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诸葛亮传说《射箭坪》

解读诸葛亮传说《射箭坪》

首页枪战射击弓箭战争传说更新时间:2024-09-22

四川传说“射箭坪”的故事在四川省西南地区,特别是今天的雅安芦山、乐山峨眉地区尤为盛行。相传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少数民族叛乱时,为解决聚居问题,与蛮族首领孟获约定射出一箭,箭头所落之地就是蛮族的生活区域。可箭射出后,诸葛亮命赵云持箭骑马一路南下到了今天的射箭坪处。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同时代下政治、文化以及早期民族关系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射箭坪;蜀汉治理;民族关系;人文思想

正文:

1.“射箭坪”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今天的四川成都,建有一个武侯祠,里面供奉着诸葛亮和刘备等蜀汉君臣。东汉末年,皇权衰微,群雄并起。经过数年的征战,一共分为三个国家。其中曹氏家族割据北方,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称帝,正式开启了三国时代。而汉中之战后,刘备击败魏军,随后进军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此同时,孙权在江东地区继续维系东吴的统治。

与曹魏和东吴不同,刘备出身于行伍之间,连年游战。刘备于北方参与起义军,与十八路诸侯一起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由于刘备实力弱小,所以在北方并不能站住脚跟,向东吴借得荆州后才慢慢形成自己的势力,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荆州派”。诸葛亮《隆中对》中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刘备攻取成都后,正式拥有了益州、荆州两地,成为一方割据势力。正是因为刘备的领土为后来居上,所以一定会产生相当的治理问题。

不同于北方的曹魏和东部沿海的东吴。曹氏家族和孙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逐渐掌握了各自领地的话语权,也就是所谓的基业。这种统治比刘氏政权更为巩固。相反,刘备等君臣以“荆州派”身份入主西川,与蜀中原来的各级官员(益州派)和民众有着不甚亲密的联系,因此蜀汉政权的真实性要打上一个问号。夷陵之战后,刘备大败而归,不久亡故。而在南中地区的原住臣民纷纷揭竿造反,脱离蜀汉管控。诸葛亮为了维护蜀汉的统治,率兵南下平叛,取得胜利。“射箭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从“射箭坪”的故事看蜀汉内政治理

荆州对于蜀汉来说是一块及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前文谈到,刘备兵败后,蜀汉丧失了广袤的荆州大地。荆州大地土地肥沃、民户众多。交通四通八达,向北可进军曹魏,向东可防范东吴。一旦失去了这块土地,蜀汉就被赶回了山里,像一个四肢被折断的人。并且,夷陵之战消耗了蜀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主力部队,客观上讲再也没有能力北伐抗击曹魏。外部政治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了蜀汉内廷的分歧,让本就摇摆不定的蜀人更添野心。

“荆州派”的势力在益州占据了主要的经济领域。成都平原作为益州唯一的平原,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刘禅、诸葛亮等君臣占据平原地区,不仅挤占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连年的穷兵黩武也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负担。夷陵战败后,蜀汉的国力迅速衰减,几乎无可用之兵。这样的尴尬事实让本就手握兵权的南中各部首领找到了机会。在今天的四川西昌地区,云南北部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等人发动了反叛蜀汉政权的战争。

如果放任南中各部的反叛,蜀汉的生存空间就会被逼入绝境。北方有虎视眈眈的曹魏政权,东部有无法逾越的东吴鸿沟,南部有挥舞弯刀的蛮人部族,西部有巍峨的雪山。本就狭小的蜀汉仅剩成都平原一块生存的空间,亡国是迟早的事。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蜀汉君臣都将历史的重任交到了诸葛亮的肩上。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诸葛亮力排众议,决定率军收复南中,巩固蜀汉内部的统治。经过大小征伐后,诸葛亮成功平定了叛乱,使蜀汉政权转危为安。

战争胜利后,如何处理南中各部少数民族成为了蜀汉的主要问题。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为上”说,不仅亲自降伏了夷人首领孟获,并委以官职;还用射箭的方式区分蛮族与蜀汉臣民的栖息地。起先,益州原住的蛮族分布在各个地区,大小成聚。成都平原作为水土丰沃的经济产地自然成为益州各族人民的首选家园。鉴于蛮族强大的本地实力,给蜀汉的统治造成了强有力的威胁。因此诸葛亮采用射箭的方式,暗中命令赵云持箭骑马一路南下到了今天的射箭坪处。射箭坪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今四川雅安芦山一带,一种认为是在今四川乐山峨眉一带。两地据成都都有数百公里之遥,且多在山地,因此符合诸葛亮的预期。孟获一看这只箭的归宿,认为是上天的安排,于是命族人迅速退出蜀汉的敏感地带聚居。最后,诸葛亮完成了对蜀汉内政的治理和政治生态文明的改善,奠定了日后北伐的基础。

3.从“射箭坪”的故事看早期民族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各少数民族为辅的56个民族的合称。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文明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律平等,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但在遥远的三国时代,甚至整个封建时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基本上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古人将四方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狄,北匈,南蛮”。从字面意思理解,内地居民对少数民族的称谓使用的是带有贬义属性的形容,这也反映出早期的民族关系是处于一种对抗、仇视的状态。

在四川云南一带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例如今天的彝族、羌族、藏族、苗族等,在古代统称为西南夷。据《后汉书》记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其人皆椎结左衽,能耕田。”生活在益州境内的少数民族以夷族也就是今天的彝族为主。蜀汉统治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彝族与汉族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而二者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存在形态与实际的统治效力

人口与土地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依据。肥沃广袤的土地能够生产粮食和其他经济作为,为国家和臣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活动开销。人口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口不仅是军队补充的重要来源,其本身自成一派的属性自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生活在益州境内的少数民族同样也和汉族统治者有着类似的诉求。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更多以竞争为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双方经常展开战斗。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嗅觉敏锐的少数民族族人们看到了争夺的希望,发兵北上占领蜀汉城池也就成了自然的举动。三国时代是一个征伐的时代,持续百年的战争消耗了地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这种恶性的政治环境脱离了原来界定的政治范畴,逐渐上升到了穷尽资源的地步。

客观上讲,正是战争导致了极度的贫困。蜀汉国力的下降让其统治的良好领土丧失了强有力的军事保障,必然会吸引实力不菲却没有良好生存属地的夷人的关注,所以益州境内的夷族与蜀汉之间必然会有战争发生。这种弱肉强食的民族关系反映出蜀汉基层管理与民族政策的缺失。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却无法对夷族形成有效的管理。同时,这种对抗、冲突的民族关系反映了文化统一的失败,造成了少数民族只知其族群,而不知其国家的思想。这种争夺战争屡见不鲜,甚至在民国时期仍有数万彝众围攻西昌城的历史。诸葛亮“射箭坪”的故事成功划定了蜀汉与夷人的生活区域,缓解了日趋矛盾的民族关系,暂时维系了蜀汉的统治。

从“射箭坪”故事看少数民族敬天法祖的思想

彝族与汉族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被誉为彝族百科全书的史诗《梅葛》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梅葛》的产生来自于早期的传说。彝族先民受到天神的启示,学会了如何生产、劳动。同时其他彝族文学作品如《查姆》、《阿鲁举热》等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一个问题:彝族起源于神话。在世代传颂中,彝族族人形成了对自身的普遍认识,认为族群的起源和发展来自于天神的点化。包括耳熟能详的彝族火把节也是反映先民与天神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早期稳定的族群文化的影响下,三国时期的夷人也同样保持这样的理念。同时期的汉族也同样有敬畏天地的思想,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早期的神话传说观念在整个益州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文化土壤。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制衡夷族。首先,诸葛亮与夷人首领孟获约定疆域,射出一箭,箭头落下的地方就是孟获族人的聚居地。但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命赵云骑马持箭一路南下到今天的射箭坪处。孟获得知后,没有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反而认为是天神的旨意,遂率众退出了蜀汉统治的敏感地区,一举消除了南方的少数民族族群对蜀汉统治的威胁,而今天的彝族聚居区域恰好与之吻合。

在“射箭坪”事件后,蜀汉做了一件事来象征此约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今天乐山峨眉地区的射箭坪处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孟获率领族人退出蜀汉核心区域后,蜀汉在该处立了一块石碑,上书:“碑倒蛮绝”字样。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夷族敬天法祖思想的再利用与深化。诸葛亮正是在了解了这种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其来震慑南方的少数民族。因此,传说每当有夷人路过此碑时,都会捡起一块石头放在石碑周围来巩固基座,防止倒塌。久而久之,堆积的石头逐渐掩盖了石碑。

总结:

诸葛亮“射箭坪”的故事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四川区域治理的现实诉求。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蜀汉维护统治的诉求;反映了早期区域少数民族关系的斗争、转化诉求;反映了早期彝族人民敬天法祖的深远思想。同时,“射箭坪”的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作为民间传说深入到四川本地居民的内心,并为大众所喜爱。无论是诸葛亮的智慧还是与之对应的彝族人民的生存风貌,都体现出了民族融合的倾向,这种倾向奠定了今天四川的人文、历史、民俗基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