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突击队 关键性措施是这些

锻造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突击队 关键性措施是这些

首页枪战射击救援突击队更新时间:2024-04-26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张志 责任编辑:刘秋丽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七周年纪念日。时隔七年,强震带来的伤害已逐渐消弭,而关于应急救援的思考却从未停止。武警警种学院专家认为,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客观要求,必须通过军民融合发展,逐步推进军地法规预案衔接和力量协同,形成军地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才能切实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请看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锻造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突击队

■张 志

张志 武警警种学院应急救援教研室主任、教授,参加过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8·03”云南鲁甸地震、“4·25”尼泊尔地震等特大灾害性事件处置与救援工作。

灾难来临之际,就是用兵之时

纵观国内外,军队因为具有战备程度高、组织严密、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等优点,已成为应急救援的首选力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特大海啸,美军遂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救援行动,甚至动用了航母舰队,兵力达15000多人。美军的应急救援行动,既是人道主义的救援行动,更是美国维护其全球利益的重要举措。

2010年夏季俄罗斯发生的森林大火,暴露出俄军应急救援行动效率不高的问题。军队参加应急救援行动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军队投入22.4万人、民兵预备役人员出动103.6万人,担负疏通交通干线、救助受灾群众、恢复电力线路等急难险重任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军队出动14.6万人,民兵预备役人员出动7.5万人。灾难来临之际,即是我军用兵之时。

大量事实说明,军队参与应急处置,不仅能迅速调集大量用于救援的人员、物资和装备,还能起到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作用。

合力守护美好家园。 黄凡

科学认识承灾体,有效实施救援

应急救援,应的是突发灾难之急,救的是承灾体之险。如果应急救援不知彼,无异于盲人摸象。

所谓承灾体,是指由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等要素组成,在一定地域单元上构成具有一定尺度和组织形式的综合体。它既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也是应急救援行动的对象。

2010年12月5日,四川道孚山地灌丛草地火灾过火面积仅500余亩,却吞噬了23人的生命,其中有15名解放军官兵。分析这个案例,对科学救援不乏启示意义——

从地形、地被物因素看,起火地点道孚县呷乌山山间有一道深约数十米、长约二公里的V字形山沟,局部坡度达80度,两面山坡间距离很近。狭窄山谷通风状况不良,火势发展缓慢时,有大量一氧化碳产生,而且一旦起风后烟雾内转消失,火势会突变。另外,山沟地被物是草类和灌丛,沟底水肥条件较好,可燃物载量较之山坡更大,易形成高强度大火。

从人为因素看,应急救援的“重兵投入”,不是搞人海战术单纯增加兵员数量,而是要面向承灾体有效空间重点投入干预力量。这次救援初期,灭火人数一度达到2000余人,但大多是非专业灭火队伍,缺乏专业训练。缘于“火情就是命令”的思维,灭火队伍协调指挥不到位,各自为战,以至于在行动中出现多项人为错误。

从火行为变化因素看,初发火为急进地表火,有燃烧不均匀而留下的未烧地块。在火场突起大风时,火行为受坡度与风速双重作用,火线蔓延速度紊乱。由于山谷地形导致热量不平衡,火呈快速旋转式向前蔓延过程中会形成火旋风,进一步提高燃烧速度,热量短时大量积累会发生轰燃。火行为变化与险峻地形耦合,致使身陷其中的灭火人员难以逃生。

总之,对承灾体的认识与判断影响着救援实效,任何一项救援行动前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判断,并采取相应施救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月27日7时55分,云南漾濞县发生5.1级地震。随后,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消防、武警、医疗卫生救援队等多方力量紧急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图为救援人员为灾民搭建应急帐篷。(新华社发 杨桂清 摄)

军民融合,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提升我军应急救援综合能力,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和推进军队长远发展的现实要求。锻造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的突击队,必须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下关键性措施。

首先,军地双方需进一步推进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建设,切实理顺应急体制,强化综合协调,完善决策指挥机制,形成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着重搞好顶层设计,以提高基层部队应急救援能力为重点,借鉴吸收各军兵种和地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做好军地相关法规预案的衔接,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基础上,抓紧制定各项配套规定和实施办法,使军队应急救援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同时,结合各军兵种任务,与国家和地方应急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形成种类齐全、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统计显示,救援人员所占人口比例(专业救援人数/万人)方面,德国是2.14,法国是1.73,美国是0.15(未含消防人员),丹麦是2.31,而我国仅为0.011。对此,军队应针对任务区域承灾体类型与特点,科学设置训练科目,按指挥员、救援队员、战勤保障人员等,采取指导与培训、专业与合成、拉动与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从心理、技术、战术、协同上,锻炼提高军队应急救援专业能力。

当然,还要注重提高应急救援综合保障水平,加快军地联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保障机制,逐步形成资源上共享、时间上接力、方式上互补的社会化应急联勤联动保障体系。

必须看到,现代科技在应急救援中也发挥重大作用,要注重结合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完善融灾情侦察、预警探测、通信和信息保障等为一体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才能为实现军地联动的“智慧应急”提供科学支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生命之舟”鼓征帆

■李志文

北部战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担负着中俄界江1200余公里的巡逻执勤保障任务,曾出色完成1998年佳木斯抗洪、2013年同江抗洪等重大抢险救灾任务。

4月初的一天,笔者来到该大队时,五中队中队长于长军正带领官兵进行船艇编队抢险救援模拟推演。

“在抢险救援诸多环节中,如何确保编队各战位密切协调、精准对接,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经验丰富的于长军,向笔者介绍了2013年部队参与同江抗洪的情况。

洪水发生后,官兵按照上级命令从陆路、水路两个方向,同时展开抗洪抢险。到达洪灾现场,30多艘船艇协同密切,水上陆上形成合力。

“300多人的水陆救援队,加固堤坝18.4公里,堵塞决口1处,管涌4处。同时还完成了物资输送、医疗救助、饮食保障……”迅速高效的作业效率,令驻地群众惊叹不已。

“预案科学、指挥顺畅、调配有序,是高效的保证。”于长军说。

综合补给船负责后勤保障、医疗救助,登陆艇负责转移受灾群众、物资输送,巡逻艇负责搜集情报……翻开行动方案,各船艇分队任务侧重、兵力分配等映入眼帘。

“科学编配,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效能。”负责救援编队领航任务的陈红军回忆说,当时他们的巡逻艇借助雷达和水深测试仪,为后续救援编队划定航道、定位锚泊点,并提供实时水文信息。

在加固堤坝时,陈红军发现个别官兵直接把无纺布、压沙袋等铺设在大堤上。以他的经验,这根本起不到加固效果。“有效的办法是先将无纺布底部绑上钢管,然后再坠上沙袋。”他说。

“讲科学,不蛮干,这是高效救援的根本。”于长军说,也只有如此,“生命之舟”才能在灾害救援中鼓荡希望的风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