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宋浩
编辑|t
1919年6月28日,位于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内,时任德国外长的穆勒在众人注视下,在《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场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一群“人类精英”的操控中落下了帷幕。
战前,各国“精英”们信誓旦旦地向国民保证,这场战争会给他们带来想要的一切。
然而在付出了四年光阴,千万人的死亡和2700亿美元的代价后,他们只收获了满目疮痍的家园和失去亲人的悲戚,以及为期二十年的短暂和平。
那么,这场战争到底因何而起,参战各国又为了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些什么,这段包含人类痛楚的血泪史又将给时下的国际社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巴黎和会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今天,当我们翻开文献,回顾那段历史时,不免心生感慨,这场死亡人数超过一千万人的战争,除了让这个世界更加千疮百孔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或许,有点人会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科技的进步,使大量军用科技在战后运用到民间,甚至为20世纪50年代后的技术革命提供了先决基础。
然而,如果人类的科技需要靠*死另一批人来推动,那么这样的科技,到底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难道靠战争去推动科技发展,就不怕被反噬吗、
让我们将思绪再回到这场战争上,说白了,这场战争没有传统印象中的正邪之争,有的只是帝国主义国家因分赃不均而暴露出来的贪婪。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黑奴贸易和早期殖民积累到了原始资本,两次工业革命给他们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大量财富,西方世界自此成为世界的主导。
为了利益,他们不惜将国民乃至全人类绑架在名为战争的战车上,当年轻人们在堑壕中挥霍青春,心中一片凄凉之际,这群控制命运的精英们高居在庙堂之上,喝着名贵的红酒,品尝美味的牛排,却还要在战后自诩拯救世界的文明人,在巴黎和会上为了争夺一丁点利益而“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下世界各国的斗争,或多或少都有一战时期的影子,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正在以色列的炮火下苦苦哀嚎,而西方价值观却对这些受难者没有任何怜悯,甚至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将手无寸铁的平民认定为恐怖分子,西方价值观的虚伪在这一刻显露无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研究人员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批新型资源相继被开采和利用,掀起了一场名为生产力进化的工业革命,人类正式步入到了电气时代。
生产力的突破和革新,给两个国家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一个是位于大洋彼岸,屹立在北美大陆上,地大物博的美利坚合众国。
一个是位于中西欧,经历了普法战争和铁血政策,浴火重生的德意志帝国。
殖民战争
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和德国就像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后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极强的探索欲和征服欲。
但当他们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蜕变,羽翼丰满,将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天地时,却发现这广阔的天地早就被同村的那些老人给瓜分的差不多了。
英法两国凭着早期殖民主义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几乎将全世界所有地方瓜分了干净,无论是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还是金矿遍地的非洲,到处都能看到英伦人和高卢人的身影。
他们享受着祖辈留下的无穷财富,以富有敌意的目光盯着这群初出茅庐的后生,生怕他们抢走自己的金饭碗。
毫无疑问,食古不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德等新兴国家加入国际秩序的阻碍。
对于美德两国而言,要想在世界殖民体系中分得一杯羹,就要老老实实在英法制定的游戏规则下行事,拿一些微不足道的收益。
如此厚此薄彼,自然不能让美德等国心服口服,两国的精英们为了能攫取更多的利益,尝试在这个被老牌国家控制的国际秩序中破局。
作为屹立在北美大陆的巨无霸,美国有着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远离欧洲大陆意味着远离内卷,从而避免陷入到欧洲地区的政治风暴中。
在此基础上,美国当局秉持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战略理念,将战略目标放在美洲大陆上。
从19世纪早期的门罗主义到西奥多罗斯福时代的大美洲政策,美国致力于将整个美洲变成自己的后花园,控制美洲国家的经济命脉,利用自身的强大实力影响他们的国家政策,从而达到间接殖民的效果。
门罗主义
和美国相比,德国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位处中西欧的德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之地。
日耳曼人又是好战能战的民族在德意志尚未统一之前,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普鲁士就凭借特殊的军事制度,在强手如云的欧洲大陆站稳了脚跟,进而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
也正因为德国特有的军事贵族制度以及俾斯麦先军扩张的铁血政策,让德国成为炮舰外交最大的拥趸,德皇和容克贵族们都希望能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让步,出让更多的海外殖民利益。
然而,德国人自己也明白光靠自己一个是没办法将英法这两个巨无霸给干倒的,铁血政策也并不是所谓的无脑莽。于是,德意志将目光放到欧陆,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
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
奥匈帝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国家,由于该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该国的各种国策需要国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决定。
特殊的国家性质,使得该国国民对帝国的认同感较低,奥匈当局为了维持这一庞大的帝国,只得强行消除帝国内部的多元化,排挤帝国内部的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无限制抬高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的待遇,让部分民族的意愿凌驾于国家意志之上。
奥匈帝国
这种“隐形”种族歧视很快便引起了境内部分民族的不满,尤其是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他们一向视天主教为异端,如今被异教徒统治,又蒙受他人的歧视,自然开始向斯拉夫人和东正教的大本营——俄罗斯帝国靠拢。
作为盘踞在东欧的巨无霸,俄罗斯帝国不能容忍在卧榻之侧还存在一个联合多民族的大帝国。
所以,俄罗斯暗中在巴尔干半岛和奥匈帝国内部培植自己的势力,撺掇当地的斯拉夫人和少数民族向奥匈当局发难,此类小动作激发了奥匈帝国的反俄情绪,促成了德奥联盟的形成。
在与奥匈帝国签署同盟协议后,德意志当局又找到了在争夺突尼斯之争中败给法国的意大利。1882年,德、奥、意三国正式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自此成型。
就在德国马不停蹄地拉帮结派,加强军力时,英法俄等国从中嗅到了特殊的危机。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当局明白,德国这是准备要用一种不体面的方式上谈判桌,德国渐渐成为了他们共同敌人。
为了共同应对这个大敌,昔日水火不容的英法两国因为利益走到了一起,再加上先前和法国签订战略资源互换的协议,英法俄三国终于在反德一事上达成了一致,对抗三国同盟的三国协约就此形成。
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一个名为战争的幽灵开始飘浮在欧洲大陆的上空,各国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开始蠢蠢欲动,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类浩劫正慢慢显露出来。
人类浩劫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和妻子突然出现在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夫妇二人打扮地“花枝招展”,乘着一辆最新型的敞篷汽车,在人群的簇拥中缓缓前行,是不是传来一阵阵欢呼声。
彼时,奥匈帝国正忙着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并先后吞并了波黑等地,同时觊觎着尚处于独立状态的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人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局明白奥匈帝国接下来将对其展开侵略战争,在此国家危亡存疾的关键时刻,大量塞尔维亚青年加入到地下结社组织中,以个人为单位,对奥匈帝国的军政人员展开暗*和绑架等活动。
斐迪南大公
与此同时,奥匈帝国拿到了德意志当局的背书,开始在奥塞边境布置人马。1914年5月,时任德国参谋长的小毛奇亲赴奥地利,与奥匈军方商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德皇威廉二世更是直接出面给奥方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表示自己将全力支持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
有了老大哥的背书,奥匈当局自是底气十足,为了进一步试探塞尔维亚的底线,奥匈帝国决定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将演习时间定在了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
奥方赤裸裸的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人,为了报复狂妄自大的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决定在演习当天搞个大的,将暗*目标对准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
6月28日上午十时,在检阅完参加演习的帝国军队后,斐迪南大公和妻子乘坐汽车进入了萨拉热窝城。当皇家车队行驶到市中心的桥梁上时,一个身着黑衣的塞尔维亚青年冲到了车队面前,奋力投出了一枚炸弹,但炸弹威力有限,只炸伤了几名随从。
突如其来的炸弹袭击让在场众人的神经都紧绷起来,按照皇室规定,斐迪南大公应该立刻结束巡视返程。但王储却认为这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时机,他不顾随从的劝阻,执意要前往医院去看望那些因他受伤的随从们。
普林西普
斐迪南大公估计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个临时决定,让他和妻子不仅丢掉了性命,也直接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在处理好相关事宜后,斐迪南大公又乘上了汽车,就在司机调转方向,准备前往医院时,埋伏在街口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冲了上去。
只见他手持手枪,对着敞篷车内的大公夫妇连发数枪,护卫们听到枪声后一拥而上,将*人的普林西普摁在地上,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斐迪南大公夫妇已经声中数枪,惨死在车厢之中。
王储夫妇被*,意味着奥匈帝国当局获得了对塞尔维亚作战的借口,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奥匈当局打出了“报仇雪恨”的旗号,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打响
战争打响后,德当局立刻派出主力部队开赴西线战场,寻求与英法联军主力决战的计划。
毕竟在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中,德国参谋部希望德军能在短时间内击溃英法主力,从而逼迫两国与德谈判,从而实现战争目标。
马恩河战役
毕竟对于德国而言,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将英法击溃,那么到时候德国必定陷入到两线作战的尴尬境遇中。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德军在马恩河的首波攻势就遭到了英法联的阻击,接连几日都无法前进一步,只能撤出战场,退防至埃纳河一带的阵地,与英法联军展开对峙。
陷入对峙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进入到第二阶段,如果说在第一阶段中,两大阵营的士兵还能看到战争胜利的希望,那第二阶段带给他们的,只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互相残*的智慧结晶,在膛线火器大规模运用后,线列步兵、排队枪毙式的战术已经不适合现代作战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双方互射的堑壕战。
当时,双方部队基本都躲在堑壕中,利用手里的远程火器进行作战,堑壕是一种特殊工事,一方面它能为己方部队提供掩护,另一方面它拥有后勤、指挥、*医院等功能。
而这就意味着士兵们要整天待在堑壕之中,而两军一对峙就是数月,各种瘟疫和疾病甚至要比敌人的炮火还要可怕。
在这相持的第二阶段,同盟国和协约国在西线战场上打了数场战役,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
在这两场战役中,双方投入的部队超过三百个师,伤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70多万,年轻人们为了政客们利益扛起了武器,在绞肉机一般的战场上和另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们的厮*,最终沦为了战场上一抔黄土。
堑壕战
随着时间的推进,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让两大阵营的经济处在高压崩溃的边缘,工厂开足马力,一切都为战争服务,导致其他产品出现了严重短缺。
以沙俄为例,由于该国没有经历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革,生产力没有被完全解放,随着战争的推进,沙俄的内部弱点接连出现,工人不愿出工,前线将士不愿出力,被德国人*得丢盔弃甲,到了1916年,沙俄前线部队甚至出现了三个人共用一杆步枪的窘境。
对于两大阵营而言,如果不能在战争中再进一步,那么整个欧洲势必要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中。
就在各国精英焦头烂额,思索未来战争的走势时,德国当局的昏聩操作改变了这一切。
1917年2月,为了打破英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德国宣布施行无限制潜艇战。彼时,美国是协约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远离战火的美利坚人通过售卖工业制成品大发战争财,结果这德国人的无限制潜艇战一开打,美国的商船就倒霉了。
所谓断人财路犹如*人父母,德国当局的无限制潜艇战成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趁机大作文章,激起美国人的爱国和仇恨情绪,成功让美国进入到一战这趟浑水之中。
1917年4月6日,在完成了前期准备后,美国政府正式向德国及其盟国宣战,大量年轻人搭上了前往欧洲的轮船,迎接自己未知的命运。
毫无疑问,美国的加入改变了战争的走势,拥有当今世界第一工业的美国,给协约国带来了数不尽的工业制品和军事装备、以及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一百万美军。
潜艇
眼见协约国的实力迎来蜕变,德国当局又急又气,赶紧收拾人马,打算趁美国人立足未稳之际,在西线战场上再拼一枪,争取提前将战争给结束掉。
这一次,德国人铆足了劲,在四个月内连续发动了五次攻势,一度打到了距离巴黎60公里的外围阵地,但这几场战役成了德军最后的辉煌,五战过后,德军损失人数超过百万,有生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昙花一现的胜利后,已是强弩之末的德意志帝国迎来了兵败如山倒的末日。
1918年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法国元帅福煦的指挥下,向德国发动大规模反攻,成功将德军驱逐出法国和比利时,亚眠战役后,德军土崩瓦解,前线士兵开始成建制地向协约国投降。10月2日,德国首相巴登放下了容克贵族的傲慢,向他瞧不起的“暴发户”威尔逊发出照会,请求签订停战协议。
巴登的“乞降”照会发出后,协约国立刻为德国量身定做了一系列协议,一干人等死死盯着这块肥肉,就等着德皇松口的那天。
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和士兵给帝国的覆灭添上了最后一把柴,当天清晨,数万平民发动了反对德皇威廉二世的武装起义,大势已去的德皇明白木已成舟,与当天宣布退位,并连夜逃亡至丹麦,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两日后,德国新政府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在巴黎北部的贡比涅森林签署了停战协定,上午11时,协议正式生效,西线战场全面挺火,这场耗时四年的人类浩劫至此结束。
威廉二世
参考文献
重建与崩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踌躇演进——何逸文
一战研究中若干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叶甫根尼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