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海上重器”频频“上新”: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和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加速推进;亚洲首座油气处理与岸电设备共建平台“浮”立渤海;中国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挺进辽东湾……
11月4日,在渤海油田的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无人机照片)。
这一年里,在祖国的“蓝色国土”上,重器一次次下海。其中,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具有一定代表性,备受外界关注。
渤中19-6气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2000亿立方米、探明凝析油地质储量超2亿立方米,是我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的千亿方大气田。
一年四季,项目工程的建设者们与渤中19-6气田一起走过。
初春时节,渤海湾畔依然寒意逼人,仍有冰雪,金属铁架摸起来无比冰冷。瑟瑟寒风中,建设者们在各个工程建造现场努力工作,为重器下海奋斗。
1月13日,在海油工程青岛建造现场,工人对工件进行预制工作。
到了夏天,劳动者在烈日下坚守建设岗位,建造现场体感温度甚至会超过50摄氏度。作为采访者的我都会感到闷热难耐,不得不用冰块降温;拍摄后晚上洗澡时,搓一下身上,全是细小的“盐粒”。而一线劳动者对此却习以为常。
7月9日,工人在渤中19-6气田Ⅰ期项目中心平台作业现场施工,脸上挂满汗珠。
7月10日,在拍摄渤中19-6气田Ⅰ期项目中心平台装船期间,我脚上的鞋子受地面高温影响,磨损开裂。
7月10日,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项目中心平台在青岛成功装船,即将奔赴渤海西部海域,进入海上安装和联调阶段(无人机照片)。
秋天,渤中19-6凝析气田中心平台浮托安装完成。工作人员乘船往返于陆地和海上平台,拖轮会在风浪中横摇纵摆,长时间的摇晃让船上人员产生不适感,出现或轻或重的眩晕。大家没时间去理会可怕的晕船,抓紧休息,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8月15日拍摄的渤中19-6气田Ⅰ期项目海上平台安装现场(无人机照片)。
冬季的风浪更为激烈,大浪击向船只,稍有不慎就会跌倒,被涌上船的冰冷海水淹没。这考验着每个建设者的体魄和信念。
这是11月14日在拍摄渤中19-6气田Ⅰ期项目的日出画面时,大浪击打值班船,我在船尾被涌入的海水淹没前拍到的画面。
渤中19-6气田Ⅰ期开发项目于11月14日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深层复杂潜山油气藏开发迈入新阶段。投产后,高峰日产油气超5000吨油当量。朝霞下,渤中19-6气田立于壮阔大海之上,曙光照耀,分外壮美。
11月14日,朝霞下的渤中19-6气田。
出海是件危险的事,石油人到海上平台需要通过急救医疗、逃生、消防安全等测评,同时完成陆地和海上审批才能出海。从陆地前往渤海的作业平台,需要从塘沽码头坐上十个小时的运输船,或是乘一个小时的直升飞机。这里的工作极具挑战,工作人员以28天为周期,交替倒班出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上石油人就是这样,在岗位上为国家能源储备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12月17日,在渤海海上平台作业海域,建设者乘吊笼上运输船准备前往施工现场。
我常把相机藏在工装里,趁工人们不注意时抓拍,希望凝固最真实的瞬间。
镜头里,有“海上孤岛”与世隔绝的艰苦,有工程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豪情,有洗舱工黑色油泥遮不住的乐观,也有一线工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温情……希望透过照片,能让更多人看到海上石油人的真实生活,读懂他们的平凡和伟大。
7月9日,渤中19-6组块装船作业现场高温闷热,一名施工人员在休息时喂妻子喝绿豆汤解暑。
7月6日,工人穿梭在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建造现场。
2月16日,在海油工程青岛建造现场,工人在对结构件焊口进行打磨作业。
7月19日拍摄的渤中19-6气田Ⅰ期项目中心平台日出(无人机照片)。
策划:鱼澜
统筹:宋为伟 邵香云 马平
制作:杜潇逸 陈朔
图文:杜鹏辉
编辑:黄晓勇 宋为伟 杜潇逸 韩芳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