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宋朝,所有人脑海中立即想到一个词,那就是“靖康之耻”。北宋军队的弱,确实是事实,有人云: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北宋名相很多,比如司马光、文彦博等等,当然还包括变法失败的王安石,但名将很少,而南宋名将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岳飞,但没有什么好的丞相,唯一一个独相十余年的秦桧还是个奸臣。
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北宋也有很多名将,比如种师道、种师中、姚古,包括汴京之围不久前投降金国人的郭药师,主持第一次汴京保卫战的李纲,其实都可以算做名将之列。
这些人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名将,在宋金之间的战争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境遇,导致这些有胆魄、有经验之人最终没有办法挽狂澜于既倒?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
只知作战不懂政治——先降后叛的猛将郭药师叛辽降宋的郭药师政和六年(公元116年),辽国发生高永昌内乱,金国乘机将辽国东京一带收入囊中。辽国为了报仇,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号称“怨军”。怨军的士兵来自辽东地区,名称是向金国报仇的意思。郭药师是怨军的一名统帅。在这场叛乱中,郭药师和辽国朝廷站在了一起,将同伴镇压。
在辽国君臣讨论中,到底如何处理怨军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的两位大臣耶律余睹和萧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主张。耶律余睹担心怨军以后还会闹事提议将怨军解散,乘机*光,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萧幹建议保留怨军,只是将它拆为四个营,分别由四人统领,郭药师是其中之一。
天锡帝耶律淳即位时,怨军改名为常胜军,郭药师部也调到了与宋军对垒的涿州。随着萧太后掌权,对汉人和非契丹人越来越不信任,作为汉人的郭药师决定投降宋朝。
九月,郭药师觉得事不宜迟,率领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与易州(有五千兵马)守将高凤一起投降了宋朝。
经过屡次败仗之后,北宋不费一兵一卒,突然获得了涿州和易州,这对徽宗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大喜的同时,皇帝立刻宣布发兵燕京,想依靠北宋自己的力量消灭残辽。郭药师这支生力军也被编入了刘延庆的部队,他们从雄州出发,前往新城。
事实证明,郭药师的常胜军战斗力比起宋军来强了很多,这个刚投诚的人一心想要立功表现,从来没有意识到,也不参与宋军的钩心斗角,一切只从战争的逻辑去考虑问题,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夺取燕京,就在北宋使者在与金人就燕京的归属周旋时,刘延庆、郭药师部队已经从新城出发前往涿州,另一支部队由刘光世(刘延庆之子)、杨可世率领,从安肃军出易州,与前军在涿州会合。
郭药师看到了辽军的问题:辽军一共不过一万人,倾巢而出与宋军对垒,这说明燕京城必然已经空了。他大胆提议亲率五千精兵,奇袭燕京城,同时请刘延庆的儿子刘光世作为后继。
刘延庆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派郭药师和大将高世宣、杨可世一同率领六千兵马,趁半夜渡过了卢沟河。到了天明,军马已经赶到了燕京城外,常胜军统帅甄五臣率领五千骑兵从迎春门夺门而入,郭药师也跟着进入燕京。他一边指挥巷战,一边派人找萧太后,让她投降。到这时,燕京城已经成了宋军的囊中之物。
但也是在同一天,由于刘光世的后继部队没有赶到,郭药师等人差点在燕京全军覆没。萧太后并没有投降,而是赶快找人通知萧斡,萧幹立刻派三千精兵赶回增援。高世宣死难,郭药师在损失了一大半人马后,与杨可世从城墙上吊绳逃走。第二天,萧幹又故意泄露消息给俘获的宋军士兵,说辽军有数倍于宋军的援军赶到,举火为号进攻。萧幹故意让这个宋军俘虏逃走,把消息传给刘延庆。这位宋军的最高统帅相信了。当看到火起,立刻烧营逃走,在百余里的逃亡之路上布满了宋军的尸体和盔甲。
在这次战争中,唯一问心无愧的是郭药师,他的一腔热情被宋军内部复杂的关系牵制,最终变成了泡影。就算是输了,他还是在尽心尽力地保卫北宋江山。萧幹击败了宋军后,再接再厉,于十一月二十七攻陷了属于涿州的安次、固安两个县。十二月初三,郭药师击败了萧幹,收复了两个县。如果没有郭药师宋军将崩溃得更加彻底。
张觉事件张觉,辽国时期的平州人,中过进士,在金国进攻辽国前后,担任辽兴军(即平州)节度副使。恰逢有人发动叛乱*掉了节度使,作为节度副使的张觉被推举出来继任为节度使。辽国天锡帝耶律淳死时,张觉已经预感到辽国必败,所以准备起后路来。他召集了五万人和上千匹马,暗地里训练着。萧太后占据燕京时期曾经派一个叫作时立爱的人来替代他,被他拒之门外。
金国拿下了燕京。由于燕京要还给北宋,只有张觉所在的平州,以及附近的营州和滦州是金人一直不肯放弃的。这三个州还在辽国将领手中,而平州又是三州中最重要的一个,金国人决定招降张觉。于是金国任命张觉继续担任平州节度使。张觉决定投靠金国。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五月,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去世,张觉突然宣布反叛,营、平、滦三州纷纷脱离了金国的控制。张觉叛离金国后发现,残辽势力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强大,如果不想被金国击败,必须投靠更大的靠山。张觉派出了几位说客前往燕京长官王安中处,试图说服北宋接纳他。如果北宋接纳张觉,就意味着彻底背高了宋金和约中的规定,双方的疆界不得变更,也不得接纳对方的叛将。
可如果不接纳张觉,问题也很严重。因为他有着近十万兵马,处于山南的腹心之地,如果和北方的萧幹联合,就成了北宋的一大隐患。即便金国最终击败了张觉,那么平州依然是插入北宋腹地的一把尖刀,金国随时可以从这里进攻北宋。
就在北宋君臣摇摆不定的时候,金人突袭营、平、滦三州,击败了张觉,金军将营平滦三州都拿下之后,要求北宋将张觉等降将送还。北宋一开始送了个假首级给金军,被识破了,你来我往又拖了数月,才在九月份将张觉*死,把首级用水银泡起来,送给了金国。
张觉事件影响最大的,是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的士气。张觉被金军驱赶时,是郭药师收留了他,给他改名为赵秀才,藏在了常胜军之中。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八月十五,郭药师收留张觉不久,就打了一个大胜仗。解决了辽国对北宋最后的威胁:自称大奚皇帝的萧幹。八月十五,郭药师率军在峰山大败萧幹,斩首三千人,俘虏数千人,将他逐回了卢龙岭,守住了山前地区。由于损失了大半兵力,从此以后,萧幹一蹶不振,于第二年初被部下所*。
常胜军几乎是宋军之中唯一能够打仗的部队,却因张觉之死而人心涣散。王安中接受皇帝密旨,逼迫张觉自*。张觉不肯屈服,王安中不得不将他行刑,整个过程都被常胜军将校看在眼里。郭药师甚至悲愤地说:“如果他们要的是我的头,又该怎样!”
此后常胜军也变得懒散了。
宋朝方面也知道常胜军不再可靠,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三月,在山西方向的宋军建立了另一支部队——义胜军,是为了防御常胜军而组建的。由于义胜军待遇更好,许多常胜军的士兵偷偷跑到义胜军去入伍。郭药师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开始用墨汁在士兵面上刺青,常胜军内部更加乱套了。
燕京之战1125年8月, 金国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宋军统帅童贯逃回汴京,宋军军心涣散一发不可收。
就在童贯决定南逃的当天,东路的郭药师却和金人打了一场生死大战。由于金军已经获得了檀州和蓟州,距离燕京已经很近,郭药师屯兵燕京东郊已经二十余天。他在十二月初二准备出战,可宋军中有人对他不放心,让他不要单兵突进,等待另两位将军张令徽和刘舜仁,然后三军一起出击。
十二月初六,三路军马集结完毕,并前进到燕京东面的三河一带,三河附近有条河叫白河,宋军在西岸,金军在东岸。郭药师的兵马戈甲锃亮,队伍整肃连金军都感到有些发怵。
半夜里,郭药师率军渡过白河。金军立刻迎上,阻止他们继续前进。第二天一早宋军与金军摆开了战阵。宋军在西面,北翼是张令徽和刘舜仁的军队,南翼是郭药师。金军在东面,北翼是完颜宗望,南翼是其他人的部队。郭药师的军队不愧为常胜军,鏖战三十余里,将面前的金军击退,他们到达了金军的寨子,却发现没有带火种无法将对方的营垒烧毁。就在这时,传来了宋军北翼败退的消息。张令徽首先被击败逃走,接着刘舜仁也被击退了。郭药师听说后,只好率军撤回,失去了全胜的机会。
根据统计,郭药师最核心的所谓“硬军”三百人,只剩下一百二十人活着回来。但不管怎么说,金军也损失惨重。这场战斗以双方势均力敌,各遭遇损失而告终。这至少表明,宋军的战斗力并不比金军差,只要组织得当,燕京是可以保住的。
走投无路的选择——郭药师投降了郭药师的投降如果仔细复盘,会发现整个事件中,郭药师可以被人指责的地方并不多。反而是如果他不投降,就摆脱不了死于非命的命运,而且很可能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己方叛徒之手。就在战斗结束后的当天夜里,驻守燕京城东北门的守将决定投降。他想拿郭药师当作见面礼,还专门询问:“你们是要活的郭药师,还是死的郭药师?”这件事被郭药师发现了,他随后还发现,事情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城门官投降这么简单,背后的大头目实际上是当天吃了败仗的张令徽和刘舜仁。也就是说,当天的败仗是已经注定的,不管常胜军死多少人,花多少力气,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宋军中复杂的关系让这个只懂打仗的汉子感到无助。他的性格的确有很多问题,比如过于纵容他的军队;与别人无法相处;然投降北宋,却保留了很多辽国的习气,不肯被宋军同化,等等,但他在投降之前,至少打仗从来没有怂。可是从北宋的皇帝到将军,却无一不对他充满了防范,担心他搞叛乱。即便这样,他还是在尽全力与金人打仗。
当宋军内的叛军要将他的人头送给金人时,事情终于起了变化。郭药师决定,与其让别人将自己的人头送过去,不如自己将个人和整支军队都送过去。他给金人写了降表,又召集燕京城的官员蔡靖、吕颐浩、李兴权、沈琯在家开会,人来后,他宣布投降,将众人软禁。蔡靖想要自*,被人拦下。郭药师表示投降实在是迫不得已,不能和在座之人一样保全节操了,说完痛哭流涕。当晚,燕京四处起火,士兵们开始劫掠。这座以巨大代价换回的城池,在宋军手中只保留了两年,就再次,也是永久性易主了。
第三天,金军进入燕京城,在休息四日后,完颜宗望离开燕京,继续南进。郭药师也率军跟随完颜宗望离开,成了金军入侵的帮手。
而且当金军打到汴京城下时,正是在郭药师的带领下金军才将北宋的皇家马匹一网打尽。完颜宗翰兴奋地对带路的宋降臣沈琯说:“南朝真是没有人,如果他们有一两千人守卫黄河,都不可能放我们过来。”
坚强的“防火墙”却变成了“带路党”,燕京的失守打开了靖康之难的大门。
第一次汴京之围的功臣——李纲就在金国人向汴京城*来之时,宋徽宗封他二十六岁的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在宋代,开封牧是一个不常封的职位,宋代早期的太宗、真宗都曾经当过开封牧,之后就长期空缺了。首都行政职能归于一个叫作开封知府的职位,即便是知府,也必须加一个“权”字,称为开封权知府,也就是暂且充任知府的意思。宋徽宗这次拾起开封牧的职位,实际上是想让他的儿子赵桓守卫汴京,自己已经做好了溜走的准备。
如果皇帝溜走,把守卫首都的重任留给太子,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恐慌,也向人们表明朝廷并没有信心守住这里。这等于是在金军没有到来之前就扰乱了军心。
此时,一位叫李纲的人出场了。
李纲在汴京保卫战之前并不出名,由于性格原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还曾因言论被贬七年。宋徽宗封儿子为开封牧时,李纲的职位是太常少卿。他在拜访给事中吴敏时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皇帝走了,事情就麻烦了。当然,皇帝要走,别人是拦不住的,唯一的机会就是他离开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而不仅仅是让太子当开封牧。这就像当年唐明皇被安禄山逼到了四川,太子却北上灵武继续抗战。唐明皇退位给太子,让他有了足够的号召力,否则,仅仅以太子的身份,是不足以让天下感到安心的。”
宋钦宗上台之后,任命了吴敏担任门下侍郎,让他和宇文虚中共同负责召集勤王军队,又由于吴敏与李纲的关系较好,他向皇帝推荐了李纲。这就给后来李纲的上台打下了基础。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宋钦宗在吴敏的推荐下见到了李纲。在奏对中,李纲总结了金军出兵的五大欲求,认为他们的军事行动要达到的目的是:第一,称尊号,获得北宋的尊重;第二,索还逃亡者,加强人口;第三,要求增加岁币,获得更多收入;第四,要求犒师,即一次性的物资赔偿;第五,割地。他认为第一、第二项,对于北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应该满足对方,第四项一次性赔偿,对北宋来说只是一次性支出,也可以尽量满足对方。但第三项,由于宋徽宗许诺的岁币已经很高,加上是持续性支出,每年都要交,所以不能轻易许诺再增加岁币。至于第五项,更是万万不可,这不仅是土地丢失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北宋将失去屏障,未来守不住。
李纲建议皇帝在这个指导原则下与金军展开较量,同时不要懈怠军事上的准备。
第二天,宋钦宗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这是李纲第一次跻身于北宋重要官僚行列,但仍然不算是最高的宰执级官员,没有资格参加国务会议。宋代官阶最高的几位官员称宰相,还有几个副宰相称为执政,共同组成最高官员群体。正月初四,金军正在渡河的消息传到京城,宋徽宗已经离开,宰执级的官员都在劝说宋钦宗赶快逃走。李纲作为兵部侍郎,在宰执们开会时并没有资格参加。但他越级来到了开会现场与宰执们辩论。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皇帝逃走,整个大宋江山也就完蛋了。在他的鼓励下,皇帝终于决定留下。恰好尚书右丞有缺,皇帝就现场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尚书右丞虽是执政级官员的最低一档,却让李纲有权参加国务会议了。
直到正月初五,皇帝仍然处于摇摆之中。他的日常用品甚至都已经装车。李纲说服了禁卫军,让他们表示坚决不走,再以此胁迫皇帝,让他明白即便上了路,也有可能被军队抛弃。皇帝决定不走之后,李纲又用皇帝的名义去强迫大臣留下。他几乎是凭借个人的力量威逼利诱,才将整个朝廷留在了京城。当天,皇帝在李纲的半强迫半说服下来到了宣德门慰问士兵。皇帝只是象征性地露一下面,李纲与吴敏却借机大做文章。他们在士兵面前大声朗读着事先准备的檄文,每读一句,下面都激动地应和着,直到所有人感慨泪下。汴京被弃城的危险暂时过去了,但接下来,是怎么守城的问题。
从正月初五皇帝决定留守,到正月初八金军到来的这几天,成了李纲唯一能利用的空档期。他立刻将全城动员起来,由于汴京已经一百多年没有遇到过战争,市民早已适应了和平的生活,动员起来可以,但要教会他们干什么,却并不容易。在人员上,李纲给每一面城墙配备了一万两千名正规军,同时有大量的保甲、居民和厢兵来为正规军服务。正规军按照每百步配置在城墙上。为了避免人多杂乱,他还专门安排了宗室、武臣、从官等为提举官,负责协调指挥,避免混乱。由于城门是最难防守的地方,就由中贵、大小使臣分别领兵把守。由于防御器械缺乏,制造器械也成了重要工作,汴京城准备的器械包括多种,除了马面上的战棚之外,还有保护城墙的毯子,重新给城墙装上大炮和弓弩,运送大量的砖石做炮弹,砖石也可以用于修补城墙缺口。当敌人爬墙时,必须放下檑木将他们滚下地面,同时还要预备火油和火炬烧他们的云梯。除了城墙防御系统,李纲又准备了四万兵马分成前后左右中五个军,每军八千人。军队内部设立大小官员(统制、统领、将领、步队将),层层负责,抓好部队的训练工作。
正月初七,金人已经来到了汴京城外,首先被进攻的是位于西面的水门宣泽门,俗称西水门。如果外面进攻的人能将水闸破坏掉,就可以通过水道入城了。针对宣泽门,金军派出了数十艘小船,顺着汴河水而下,在船上放火,试图将闸门烧毁。李纲听说后,立刻派遣了两千人的敢死队,登上拐子城,一旦火船顺流来到拐子城区域,士兵就用长钩把火船钩到岸上,再用石头将船砸毁避免它们靠近水闸。
为了进一步减缓火船的速度,他们还在水中安置了权木,火船受权木阻挡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如果火船能够突破权木,又避开了长钩,阻拦它们的最后一道关卡是——蔡京家的假山。由于缺乏石头,李纲下令将蔡京家的假山都搬来,扔在水门前的水里,作为最后的阻挡。火船撞到假山上,就无法靠近闸门了。
经过李纲的固守,金军损失了百余人,却无法攻克水门。
但敌人的撤退只是暂时的。正月初九那一天,李纲去向宋钦宗汇报时,突然又传来金军进攻北面四门的消息。当天早上六七点钟,敌人就开始集结,发动进攻,其中酸枣门受到的攻击是最多的。
李纲立刻向皇帝请求再派一些禁卫军中的神射手,跟随他一同去守城。由于汴京太庞大,从大内到酸枣门,竟然有近二十里,路上街巷纵横,李纲生怕自己还没有赶到,城门就已经失陷。所幸当他赶到时,金军刚渡过护城河,用云梯攻城。李纲立刻命令援军上城,用弓弩射*攻城者。
当他在酸枣门内时,突然发生了一幕令人恐慌的情景。从城门楼上突然间扔下了六七颗人头,这些人头都是宋军的,不是进攻的金军的。李纲立刻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些人都是奸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指挥官,会认为*得好,但李纲却敏锐地意识到坏事了。城内的守军开始滥*,往往不是真的有奸细,而是恐慌的表现。战争中,士兵们往往也非常害怕,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开始防范一切人,由于过分疑神疑鬼到最后会对身边的人都信不过,将*戮扩大化。
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谣言很快就会散布开来,人们会以为处处都是奸细,那时就要开始逃跑了。到了这一步,事情就必然失控,也意味着城池无法守住。
幸亏李纲知道这个道理,他上了城门,将几个*人的士兵抓住斩首,并下令:凡是声称抓到奸细的,必须亲自带着人到长官处,说清楚为什么指证他是奸细如果不经过程序,擅自*人,,就是滥*无辜,要立刻斩首。
控制住了守城者的恐慌,李纲率领官属登城管战,激励将士。此时宋军士兵的士气已经扭转,越战越勇。针对攻城者的不同手段,守军也采取了不同的防御层次,分成远、中、近三个层次。对远方的金军,用威力巨大的床子弩和坐炮对付;对中间的金军,用神臂弓和强弩射击;已经开始登城的,用普通的手炮和榴木将他们滚下。
进攻持续到下午五点多,金军死亡数千人,才陆续撒了回去。酸枣门已经被射成了刺猬,守城的士兵也有伤亡。
经过这次战斗,防守一方的信心大大增强。金军号称三十万人,但根据宋军的估计,最多也就六万人,其中一半左右还是其他部族的友军,女真军队不超过三万。按照这样的消耗,对方是不可能支撑长久的。同时,各地勤王的部队迟早会赶来,也就是说,只要再支撑一两个月,金军就必然要撤退。当晚,皇帝大行犒赏,从内库中送来酒、绢、银等物品,受伤的人赏赐更加丰厚。守城者的士气已经达到了最高。
但就在这时,战争却戛然而止,原来,战争只是让金军军感到了困顿,却让宋钦宗感到了恐慌。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议和,于是,轰轰烈烈的第一次汴京围城战最后变成了一场交运动。
“战”与“和”的斗争——李纲的黯然下台李纲在围城战时期依靠满腔热血临时担任了指挥角色。按照他的本意,知道自己不善于带兵,一旦军人接手防务,自己就退出武职。
但耿南仲等主和派担心李纲这个主战派干扰他们的主和大计,所以对皇帝建议任命李纲担任两河宣抚使,去防御北方,以达到将其驱离权利中心的目的。
李纲知道自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是政治对手要将他清洗出京都的策略,所以才想出这样的办法。在争辩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上任。他上任时,宋军已经越来越混乱。李纲作为文人在首都有很高的威望,但在军队中却说不上话。更复杂的是,宋钦宗曾经信誓旦旦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但现在皇帝在耿南仲等主和集团的劝说下,又没有那么坚决了。他让李纲上任,并不是信任李纲,而是让李纲尝试最后一次武力保卫北方三镇,如果还不行,就要彻底倒向主和派了。
朝廷中的主和派虽然暂时不敢完全反对武力,却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全军上下都知道朝廷的情况,对李纲等人更是阳奉阴违,使得军队指挥彻底失控了,这一切,就注定了李纲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任务就是战败并退出政治舞台,他的战败会被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主和派屡屡提及,成为必须寻求和平的证据。
在战争准备方面,李纲进行得并不顺利。皇帝让他担任宣抚使,是想让他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解太原之围;第二,守住北方防线。皇帝的目标明确,可是又给了李纲多少资源呢?
首先,在李纲没有离开汴京时,皇帝给他招募了两万兵,但由于金人已经将马匹掳掠殆尽,士兵没有马可以骑。李纲请求皇帝从民众手中买马,估计可以搞到几千匹,但刚发出文告,开封府就以*扰民间为由请求终止了。李纲将两万人分成五支军队,每军四千人,恰好河北发生了叛乱,于是派左军去镇压。最后给李纲剩下的只有一万两千人。出征前,李纲请求银、绢、钱各百万作为军费,朝廷最后总共只给了二十万。
原本定在六月二十二出发,但由于事情过于仓促,李纲请求延期。这被当作他害怕了的表现,于是,他只好仓促于六月二十五出发。七月初,李纲来到了河阳。河阳是连接山西和洛阳的黄河渡口,也是西路防卫的最关键地点之一。他在河阳停留了十余日,为的是训练士兵,让这支仓促组建的队伍有战斗能力。另外,由于宋军军纪败坏,有逃跑的,有抢劫的,有偷窃的,李纲都采取严格的军法加以惩戒,从而提高了士气。
接着他进入怀州。怀州夹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战略地位更是无可置疑。在怀州,李纲要解决的是缺马问题。对于古代军队来说,再高的士气也无法代替马匹。这时有一个人叫张行忠,他提议说,整个国家都没有马了,但还有另个办法:人怕马,但马怕车。他设计了一种战车来对抗金军的骑兵。每一辆车由二十五人操控,配备有弓弩、刺枪和盾牌,组成车阵可以抵御马匹的冲击。李纲非常感兴趣,叫人造了千余辆车,在怀州练兵。李纲造车之举是值得商榷的事件,这说明他知道宋军的弱点在哪里,也想去解决,但他的做法是否能解决,却没有结论。在大敌当前时,大规模推广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笨重器械,并不是一个令人放心的方法。
李纲造车的行为引起了皇帝极大的不满,宋钦宗想要的是尽快解太原之围,而李纲反而在后方迟迟不进。皇帝下诏将招募的士兵全部解散了。也就是说,李纲花费的所有心血都归于流水。失去这支一万两千人的小军队后,他成了个没有兵的统帅,实际上被架空了,随后被免职。
李纲走上了他漫漫的贬职之路。他先是被封为扬州知州,但随后又被安置到了建昌郡(现江西省南城县),还没有走到地方,又被发配到了更远的宁江(现重庆市奉节县)。当“靖康之耻”最后结局来临之时,他已经脱离了舞台的中央,无法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了。
李纲是有一定优势的,他擅于鼓动士气,并有着坚决的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肯和金军妥协。他在第一次汴京围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个作用又存在着一定的夸大。事实上,他只率军抵抗了两天,宋钦宗就和金军讲和了,并做出了无法挽回的巨大让步。李纲既没有机会继续与金军作战,也没有机会阻止皇帝让步。后期等种师道等勤王军到来后,李纲就被边缘化了,起到的作用更加有限。
李纲在人民中间有极高的威信,但在军人中间却一直被看成是外来的生手。在宋代的军事体制下,李纲不可能找到施展的舞台。更何况他坚决主战的态度也让许多主和派看不惯,于是,主和派和军人集团都不喜欢他,集体排斥他。他的离开是必然的,即便留下也会毫无作为。
力战而死的种师中第一次汴京之围撤围后,金军并未完全撤离,而是加紧了对太原的进攻,其实正是由于太原的坚守,拖住了完颜宗翰,才使金国的两路大军无法对汴京实施合围,所以金军一退去,对太原的解围就迫在眉睫了。
北宋大将种师中率军“护送”完颜宗望离境之后,大军停留在河北地区的大名府附近,皇帝给他的新任务是从河北穿越太行山的井陉关进入山西境内,从东南方进军,与姚古的部队形成钳形攻势,夹攻太原外的金军,将他们赶走。种师中穿越井陉后,到达了平定军(现山西省平定县),接着又克复了寿阳县(现山西省寿阳县)、榆次县(现山西省晋中市),距离太原已经是咫尺之遥了。
种师中先到了寿阳县境内一个叫作石坑的地方,遭到了金将完颜活女的袭击。事实证明,金军主力北归的消息是错误的,他们留了足够的人马在南方,只是隐藏了起来,好吸引宋军进攻,进行伏击。
种师中与完颜活女打了五仗,其中赢了三场,败了两场。他突破了金军,继续经过榆次来到了距离太原只有百里之遥的*熊岭。
按照军事规划,当种师中来到榆次时,姚古也应该率领军队来到太原附近,双方建立联系后共同进攻太原。但姚古手下有一位叫作焦安杰的统制,宣称完颜宗翰从北方回来了,进攻太原已经不可能了。听到这个消息,姚古选择了按兵不动,因此并没有与种师中合兵。到这时,就只剩下种师中孤军奋战了。
更麻烦的是,出于速度的需要,种师中并没有携带足够的粮草,队内已经发生了饥荒,每天每人只能分得一勺豆子,这样持续了三天。五月十二,金军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刻展开了进攻。
金军首先进攻种师中右军,将其击溃,前军也跟着逃走。种师中率领中军奋战,用神臂弓将敌人击退。到这时,种师中还能稳住阵脚。
北宋的军队有一个习俗,打仗时为了让士兵卖命,必须当场给予丰厚的赏赐。弓箭手击退金军后,向种师中要赏赐。但库吏却告诉种师中,由于轻装上阵,没有带奖励士兵的物品,数来数去,只有十几个银碗,显然不够用的。战士们听说这个消息,意识到宋军已经既无粮草,也无财富,继续打下去除了死亡什么也得不到。他们纷纷逃走,将种师中抛弃了。
战斗打了一上午,最后只有百人左右的团队跟随着种师中,直到战死。在死前,还有人劝说他突围而去,但他拒绝了,力战而死,时年六十八岁。种师中死后,金军继续进攻姚古的部队,将姚古击回了隆德府。
这场战役以北宋损失一员大将、太原解围失败告终。
北宋弱就弱在军事协调机制,亡就亡在对外政策的摇摆不定在靖康之难中,北宋后期,常常由主战派主持政局。在和平时代最大的智慧是如何避免战争,但这个智慧是主战派没有的,他们总是不断试图把和平的国家拉入到战争轨道,并导致了与北方的冲突。可一旦战争爆发,北宋的军队总是无法获胜。一两个败仗之后,主战派下台,换成了主和派。不幸的是,当主和派上台时,却往往是战争的硝烟已经升起,必须依靠军队去保卫国家的时候。到了这时,最大的智慧是如何全面调动军事力量打胜仗,可这个智慧是主和派缺乏的,他们不仅不加强防御,还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拖前方将士的后腿,造成军队更加被动。
对于任何国家,军事行动的原则都应该是:不轻易言战,战则必死战。但北宋却正好相反,最需要和平时主政的是鹰派,最需要抵抗时,在台上的却是鸽派,这种错位让北宋无力应付一场全局性冲突。
北宋军事弱就弱在指挥系统的紊乱,而且严重重文抑武,由于指挥系统的紊乱,将军们很难有权力调动起全局资源,来组织一场战争。金军的行动指挥由两路元帅全权负责,他们可以调动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但宋军调动资源要得到皇帝的允许,而皇帝又是受身边的宰执控制的,宰执还包括主战派和主和派,在一系列的扯皮中,几乎不可能做出及时的决策。在战争中,每一位将军都只是一路兵马的将领,指挥不动其他的兵马。就算设立了一个更高级的统帅,几乎所有的下级将军也不把这个统帅当回事,因为他们除了受这个统帅领导之外,还有无数层级领导的节制。
一旦将军打了败仗,宋朝的言官立刻发动弹劾,不惜把他们逼上绝路。言官无罪,将军不赦。当将军打了胜仗,宋朝的宰执立刻考虑通过升官将他们的带兵权剥夺掉,到最后仍然是树大招风难以自保。
另一方面则是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割据,只是在战时才组织一队兵马,临时安排一个将军带队出征,这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场只能靠物质激励提振士气,一旦没有了物质激励,宋军立即作鸟兽散,种师中的悲剧的因即种于此。
总之,宋太祖设计的这个系统曾经和平运行了一百多年,直到遇到了金军这个克星,其中隐藏的千疮百孔突然就暴露了出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