和支持。同时,与各级政府携手完善金融市场风险与收益多层次体系,建立止损坏账应对机制,如政府、金融部门共同出资建立淘汰僵尸企业呆账损失准备和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金融机构应对僵尸企业*能力,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外溢。此外,增强抵御政府干预贷款能力,拒绝继续为政府保护的僵尸企业发放贷款,让该死的僵尸企业真正死去,以绝后患。
就企业和职工而言,正确认清形势,懂得不淘汰僵尸企业,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发展、国家就不可能强盛的道理,增强配合中央政府淘汰僵尸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我不牺牲谁牺牲”的豪情壮志,甘当改革和社会前进的铺路石。当然,也不是要僵尸企业员工做无谓牺牲,下岗失业失去生活保障,政府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及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对*僵尸企业下岗工人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并对年龄偏大再就业难、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进行养老、医疗等设施必要社会救助措施,确保最低生活保障,防止僵尸企业*“硬着陆”,避免发生社会动荡。而且社会舆论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淘汰僵尸企业负面社会舆情,让社会民众正确认识淘汰僵尸企业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清除僵尸企业宽容、理解、和谐社会氛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