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鱼雷技术

反鱼雷技术

首页枪战射击回波冲击波更新时间:2024-05-11

鱼雷威力巨大 抬起、落下、再抬起 军舰拦腰折断

鱼雷有多大威力?

提起鱼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1866年诞生以来已有150年发展历史,多次在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威力,仅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方就发射鱼雷4.5万枚,击沉舰艇2598艘;被击沉的运输船中,80%的战果由鱼雷创造。那么鱼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威力?

狼群战术让盟军很受伤

首先鱼雷很大。如潜艇发射的533毫米口径MK48鱼雷,长近6米,重1.58吨,战斗部装药300公斤,本身威力就很大。

MK48重型鱼雷

其次是水中爆炸的气泡效应。鱼雷在军舰下方爆炸,产生冲击波和球形气泡(最大直径近20米),气泡过度膨胀将军舰托起后,迅速收缩,海水下陷,军舰釜底抽薪,之后气泡会再次膨胀。这个过程,军舰相当于被反复弯折,最终结果是拦腰折断。从过去的直航鱼雷,到今日的线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制导和驱动模式在变,鱼雷越发智能,巨大的威力却没有变。

气泡效应演示

2010年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护卫舰船尾爆炸,断成两截,迅速沉没,104人只有58人生还,据韩国调查,也是鱼雷所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鱼雷威力这么大,就没有什么办法反制吗?答案显然是:有!

潜艇用软*伤反鱼雷装备

软*伤就是诱饵通过噪声或信号发生器伪装舰艇,干扰、诱导鱼雷偏离目标。简单来讲,就是根据鱼雷寻找目标的方式(如声自导、尾流自导、线导)见招拆招,干扰鱼雷,或把鱼雷骗去攻击假目标。目前,绝大部分反鱼雷手段都是软*伤。

电影中潜艇发射声诱饵

官媒报道海军某艇先进事迹时曾提到“创下1年内2次实战化远航训练、水下高速发射战雷、水下大深度发射声诱饵对抗反潜鱼雷、单艇齐射同时命中两目标等8个潜艇史上第一”。潜艇面临的威胁主要是轻型反潜鱼雷,普遍采用主被动复合声自导方式,声诱饵就是反制手段之一。

年代久远的前苏联自航式鱼雷诱饵

常见的声诱饵包括拖曳式自航式悬浮式诱饵,拖曳式水面舰艇更常见,几种类型可组合使用。自航式声诱饵,可拖曳水听基阵,释放类似潜艇噪音的声波,模拟潜艇声场;还使用磁性导线模拟潜艇磁场。美国海军类似诱饵产品线非常丰富,主要型号有MK30-0、MK30-1、NAD-3、NAD-6、MK58-0、MK70 MDSS等。

最下方:MMS-01移动潜艇模拟器模型

2018年的马来西亚兰卡威防务展上,中船重工就展出了几款外贸水中武器模型,其中包括ET52C轻型反潜鱼雷、ET40鱼雷模型,旁边最小的就是MMS-01移动潜艇模拟器模型,也就是自航式声诱饵。

MMS-01移动潜艇模拟器宣传页

宣传材料介绍,MMS-01直径533毫米,长5.5米,重1.1吨,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航速有10节、15节两档,续航时间分别为100分钟、45分钟,使用深度10至300米。此模拟器搭载“海洋辐射噪声高保真模拟装置”和“接收时的回波重复装置”,有15种干扰方式,可欺骗声呐、声导鱼雷、线声自导鱼雷的探测。

法国DCNS公司的“篇章”声学诱饵(CANTO)

悬浮(静止)式诱饵在水中相对静止,激活时可以制造噪音堵塞频道,发出模拟鱼雷主动声呐的回波特征,如法国DCNS公司的“篇章”声学诱饵(CANTO)。还有一种软*伤反鱼雷装备是气幕弹

活动日上军迷拍摄的气幕弹发射装置

气幕弹引爆后产生大量气泡,大气泡上升较快,半径小于0.1厘米的小气泡上升较慢,像幕布一样在水中飘动。利用气泡幕的反射,可以给主动声呐创造假目标,还能成为一道屏障,既对气泡幕背后的潜艇噪音进行遮挡,又对声呐的探测进行削弱。气泡幕的反射效果取决于面积,1个发射器可以同时发射数枚气幕弹,均匀布开后,可形成大于20米宽的气幕,多个发射器同时发射,效果更佳。

日本海自潜艇丢失反鱼雷诱饵的新闻报道

鱼雷诱饵很多国家都有装备,因是军舰(特别是潜艇)最后的“护身符”,极少抛头露面,只能寻得只言片语。2018年5月,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一艘潜艇在训练期间误射了躲避鱼雷攻击的诱饵装置。

美国小口径自航式诱饵(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研制)

这种诱饵长1.6米,直径150毫米,圆筒状,重约26公斤,自身配有动力装置,可在一定时间内自主航行,不会发生爆炸(潜台词是软*伤的声诱饵)。此外,在很多影视作品,如最近的好莱坞大片《冰海陷落》中,就有紧张刺激的潜艇对抗情节,鱼雷诱饵也曾现身。

日本秋月级驱逐舰装备的四联装自走式诱饵弹发射器(MOD)

水面舰艇用软*伤反鱼雷装备

水面舰艇在明处,潜艇在暗处,可随时释放“冷箭”。潜艇发射的鱼雷多是重型鱼雷,多采用线导/光纤制导 声自导,或尾流 声自导等复合方式,鱼雷对抗中,水面舰艇处境更为险恶,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更为多样。

韩国海军装备的ADD SLQ-261K TACM鱼雷对抗系统

吃了亏(天安舰事件)的韩国海军对鱼雷袭击高度重视,新服役军舰都装备AN/SLQ-25A与ADD SLQ-261K TACM鱼雷对抗系统。日本秋月级驱逐舰装备04型鱼雷对抗系统。

日本秋月级驱逐舰装备的静止式漂浮音响干扰诱饵发射器(FAJ)

该系统包括两个设置于舰尾的拖曳式鱼雷诱饵、位于两舷鱼雷发射器附近的四联装自走(移动)式诱饵弹发射器(Mobile Decoy, MOD)以及四联装静止式漂浮音响干扰诱饵(Floating Acoustic Jammer)发射器,一旦音响传感器发现来袭鱼雷,会立即发射。

日本秋月级驱逐舰装备的静止式漂浮音响干扰诱饵(FAJ)-大图

拖曳式声诱饵大量装备西方国家水面舰艇,舰尾右侧2个圆形开口一般就是拖曳式声诱饵的释放口。2个拖曳式声诱饵一前一后,模拟船头和船尾,让鱼雷错误获取假目标的体积信息。

拖曳式声诱饵的释放口

法国、意大利地平线驱逐舰、FREMM多用途护卫舰装备了SLAT反鱼雷系统。为在较远距离发现来袭鱼雷,探测模块专门配备了一款短基阵拖曳声呐,与舰壳声呐相配合使用,探测距离大于10千米,并有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能力。

FREMM多用途护卫舰装备了先进的SLAT反鱼雷系统

反应模块没有采用拖曳式反鱼雷声诱饵,由火箭助飞式反鱼雷声诱饵、自航式反鱼雷声诱饵和引爆式诱饵弹组成,能够在3千米距离上对鱼雷进行软硬*伤,SLAT能对鱼雷防御效果实时评估,对下一步行动进行选择。

老款“萨盖”诱饵发射器与各种诱饵

火箭助飞式反鱼雷声诱饵由“萨盖”MK2多管干扰弹发射装置发射,最远投放距离3.8千米。DCNS公司还为SLAT反鱼雷系统配备了水面舰船鱼雷防御装置(Canto-V,V型用于水面舰艇、S型用于潜艇)。

“萨盖”MK2多管干扰弹发射装置(法国版)

该装置采用混淆及稀释信号的方法,通过产生数百个假声学目标,使来袭鱼雷的自导和再攻击逻辑功能处于饱和状态。一旦探测到来袭鱼雷,反鱼雷系统将决定诱饵参数,发射诱饵,并根据对抗态势提出躲避策略。

水面舰船鱼雷防御装置(Canto-V)

对于尾流自导鱼雷,声诱饵就失去了作用,可通过改变航行特征进行规避,也可使用气泡发生器,模拟水面舰船真实尾流效果。气泡发生器采用50%碳酸氢钠和50%酒石酸的颗粒状混合物,以聚乙烯醇作为外覆层,从水面舰船尾部投掷到水中一定深度开始溶解,与海水反应产生大量气泡,产生假尾流。更彻底的办法就是使用硬*伤武器(主要是反鱼雷鱼雷和深水炸弹),把来袭鱼雷彻底摧毁。

气泡发生器原理图

硬*伤反鱼雷装备

苏联海军主要使用反潜火箭深弹对来袭鱼雷进行密集的火力覆盖达到硬*伤目的。火箭深弹水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使上百米范围内鱼雷的精密部件受损。俄罗斯更进一步,研发了“帕科特-E/NK”反鱼雷系统,系统由目标识别跟踪声呐、反鱼雷鱼雷、发射装置组成。

反潜火箭深弹是中俄水面舰艇反鱼雷的主力

声呐自动探测和识别来袭的水下目标,将目标航行参数生成数据传递给鱼雷。反鱼雷鱼雷直径324毫米,长3.1米,重380千克,航速大于50节,高爆战斗部装药80千克,射程1.4千米,采用主/被动声导,声导作用距离400米。

“帕科特-E/NK”反鱼雷鱼雷

美国海军的鱼雷防御系统(SSTD)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SSTD于上个世纪70年代推出,使用舰壳声呐探测来袭鱼雷,AN/SLQ-25拖曳式声诱饵是系统核心;第二代SSTD在80年代末投入使用,主要由AN/SLR-24被动鱼雷报警声呐、AN/SLQ-36综合显控台、AN/SLQ-25A拖曳式反鱼雷声诱饵组成,被动报警声呐的换能器基阵布放在拖曳式诱饵后面,探测距离超过10千米。

从船尾内部投放拖曳式声诱饵

第三代SSTD本由美英联合研制,从立项到系统演示验证历经10年(1988-1998),经评估,该系统对声自导鱼雷防御效果较好,但对尾流自导鱼雷效果不佳,美国决定退出,独立发展反鱼雷鱼雷(ATTDS)和水声对抗的AN/WSQ-11鱼雷防御系统。

美国反鱼雷鱼雷(ATTDS)测试

美国使用CVN-77“乔治·W·布什”号航母作为ATTDS的实验平台,遗憾的是,由于效果不佳,2018年9月,美国海军暂停了此项工作。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反鱼雷鱼雷还有德国“海蜘蛛”、欧洲MU90HK等,虽在防务展上多有展出,并未赢得海军认可。

德国“海蜘蛛”反鱼雷鱼雷

反鱼雷作战示意图

反鱼雷技术是指各国海军为其水面舰艇和潜艇提供足够的对抗鱼雷攻击所研制和应用的技术。

主要分类

水面舰艇是未来海战的主要兵力之一。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鱼雷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威胁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水面舰艇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鱼雷从自控鱼雷、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逐渐发展到最先进的尾流自导鱼雷,各国海军研制的反鱼雷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2013年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反鱼雷防御系统。为了抗击鱼雷的攻击,2013年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反鱼雷技术可分为两类:被动防御和主动进攻。

被动防御:被动防御主要是通过在舰艇上涂层、贴片、敷设橡胶等措施来降低舰艇的噪音,使舰艇隐身,以降低被敌声纳发现的概率和减小声自导鱼雷的自导作用距离,从而达到减少被声自导鱼雷命中的目的。如原苏联潜艇表面的吸声材料“集束卫士(Cluster guard)”,能吸收入射波的1/3,而且由于吸声层使入射声波成漫反射,类似尾流层回波,影声纳工作,使声纳探测和鱼雷自导装置的作用距离缩短约1/3。潜艇指挥塔部分涂敷这吸声材料,使声纳识别图像中的最显著特征消失,难以识别。同时,在舰艇两侧或尾部拖带防鱼雷网,以阻拦鱼雷,使舰艇免受损伤;或改进舰艇装甲,采用钛等高强度合金材料;或将舰艇外壳作成耐冲压隔层(称舰舷防雷结构)或防雷隔舱(一般用在潜艇上,使固壳和外壳间有一段距离),以对抗鱼雷战斗部的穿甲和*伤力。个别舰艇还进行了消磁处理,降低磁探仪的探测效果,并且导致磁和电磁引信鱼雷失效。

主动进攻:主动防御又可分为战术防御和器材对抗防御。战术防御主要通过改变舰艇的航向、航速及航深(用于潜艇)的方法来规避直航鱼雷的雷迹和自导鱼雷的探测,从而达到避开被敌雷击中的目的。

器材对抗措施又包括软*伤(软对抗)和硬*伤(硬对抗)两种。软*伤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诱饵、干扰器和气幕弹等,使来袭鱼雷跟踪或攻击假目标或偏离航向,迷盲、消耗鱼雷的动力,造成鱼雷攻击失效。硬*伤主要是使用反鱼雷浮标、反鱼雷深弹(炸弹)、反鱼雷水雷、反鱼雷鱼雷等,把来袭鱼雷拦截、摧毁或让其失去战斗力。

反鱼雷技术涉及水声及其它水下物理场、水下爆炸、水动力学、超高速水下推进、水下激光、军事运筹学等基础学科,也用到鱼雷、水雷、深水炸弹、火炮、火箭、水声电子对抗等诸多行业的技术,还涉及电磁发射、高能放电等高新技术领域和网具等特殊装具。具有边缘学科技术的特点,已成为一门新兴行业。西方国家把鱼雷防御计划列在很高的优先等级。

相关技术

目前反制鱼雷的相关技术包括水声;水下爆炸;水动力学;超高速水下推进;水下激光;军事运筹学;鱼雷;水雷;深水炸弹;火炮;火箭;水声电子对抗;电磁发射;高能放电等。

反鱼雷技术的研究中比较大的难点包括:反鱼雷武器水下速度和航程有待大幅度的突破;识别真假目标和抗干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等。

发展概况

早期鱼雷防护:早期的鱼雷只有贴近水面航行的直航鱼雷,对它们的防护可以借助网栅一类的器材来实现。主要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一个类型称做阻挡式防护,即设置障碍以阻挡来袭的鱼雷。如停泊中的舰只使用的防雷网、行驶中舰艇使用的所谓“防雷卫士”(Torpedo Guards)或防护拖线(streamer)。

拖线是一种多节的空心管结构,用钢缆贯串起来。不用时折叠收放在甲板上,在进入危险海区时,布放入水,利用展开器把拖线展开至距舷侧一定距离处,拖曳前进。每节空心管中装有炸药,还可装近炸引信。直航鱼雷通常由舷侧阵位上进攻,这种拖线防护设备能起到有效的阻挡作用。

一种反鱼雷装置

第二种类型可以叫做阻拦式防护,即当探测到来袭鱼雷逼近到一定的距离时,作出反应,发射若干个爆炸物,形成屏障带,把鱼雷摧毁。典型的方案是沿船舷布置若干换能器,相邻换能器的作用扇面要彼此交叠,不留下空隙。每一换能器各有一座火箭深弹发射炮与之随动。当由回波时间和多普勒频移判定一定速度的来袭鱼雷已进入一定距离时,使发射器击发,发出一组深弹,入水后至一定深度引爆。爆炸形成的威力圈要相互重叠,并覆盖整个扇面。这是一种近距拦截手段。

软*伤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这标志着鱼雷从此成为不折不扣的水下导弹。随之出现了各种模式的水声对抗器材,包括干扰器、气幕弹和诱饵。按作用类型,可将上述器材分为抑制和诱骗两种。抑制就是降低或破坏对方的探测能力,如干扰器,或发出强烈噪音,覆盖一定范围的频段,掩蔽被探测的目标信号;或对准探测设备的频道,使之饱和;或发出扫频干扰信号,间歇地进入对方频道,破坏其接收效果。气幕弹则可理解为在一定范围的空间信道上造成阻塞。诱骗是指模仿真实目标的感应物理场,比如模仿真实潜艇的辐射噪音,或对主动探测信号给出应答脉冲以模仿潜艇回波,使对方发生错误判断和跟踪,达到掩护本艇的目的。这就是诱饵的作用。

这些对抗器材的施放方式分为两类:即与本舰固连的(拖曳式或舰壳安装式)和分离的(水中悬浮式及自主航行式)。按工作频段分为低频(对付声纳)和高频(对付鱼雷)两种。2013年各国海军都广泛部署了水声对抗器材。2013年现役的自导鱼雷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频域是单频道接收;在空间分辨力方面,虽然有几个波束,但只按信号强度选择一个,不具备全景观察能力;对目标信号也只按点声源模式处理,基本上不进行尺度识别。对抗这样的鱼雷,不管是抑制式或是欺骗式对抗器材都是有可能奏效的。

80年代以后,鱼雷对抗领域开始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系统性:对抗手段由过去的单项诱饵、干扰器的形式发展成为完整的对抗系统,如美国提出的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水声对抗系统(SAWS和S-SAWS)把目标监测、威胁报警、指挥控制、发射设备到各种软硬*伤手段组合成完整的系统。二是突出鱼雷防御的针对性:比如法国的“信天翁”(Albatros)鱼雷预警系统强调对鱼雷的探测与分类不同于对舰和对潜艇探测的特点:目标强度小、机动性大、频段高。意大利的鱼雷防卫系统C300、C303等突出了反鱼雷作战的快速反应能力,预先针对鱼雷的战技性能,对干扰器材的参数、发射程序、本艇规避动作等进行仿真优化,使指挥员的决策判断减至最少。而且采用模块化多管发射装置,可以快速多发发射。

水面舰艇对鱼雷的防御,曾在很长时间内停留在以拖曳式诱饵为主要手段。但在80年代后,局面为之一新。其中美国在反鱼雷技术的发展上占据领先地位。美英两个海军强国联合进行了一项水面舰艇防鱼雷计划(SSTD)。在这一时期,随着降噪技术的提高,潜艇和鱼雷的隐蔽性大大提高,鱼雷偷袭常常会对水面舰艇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美国海军不得不为其水面舰艇寻求更有效的反鱼雷措施。

美海军水面舰艇遇到的重要威胁来自前苏联研制的65型尾流鱼雷。这种鱼雷速度快、航程远、装药量大,能够对航母一类大型水面舰艇构成威胁。而且这种鱼雷是沿舰船航行的尾流进行跟踪,不依赖声自导装置,因此各种类型的干扰器、气幕弹、声诱饵乃至吸声减噪等无源措施都不起作用。防御尾流鱼雷可采用在舰艇后面拖带防雷拖舱的方案。舱内放置用高强度纤维制成的多顶拖网,其强度足以捕捉鱼雷,或者在网上加装炸药包。拖舱的尾鳍上装有换能器,可按主动或被动方式探测鱼雷。舱内有各种传感器,经拖曳舰遥测后,可通过操纵舵控制拖舱的深度和位置,来阻挡鱼雷。这种设备已经过了各种试验。1987年当一位美国将军被问及航母如何对付这种尾流鱼雷时,甚至提出在航母后面拖带一条护卫舰以引爆的方案。

反鱼雷火箭式深水炸弹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反鱼雷手段。这种深弹可通过颈圈式气囊悬浮在预定深度,弹头周围布有换能器,对来袭鱼雷进行回波探测,当鱼雷通过点时起爆,也可以利用弹上的微机和声引信设备对声自导鱼雷产生诱骗信号,将鱼雷引至附近起爆。这种方案已在水面舰艇反鱼雷中有了实践。比如1990年入役的俄国航母上安装了RBU12000火箭深弹发射装置,据报道就是用于拦截鱼雷的。

另外,法国的SLAT水面舰艇反鱼雷系统中,对抗器材也是由“萨盖”型火箭发射装置发射入水的。这样可以把诱饵快速布放在不同方位的不同距离上,有利于把来袭鱼雷引开。

各国研究动态

美国:美国是研究反鱼雷技术最早的国家,70年代开始研制了第一代水面舰艇水声对抗措施系统S-SAWS,它由WLR-12侦察与报警系统、BAWS基本声学战显控台和AN/SLQ-25“美人”拖曳声诱饵组成。主要采用软*伤技术,欺骗、干扰鱼雷声自导装置的探测和跟踪。

该系统操作简单,对抗手段单一,难以对抗新型鱼雷的攻击。90年代,针对第一代存在的不足和新型鱼雷日益严重的威胁,研制发展了第二代水面舰艇反鱼雷防御系统(简称SSTD),它由AN/SLR-24拖曳阵列声纳、AN/SLQ-36综合水声对抗装置和AN/SLQ-25A拖曳声诱饵组成,与第一代相比,增强了反鱼雷硬*伤能力。另外,在反鱼雷鱼雷、超音速电子枪或引爆鱼雷器材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同时软*伤能力也有所提高,增加了磁场模拟干扰器、尾流制导鱼雷干扰器。

正在装填的反鱼雷鱼雷

英国:为对付新型尾流鱼雷和智能化鱼雷,英国提出了一个以硬*伤为主的反鱼雷防御系统,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联合防御,美国也加入了这个计划的后期研制。该系统中硬*伤对抗器材除了用线导反鱼雷鱼雷和超音速电子枪拦截鱼雷外,新增加了用磁干扰引爆鱼雷和用水中冲击波摧毁鱼雷。

法国:在利用ALTO反鱼雷报警设备基础上,增加软*伤对抗能力,形成了SALTO反鱼雷防御系统。该系统由拖曳线列阵、诱饵或干扰器发射架、水声对抗器材组成。水声对抗器材包括气幕弹、噪声干扰器和自航式声诱饵。90年代新开发的“斯巴达克斯”反鱼雷防御系统,增加了反尾流鱼雷跟踪的水声对抗器材。

俄罗斯:俄罗斯除发展软*伤的诱饵、声干扰器等水声对抗器材外,还充分拓宽深水炸弹的用途,水声对抗器材和深水炸弹均采用火箭助飞方式。

潜艇反鱼雷防护

潜艇的鱼雷防护较水面舰艇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一则潜艇的防护必须是三维全向的,而不象水面舰艇可以是有限扇面或单一方向的,因而阻挡式方式不适用。再者潜艇处于水下,无法借助于直升机和火箭一类快速运载手段施放软硬*伤器材,故拦击式方式也难以施行。只能依靠诱饵在水中漂流或自航,速度不高,机动范围有限。为打破这种困境,美国曾于1991年开始进行潜艇鱼雷防御武器计划(SMTD)。

现代潜艇为防止鱼雷袭击,首先考虑了降低螺旋桨噪音级。螺旋桨的叶片作成倾斜式,使之逐渐进入尾流,只产生很小的噪音。为防止叶片同时对称地进入尾流时可能会产生的振动效应,前苏联在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上采用了非对称的5或7个叶片。英、美国家潜艇上使用泵喷射推进器以降低潜艇的噪音。

美国海军在潜艇上还装备了几种声干扰设备,以及装在外部发射装置里的MK2-0和1型声学干扰器,以防止潜艇遭受鱼雷袭击。

英国潜艇使用一次性的“带鱼”鱼雷干扰装置。该装置从潜艇上发射后,诱饵悬浮在水中,发出高强信号,以诱骗鱼雷。

意大利研制的C303声干扰器/诱饵系统,能以主/被动方式发出宽带大功率音响信号,诱骗来袭鱼雷偏离潜艇。整个系统由干扰器/诱饵、发射装置和控制面板构成。

此外,潜艇上铺设隔离瓦,能有效地吸收声能,并建立阻抗失调,从而破坏沿壳体传播的空气层进入海洋的声道。

如果能突破水下速度的障碍,就可为水下反鱼雷开辟出新途径。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新动向有:

1.水下火箭弹。试验弹的直径为150毫米,长1500毫米,工作深度300米,速度达70~80节。比一般鱼雷速度高。

2.水下超空泡射弹。研究表明:当弹丸在水下运动时,如果周围全被所形成的空泡包围(即所谓“超空泡”现象),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所受的水下阻力,从而使弹丸获得非常高的速度。如在弹上安装火箭发动机以维持空泡,则可以增大射程。

以上火箭弹和射弹可使用常规发射手段发射,如标准型火炮、管式火箭炮(无后坐力)和镗压火箭炮等。另外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发射方式就是下面要讲的电磁发射器。

3.电磁发射器。美国国防预研局(DARPA)资助的电磁发射器项目,据称用3000兆瓦的单级电机,可把310克的弹丸均匀加速至4.3千米/秒。

虽然水下速度的障碍已经有所突破。但射弹的射程可能还不够大,不足于用作攻击性武器,但用于自卫,用作舰艇和潜艇对鱼雷的“最后一道防线”还是大有希望的。

反鱼雷的鱼雷:作为反鱼雷的硬*伤手段,反鱼雷鱼雷既适用于水面舰艇的防护,也适用于潜艇。其从多个方面看,在技术上较为现实可行:

速度要求。对于鱼雷的速度要求,通常有一条简化的规则,那就是鱼雷和所攻击目标的速度比不应低于3比2。但对反鱼雷鱼雷则不同,因为它与鱼雷对抗时,通常处于迎击姿态,而不可能是追击,只要能保证及时反应,速度低于来袭鱼雷技术和反鱼雷技术历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影响

鱼雷技术和反鱼雷技术历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鱼雷技术的发展,给舰艇造成的威胁不断加大,也促进了反鱼雷技术的开发和完善。同样,反鱼雷技术也促进了鱼雷的发展。为了提高鱼雷的隐蔽攻击性能,为了减小敌方的声纳、反鱼雷鱼雷或其他各种反鱼雷手段对己方鱼雷的威胁,各国海军都在积极研制先进的鱼雷技术。包括在鱼雷上采用新能源、新动力系统和新推进装置等高新技术;采用新材料和全雷结构设计;开展鱼雷智能弹道研究;采用综合制导系统;采用微电脑取代鱼雷的制导系统,使鱼雷成为智能化武器;建立鱼雷专家系统,提高鱼雷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等。反鱼雷技术的提高,在为舰艇提供保护的同时,也造就着更大、更先进的威胁。

反鱼雷装备不能包打天下

由此可见,反鱼雷技术非常复杂,探测和应对均十分困难,特别是对尾流自导鱼雷。发现高速来袭的鱼雷到作出反应时间很短(1分钟内),第一轮拦截失效后,第二轮反应时间更短,拦截效果可能不如1130近防炮和红旗10导弹对于反舰导弹。

FQF-6000型12管300毫米火箭发射装置是航母反鱼雷的最后屏障

如果真有鱼雷突破层层阻拦闯入航母编队,只能由“保镖”挺身挡“子弹”。所以,反鱼雷装备必须依托整个反潜体系,作为保护自身的最后屏障,对付漏网之鱼。就像以色列的“铁穹”反火箭弹系统,拦截火箭弹难度颇高,找到火箭弹发射阵地反而更容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