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了解孩子有多重要?BBC最新脑科学纪录片,刷新我们的认知

3岁前了解孩子有多重要?BBC最新脑科学纪录片,刷新我们的认知

首页枪战射击逗斗小丑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4-30

为什么有的宝宝刚出生就特别好带,而有的宝宝不仅特容易发脾气,还特难安抚?

为什么有的宝宝嚎啕大哭时,妈妈抱反而哭得更凶了?宝宝到底有没有点同理心?

可以说,世界上最难读懂的生物大概就是宝宝了。

这个可爱的小婴儿虽然由我们原厂制造,但却没人能写一份详细而精准的“解释说明书”。

就像下面的图片一样,这7个宝宝分别是来自2、3、6、9、12、15、18月,虽然间隔时间不长,但变化却是翻天覆地。

为了探索这群小生命,神奇的思维变化和有趣的生长规律,心理学家格迪·辛格博士,和多位顶尖的儿童领域专家,邀请了全英国200 多个宝宝,进行实验跟踪。

他们用最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试图来更好的了解,这群总时时刻刻带给我们惊喜和惊吓的小宝贝儿。

BBC将其跟踪整理为纪录片《宝宝的神奇世界》,可以说,了解到这些最新的脑科学知识,就像掌握了一份“婴儿说明书”一样,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孩子,放大孩子的无限潜能。

宝宝的气质天生不同

有的孩子特别爱学习、爱看书,有的孩子却总爱调皮捣蛋、遇事急躁,脾气也一点就着,差别很大。

以前,我总以为,这都是后天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但看过这个纪录片之后,我才明白,原来生孩子就像刮彩票一样,是要看运气的。

有的孩子天生能吃能睡,遇事儿淡定,可也有的娃自打娘胎一出来,就是个哪吒,这千差万别的性格,原来是在基因里就写好了

心理学家Emily为了研究宝宝天生的不同性情,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她先是在盒子里放了一些好玩的弹跳玩偶,比如弹跳小狗,弹跳小丑等等,然后在娃面前突然打开,看娃的反应。

实验开始,第一个宝宝Reuben,看到突然弹出来的小丑时,竟非常兴奋,甚至还开心地叫了起来。

第二个宝宝Livia,则看起来非常谨慎,当下就把头扭了过去,甚至还有点想哭。一幅“走开走开,你快走开!”的沮丧心情。

而剩余的宝宝 Logan、Cillian 和 Tally, 则表现得极其淡定,表情几乎没有波动……

面对同样的玩具,孩儿们的反应竟然差别这么大。而更神奇的是,这些娃儿们,在面对其他玩具时,也有同样一致的表现:兴奋的始终兴奋,淡定的也始终淡定。

在心理学中,这也恰好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兴奋型、冷静型和警惕型,这就说明,宝宝天生就有了不同的脾气性格。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

遗传是宝宝个性的起点,但天生有气质,并不代表它不能被改变,契机就在于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

比如对于谨慎的宝宝,那父母就可以更缓慢、更耐心地给孩子介绍新事物,而如果是兴奋型的宝宝,我们可以经常带他去许多不同的地方。

父母的关注是孩子早期的生命

在纪录片里,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冻脸实验

首先父母会和宝宝们进行有趣的互动,然后他们会把脸转过去。当他们脸再转回来时,脸上不再有任何表情,并在两分钟内,也不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任何反应。

结果,很明显,宝宝几乎能立即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突然冷漠。有的宝宝甚至还大哭起来,伸着手试图去“唤醒”母亲。

直到后来,父母抱起他们,这些宝宝的情绪才恢复正常。

我们总以为孩子不在意,但实际上,孩子是非常非常需要父母关注的。尽管两分钟的冷漠不会对孩子造成坏影响,但假如长期如此,就会造成心理失调或者行为异常。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也残忍的揭露了这一点。

孩子就是需要依赖父母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只有小时候拥有了强大的情感链接,他们才不会成为“社会巨婴”

成长为快乐与自信的人,是需要亲密关系和温暖的。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内心爱充足的孩子,才有可能活得更加独立和自信,所以,在孩子3岁前,可以给予他积极的及时回应,给予他更加稳定的亲密关系。

孩子发脾气时,抱抱并不管用

当宝宝1岁多的时候,她的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强,但往往她的能力却配不上她的“野心”,于是,她只能用发脾气来表示愤怒

但和成人不同的是,她完全没法靠自己平复情绪,她的压力激素会源源不断的释放到大脑里,而她也只能在这个情绪漩涡里打转。

这时候,我们怎么做是最有效的呢?

有人说,要共情孩子,抱抱她,安慰她。听起来很不错,但今天我会告诉你,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这种方法反而可能很糟糕。

Emily Jones博士就做了这样一项实验:

她把一些巧克力、糖果,放入了一个特制的透明盒中,这样孩子们能清晰的看到,但却怎么都吃不到。

这可急坏了我们的小宝贝儿们,不论是布莱克还是阿玛亚,她们的心率都从120直线上升到180,看起来沮丧极了。

妈妈急忙抱起小宝贝儿,想轻声安抚,但糟糕的是,这一招几乎完全无效。布莱克被抱起后,嘴里甚至一直在重复:“oh no!oh no......”

孩子们似乎哭闹的更凶,她们身上的传感器也显示,她们的心率居高不下。

Emily Jones博士建议,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试试。

于是妈妈拿着玩具小狗来逗宝宝时,惊喜发生了,几乎每个宝宝都安静下来,心率和压力也恢复到了正常。

所以,对于2岁下的宝宝来说,当面对孩子发脾气,转移注意力是最有效的方法。

而对于我们父母而言,随着我们的多次示范,孩子自己也可以学会这种方法,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引导恰当,当孩子2岁左右时,就可以自己转移注意力,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这可是宝宝自我情绪处理的一大进步。

孩子的同理心怎么培养?

对于宝宝来说,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是更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就是同理心。

曾有妈妈跟我求助,说孩子咬了她一口后,她疼的要死,结果娃却哈哈大笑。她很困扰:难道宝宝就没有同理心吗?要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其实,同理心是分阶段发展的,传统观念认为,2岁下的孩子是没有同理心的,但实际上,并未如此。

剑桥大学的麦格教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通过孩子对一个正在哭的娃娃的反应,来看2岁下的孩子,是否具有共情能力。

首先上场的是17个月的费莉希蒂,麦格先为她介绍了一下这个栩栩如生的小娃娃,然后放在了她旁边的篮筐里。

过了一会儿,这个娃娃突然大哭起来,结果费莉希蒂瞬间转身,脸上也呈现出担心的表情,但是,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是同理心的初始阶段,她能感受到情绪,但却无法从行为上进行帮助。后来,越来越多的宝宝参与了实验,情况都基本一致。

而到了21个月大的里奥时,这个小男孩在听到娃娃哭时,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自己拿起了水杯喂向娃娃,还拿玩具给娃娃玩。可以说,非常令人欣喜。

整个实验说明,孩子生来是有共情感的,而从共情感到能对此作出共情的行为,就一定是通过跟父母或身边人的学习。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婴儿就像海绵一样,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有同理心,那么在照顾宝宝的同时,也对周围的人或事保有一颗同理心。

关于宝宝的未知潜能

除此之外,宝宝们还有很多几乎颠覆我们认知的技能。

宝宝天生更喜欢人脸

比如即使只有一周大的新生婴儿,在面对人脸和机械玩具时,大脑的反应差别很大,通过头脑扫描仪能看出,当宝宝看到人脸时,流入大脑的血液明显增多,而且非常活跃。

这就说明,宝宝对于父母的陪伴的需要远远大过于各式的玩具。而父母的出现,也比玩具,更能刺激宝宝大脑的发展。

宝宝有区分好坏的能力

宝宝在7个月大左右时,就可以区分好人和坏人,她们会在好人得到帮助时,表示出开心,而这就是宝宝学会社会信任的基础

宝宝更喜欢玩躲猫猫

通过对300对宝宝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躲猫猫(peek-a-boo)”是宝宝最喜欢的游戏,发笑指数五颗星。

而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宝宝来说,这是他和父母的社会情感链接

当他还不能理解“看不见不等于消失了”的时候,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出现,让她感受到了奖励和喜悦。

宝宝的语言学习

宝宝在10个月前是世界公民,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宝宝未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那么就可以在她6~8个月的时候,和他经常用外语进行沟通。

有人担心孩子会和母语混淆,实验表明,完全不会,反而这会锻炼孩子的大脑,因为她要对不同的语言作出不同的回应。这时的早期培养,可以说为她之后学习外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对于宝宝来说,最有效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语言,就是“父母语”,也叫做“儿向语言”,就是我们日常面对宝宝时,会故意“提高声调、拉长音节”说的幼稚儿语。

这种“父母语”,会更有效的促进孩子的语言学习

而除了以上,纪录片中还提到早期宝宝兴趣爱好的影响、手机电脑对孩子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影响,以及孩子的独立意识等等。

很多人都以为,2岁前的宝宝,不过就是吃喝拉撒,如猫如狗般养活就可以,但实际上,这段时期,恰也是宝宝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他们有如此惊人的学习能力,也有远超我们想象的成长能力。

也许直到现在,关于这个可爱的小人,我们了解的也不过是星星点点。但每了解到一点,都会让我内心感叹生命的神奇。

眼看她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张开手摇摇晃晃的扑向我们的怀抱,不禁感叹时间飞逝,成长也不过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好好陪伴那个可爱的小人吧,用我们的爱、关注和理解,因为现在所拥有她的每一分钟,都足够珍贵!

如果你也希望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有关宝宝更多的神奇潜能,可以在公众号慢成长后台输入关键词“神奇世界”,获取观看链接哦。

—End—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说

有人问:这世界上最神奇的发明是什么?答案不是手机,不是电脑,甚至不是宇宙飞船,而是孩子。

在这部《北鼻的异想世界》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

工作人员为一群只7-12个月大的孩子,展示了一个简单的木偶剧——

红色的圆木偶想上山, 蓝色的方木偶总把它推下去;

而黄色的三角木偶帮助了红色圆木偶,成功爬上了山坡。

观看结束后,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们选择一块木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宝宝无一例外都选择那个善良的黄色木偶。

没有任何声音指引,没有爸爸妈妈指点,也根本没有清晰的剧情,孩子们依然能够凭着本能,选择更善良的那个角色。

这个场景是令人动容的。那一刻我想,他们知道的,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此稚嫩而又准确。

随着孩子每一天长大,我们不断在他们身上发现新变化、更新自己的认知,有些让我们开心,有些让我们焦虑。看了BBC这部片子,我忽然明白,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如果能多理解他们一些,更相信他们一些,那么这段成长的相伴之路,我们彼此都能更加轻松而坚定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