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好大雪” 南方:“我也好大雪”

北方:“好大雪” 南方:“我也好大雪”

首页枪战射击风云岛行动S8新雪季更新时间:2024-05-01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我的雪国

文 | 桢公子

刚过去的10天里

一场猛烈的寒潮席卷大地

数日间

北方寒风呼啸凛冽

南方气温急转直下

就连地处岭南的广州

最低气温也一度降至7℃左右

瞬间从短袖模式切换成秋裤模式

▼2018年12月5-9日全国迎来大范围降温,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每日最高气温预报,不包括港澳地区,制图@兰泽玉&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

就这样用极为高调的方式

向人们宣告了它的到来

一时间

“降温”“寒潮”纷纷成为热门话题

▼2018年12月1-9号间,“降温”和“寒潮”的百度搜索指数出现显著高峰,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位角色

却更令人激动和兴奋

人们对它的谈论

已然远远超过了寒潮本身

它就是

▼相比之下,“下雪”的搜索热度远超“寒潮”和“降温”,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而如若谈到雪

令大多数人心向往之的

必然是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新疆伊犁喀拉峻草原,摄影师@赖宇宁

I白色的北国

当秋季过后

阳光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南移

北半球获得的热量亦随之减少

冬天的大幕便悄然拉开

▼1月份太阳光照示意,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视频源自@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这场巨大的“热量流失”

对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影响尤为显著

失去热量的空气迅速降温、下沉

最终和南方地区形成鲜明的气压差异

于是自北向南的冬季风便形成了

它寒冷干燥,一路呼啸而下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在冬季风的加持下

我国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愈发寒冷

一年中最大温差可达40℃之多

而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市

最低气温记录更是低于零下50℃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极”

▼黑龙江漠河市,摄影师@李贵云

在这样的严寒之下

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大大降低

水蒸气一时间无处遁形

纷纷凝结为异常冰冷的水滴

或直接成为细小的冰晶

小冰晶和小水滴在高空中同时存在

但在固态的冰晶中

水分子牢牢结合在一起

更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相较之下

水滴中的分子则显得“军心涣散”

于是它们不断蒸发逃离

以补充空气中的水汽

▼空气中小水滴的水分子不断蒸发,同时冰晶吸收水分子不断增大,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久而久之

冰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并不断聚集形成更大的雪花

▼当冰晶增大后开始下落,过程中不断聚集更小的冰晶,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雪花从高空纷纷落下

如同漫天飞舞的柳絮

▼天山牧场的大雪,摄影师@赖宇宁

直至漫山遍野、天地变色

▼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摄影师@刘承徭

而地表附近

在风的作用下

空气中的雾滴与冰冷的地面物体相遇

并不断在物体表面直接冻结

从而不需降雪便形成万千雪树银花

是为“雾凇”

▼空气中水的冻结需要冻结核,一般为粉尘、盐粒等,雾凇形成时,树枝等物体则充当了冻结核,摄影师@王惠

随着冷空气向南推移

整个北方地区都开始变得寒冷

水凝结成冰,冰聚集成雪

这个过程不断上演

直至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雪后的箭扣长城,摄影师@杨东

大河上下,亦顿失滔滔

▼新疆喀纳斯月亮湾,摄影师@赵来清

不论是村庄

▼陕西咸阳三原县地坑院,摄影师@王警

还是城市

都在雪中流露出最质朴的模样

▼雪后的西安,摄影师@王旭东(请横屏观看)

总的来说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从一年中第一天飘雪的日子算起

到最后一天下雪的日子结束

持续时间可超过2个月

而地处北纬50°附近的中国“北极”

雪季时间可达到200天

全年如同春秋相连

基本没有夏季的立足之地

▼大兴安岭,摄影师@杨孝

▼新疆阿尔泰山,摄影师@小强先森

不过即便如此也并非登峰造极

有一个地方

它更加靠南

最低纬度接近浙江省南部

却拥有全中国最漫长的雪季

几乎全年都能产生降雪

这里就是青藏高原

▼昆仑山脉,摄影师@姜鸿(请横屏观看)

一般而言

当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

气温将下降约0.6℃

这意味着在理论上

若按平均海拔4000米计算

青藏高原将比海平面温度降低24℃

于是这里终年寒冷

耸立的高山上积雪遍布

▼婆缪峰,海拔5413米,位于四姑娘山,摄影师@M哥

当积雪常年不化、不断压实

长年累月下便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冰川

▼西藏曲登尼玛东圣湖附近的冰川,注意下方的人,摄影师@天书

若积雪消融、不断汇聚

则成为众多河流和湖泊

▼宁金康桑东坡下结冰的康布错,位于省道307旁,摄影师@李珩

不管是北方大地还是青藏高原

一个足够寒冷的环境已经准备好了

一旦空气中有充足的水蒸气

雪便可以铺天盖地而来

于是在一些有大量水汽来源的地区

降雪量更是格外充沛

比如靠近日本海的长白山

▼雪后的长白山天池,摄影师@李贵云

伸入渤海、黄海边缘的山东半岛

▼被雪覆盖的里院,拍摄于青岛,摄影师@卢晖

湿润的伊犁河谷地区

▼新疆果子沟科尔古琴山,摄影师@赖宇宁

以及得益于印度洋水汽的

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东南部地带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位于青海玉树,摄影师@刘夙培

而与之相反的一些地区

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由于四周高山环抱

水汽几乎被彻底隔绝在外

于是空气变得极为干燥

即便是天寒地冻

下雪的日子也屈指可数

▼中国降雪量分布,参考张志富等《1961-2012年中国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不包括北纬25°以南数据,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至此

中国降雪最为丰沛的地区

已经一一出镜

但实际上

“凶猛”的雪

还尚未登场

II南方的暴击

在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

大部分区域其实相对干燥

因而40%左右的降雪量

还是来自连绵不断的小雪

暴雪比例仅占10-15%

然而在淮河以南

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区域

却是另一番风景

这里的雪季一般不超过30天

相较于北方地区

一年的降雪量也实在少得可怜

但在为数不多的降雪中

暴雪比例却高达30%以上

可以说是“一年不开张,开张顶一年”

▼大雪中行进的列车,拍摄于江苏镇江,摄影师@杨诚

究竟为何会如此矛盾?

一般条件下

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

与我国1月份的0℃平均气温线大致重合

这就意味着在南方

即便到了寒冬腊月

近地面平均气温依然可以在冰点之上

于是高空形成的冰晶

在下降过程中再次融化

形成南方地区常见的冬雨

▼冬雨中的上海,图片来源@VCG

然而

如果温度高于0℃的空气层太薄

冰晶则无法完全融化

成为半冰半水的雨夹雪

▼雪在下降过程中未完全融化,形成雨夹雪,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又或者

虽然地表环境足够冰冷

但由于空气中缺少冻结核

即便雨滴的温度已降至冰点

却仍然能保持液态

(忘记了冻结核?请回到雾凇处复习)

当这些雨滴落到地面

接触到冰冷的地表物体

便直接在其表面迅速凝固

形成光滑的冰壳

是为“雨凇”

▼树枝上形成的雨凇,拍摄于湖南衡山,摄影师@陈心杰

这个过程则被称为“冻雨”

▼冻雨形成,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这种现象在贵州山区尤为常见

若冰壳足够厚重

甚至能压断电线、损坏树木、中断通讯和交通

▼贵阳森林公园,摄影师@李贵云

南方的冬季本应大致如此

但天总有不测风云

若南下的冷空气足够强大和猛烈

沿途地区的气温将剧烈下降

当降温幅度达到一定标准时

便成为“寒潮”

(我国寒潮标准为: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低8℃及以上,或48小时内降低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降低12℃及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4℃)

淮河流域几乎一马平川

根本无力阻挡呼啸而来的寒潮

于是0℃温度线迅速南移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亦随之跌破冰点

一时间南国成了北境

▼苏州,摄影师@维生素

相较之下

西边的秦岭却是天然的“屏风”

▼秦岭山脉,摄影师@刘夙培(请横屏观看)

四川盆地在它的保护下

得以在冷空气的包围中“独善其身”

寒潮的入侵这里的节奏则大为减缓

▼2018年12月7日-9日0℃等温线的位置示意,数据来自中央气象台7-9日最低气温预报,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然而和北方截然不同的是

南方的空气更加湿润

大量的水汽遇到猛烈的寒潮

便如同干柴遭遇烈火

形成异常“凶猛”的大雪

▼大雪后的黄山,摄影师@堂少

其势头之猛烈、火力之集中

甚至远远超过冰天雪地的北国和高原

▼中国降雪强度分布,参考张志富等《1961-2012年中国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不包括北纬25°以南数据;降雪强度是指单位降雪时间内的降雪量,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其中

浙江中部、江西东南部和福建西部等地区

降雪强度尤为猛烈

全国上下几乎无出其右

▼杭州西湖杨公堤,拍摄于2018年12月9日,摄影师@循环

正常情况下

相较于冬季大举南下的冷空气

北上的暖湿气流显得势单力薄

因此随着冷空气逐渐南移

一场寒潮持续10天左右便逐渐消散

令南方的大雪天气来去匆匆

但如若暖湿气流异常坚挺

和冷空气僵持不下

二者交汇处便将持续低温、雨雪连绵

其中最令人记忆犹新的

莫过于2008年初

那场来势汹汹的重大雪灾

▼2008年贵州省是受灾最严重的7个省份之一,大雪漫山遍野,几乎完全覆盖了所有植被,摄影师@李贵云

由于冷暖气流在南方区域拉锯对峙

以湖南、贵州、江西、湖北、安徽和四川等南方省份为首

诸多地区持续受到冰雪天气的暴击

影响范围包括近2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

甚至波及地处大陆南端的广东和广西

大雪令房屋倒塌、庄稼死亡

道路结冰、机场关闭

不可或缺的电力和供水

也相继受限甚至中断

人们多年来的建设成就

几日间便被轻易摧毁

▼由于电力设施受损、燃料运输受阻等原因,雪灾期间全国17个省采取拉闸限电,下图为工人和村民在湖北恩施抢修电路,摄影师@文林

截至当年2月24日

大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

相当于整个昆明市同年的GDP总额

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重

在近50年间几乎空前绝后

可谓是刷新了人们对南方雪的认知

虽然在极端天气下

冰雪的破坏力着实惊人

但更多时候

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意义

却远比此更加丰富

III雪上的生活

自古以来

中国便有“瑞雪兆丰年”之说

尤其在种植冬小麦的广大地区

雪对农耕的作用更为关键

积雪孔隙疏松,导热性能很差

(和你身上的羽绒服一个原理)

当其覆盖大地

便如同一层天然的屏障

不仅避免土壤热量流失

又能阻止寒气入侵

▼雪后的农田,提问:这是什么庄稼?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据观测

当积雪厚度达到5-6厘米时

在地下的小麦主茎分枝处

土温将比气温提升近10℃

保温效果可谓相当显著

不但如此

待春回大地、积雪融水渗入土壤

又将有效提高土壤湿度

同时抑制害虫生长

在民间

这一系列重要作用

更是被总结得生动传神

世世代代口口相传

▼引自谚语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到了长城以北

冬季的严寒令任何庄稼都难以生存

人们只能暂时放弃农耕

寻找全新的生产方式

▼内蒙古坝上草原的牧民,摄影师@郭冀华

而在长期的冰天雪地里

车轮反而成了鸡肋

为了在雪地中往来自如

人们还需要新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在今天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

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组古老的岩画

画中的4位先民追赶着兽群

他们脚踩雪板、身体前倾

和今天当地人的滑雪姿态如出一辙

▼阿勒泰地区的岩画,上方为先民滑雪的形象,摄影师@刘海新

阿勒泰地区是否为人类滑雪的起点

至今仍存在争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

先民们早在千万年前

便开始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交通或狩猎

以适应茫茫雪原中的生活

▼唐朝成书的《隋书》中,对黑龙江一带的室韦族的描述

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

即便在今天

在常年积雪、通行不便的地区

不论是滑雪板还是雪橇

依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

▼新疆伊犁巩留县,人们用马拉雪橇进行运输,摄影师@赖宇宁

当然

不单是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雪作为冬季最经典的元素

在中国人的审美形态中

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一隅

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里

雪的意象屡见不鲜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而与其相伴相生的寒梅、雪松

更是以傲雪凌寒的形象

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精神和风骨

▼高耸的杉树,注意下方的人,摄影师@M哥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无不折服于雪的魅力

享受着雪带来的乐趣

▼雪地上的人们,摄影师@罗铭

到了19世纪后期

随着新工具、新技术的诞生

滑雪一类的传统雪上交运方式

逐渐失去原本的生产或军事意义

在一些北欧国家的推动下

逐渐以竞技运动的身份

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

并在1924年

正式成为首届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而我国虽然拥有悠久的滑雪历史

但雪上运动的发展却十分缓慢

自38年前首次参与冬奥会至今

我国共获得13枚冬奥金牌

但仅有1枚来自雪上项目

不过,时代的契机总是悄然而至

随着北京-张家口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

冰雪运动慢慢被更多中国人所熟知

▼新疆阿尔泰山上滑雪的人们,摄影师@小强先森

截至2016年

除了港澳台、海南、上海、江西和西藏外

全国各省都相继建设了滑雪场地

总计数量达到646家

雪上运动作为一种新方式

丰富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全国滑雪场统计,制图@赵云鹏/星球研究所

而在广大的北方地区

更是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雪场

除了环境更冷、雪季更长外

这里的空气也更加干燥

自然状态下便能形成轻而蓬松的雪花

成为山地滑雪者渴望的“雪粉”

每逢雪季便热闹非凡

▼滑雪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图片来源@VCG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