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眼导读
作者:文酱
来源: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从院线反馈来看,无论是《环太平洋2》还是《头号玩家》,其中机甲元素的大量出现无疑是观众热衷于此类影片的一大因素。而所谓的“机甲”,其实是“装甲机器”的简称,其背后仍旧由人来操控。与机器人相比,机甲是不具备灵魂的,有的甚至仅仅是一套盔甲。
可有趣的是,在近年来上映的众多科幻片中,以机甲为题材的作品始终倍受追捧,先后出现了《环太平洋》系列、《钢铁骑士》等作品;更早一点的,在电影《阿凡达》、《黑客帝国3》《第九区》中也都出现过大型的人形机甲画面;电影《钢铁侠》系列更是堪称机甲的经典塑造,外形炫酷、科技感十足的高科技机甲,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创作题材。
机甲电影频频受到大银幕的青睐,让人不禁想要追问为何观众会如此热衷大型机甲场面?面对长盛不衰的机甲文化,其本土化之路又该如何走下去?要解释这些问题,还要从机甲文化的源头说起。
机甲其实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日本战后疗愈催生了机器崇拜
机甲已经成为美国科幻电影主题之一,“机甲热”的兴起与好莱坞电影的大肆渲染有关。但机甲科幻文化却不是起源于美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是西学东渐的一种产物。
机甲起源于日本,最早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8年,漫画大师横山光辉的漫画《铁人28号》,机甲被称为“メカ”,取“机械”之意,机甲没有“人格”的设定,也成了后来所有机甲作品一贯强调的特性。电影中的机甲主要指人类驾驶或操纵的机械装置。
机甲文化的兴起与战争、力量密不可分。类似于中国的“创伤文学”,二战结束的创伤挫败了日本民族的锐气,日本迫于美国原子弹的威力,意识到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他们把对科技的无限向往投射到文化产业,催生了机甲文化。以守护和平为己任的“铁臂阿童木”和“铁人28号”形象,映射美国投放日本的“小男孩”“大胖子”两枚原子弹。
越渴望和平,越依赖盔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在战后修复中逐渐重建本国的集体意识,以机甲为代表的科幻题材作品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电影《铁甲万能侠》《福音战士》《高达》的出现让机甲作品迎来革新,人类终于坐进了“机甲”里。这类电影的看点在于对机甲战士的展现既保留了原始的血性,又增加了钢铁的粗粝感。
如今大量的机甲电影由美国拍摄,但导演们从未忘记向日本机甲文化致敬。《铁甲钢拳》里亮相的典藏级机甲“吵闹小子”便来自日本,身上写着“超恶小子”的日文,影片中的机甲争霸赛也延续了日本早期机甲漫画中的无线电遥控方式来进行;至于《头号玩家》中出现的机甲,更是《机动战士高达》中的RX-78元祖高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甲除了战后的精神疗愈,也成为一种特殊媒介——人类感官的延伸,使人可以“武装”成更强大的自己。当机甲代替战士们出征时,受伤的已经变成一堆盔甲而不是战士们的肉身凡胎,这种无需死人的战斗机器既抚平了人类对和平年代的渴望,也满足其探索未来的好奇心,更为人类善斗的原始*寻求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机甲电影进化论,影射了人类与机器主体性的拉锯式反思
电影中的机甲发展,也经历过一段“反复”的阶段。人类对机器的态度始终是暧昧复杂的,人类既渴望创造出更高级的机甲——有灵魂的机器人,又充满忌惮。
在1984年美国孩之宝公司出品的《变形金刚》系列作品中,机器人是一群不同于机甲的智慧生物,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生命体。而电影《大都会》《终结者》《机械公敌》则先后表现了人类对智能机器的忧虑。当机器成为主角,人类则变为机器的工具。一旦物化代替了文明,人类当然会害怕在机器人面前丧失自我意识。这种人与机器的复杂关系,成为这些电影集中探讨的核心问题。
此后,在电影《机械威龙》中,主角焦点又从机器上转移到了人本身。机甲电影重新找回了应有的位置。“人形动力机甲”成为人类放心使用的武装装备。到了电影《环太平洋》系列问世时,影片不仅将沉寂了二十年之久的机甲电影重新带回主流文化圈,同时也让好莱坞找到了有别于传统机器人电影的另一片金矿,引领了机甲电影的新潮流。
其实,电影中机甲形象的进化犹如人类内心的一面镜子,人们用它来承接所谓的“现实世界”落在人们内心中所引起的反应和造成的影响,继而将现实提取提升为“内心的强大形象”。反过来说,有了机甲的参与,人类的内心世界也不是全然被动的,它同样决定着这个世界的面貌和局面,人们生活在科技裹挟的物理与物质世界,也同样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人类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犹如探索未来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机甲类主题科幻电影为什么在国内做不起来?
科幻题材作品对细节要求很高,这会极大的增加电影制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很多作品做着做着就变成了奇幻片。所以国内的团队很少有敢于挑战大型科幻作品的。
机甲机器的电影制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如何呈现一个机甲模型?人体工程学、工程结构等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连重型机械的脚部对地面的压强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便在国产游戏领域,机甲类主题也相对较少。想要真正在这一领域内有所成就,绝不仅仅是拍摄一部电影那么简单。
其次,电影需要观众有一种叙事代入感,代入感通过演员传递的世界观进行营造。而机甲文化在国内的根基十分微弱,何谈代入感?加之国内对科幻电影题材的审查一直十分严格,大部分顶尖制作团队的炫酷想法与概念还未实施,已经在审核阶段就被迫戛然而止了。
此外,环顾国内机甲电影的创作环境,其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中国现存的机甲类科幻作品,最大的特点往往是以少儿作为主要受众群体,其作品形态以“动画”和“特摄”为主。这本身就与青少年或成人机甲科幻市场的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填补市场空白,国内团队也尝试过做出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2009年,出现了多位大牌明星加盟的电影《机器侠》。但由于内容不过关,最终仅以5000万票房惨淡收场;2012年的网络动画《战斗装甲钢羽》,也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沦为一个PV。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内机甲科幻作品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上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美国机甲文化浪潮的再次席卷,如何啃下这块骨头就成了首要的问题。如何摆脱一味模仿的套路,开拓成人机甲文化土壤,完成机甲文化的本土化,或许才是影视制作者应该思考清楚的又一当务之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