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分跌到4.1,这神作被黑惨了

9.7分跌到4.1,这神作被黑惨了

首页枪战射击乱战特工手游更新时间:2024-04-17

最近,巴以冲突持续升级。

诸多新闻触目惊心。

没想到的是,这场现实中的冲突也引发了电影上的争议。

最近,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豆瓣评论区就涌入了大量一星差评

本片在B站上的评分甚至一度从9.7分刷到最低4.1分

受到讨伐的,不只是《辛德勒的名单》。

《美丽人生》《钢琴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同题材的电影,都出现了不少一星差评。

如今的网络环境下,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总有人喜欢将政治立场,直接代入到电影评价上。

鱼叔今天并不想讨论政治,而是想说说一部18年前的电影。

电影中的剧情,和当下发生的一切高度相似。

先是一次巴勒斯坦的恐怖袭击,接着是以色列的血腥复仇。

双方你来我往,仇恨越积越深。

有意思的是,本片导演依然是拍出《辛德勒的名单》的斯皮尔伯格

作为一名犹太裔导演,他在本片中没有偏向以色列一方,而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视角讲述故事。

主演也都是熟面孔。

有03版的「绿巨人」艾瑞克·巴纳,尚未成为「007」的丹尼尔·克雷格,《权游》里的「塞外之王」塞伦·希德……

影片在当年获得了不少奖项提名。

18年后重温,无疑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考和感悟——

《慕尼黑》

Munich

故事从一场51年前的惨案开始。

1972年,德国慕尼黑正在举行奥运会。

一个深夜,8个身穿运动员服饰的身影出现在奥运村外。

人们以为他们是晚归的运动员,顺手帮助他们翻栅栏进入了园区。

随后,8人迅速换了身衣服。

打开沉重的运动包,拿出了里面的枪械。

分工明确,径直走向了以色列运动员的房间。

这8个人,当然不是运动员。

而是属于一个名叫「黑色九月」的巴勒斯坦激进派组织。

他们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来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并给出时间期限,过时开始*人。

这时,德国警方的处理方式过于草率。

在答应歹徒要求,并把他们送到机场后,当即展开营救行动。

一时间,机场乱作一团。

枪声四起,直升机炸毁。

最终,11名以色列人质全部被*害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决定展开报复。

对标死去的11名人质,他们也选中了11位巴勒斯坦人,作为暗*对象

这11人身份不同,分布在不同国家。

摩萨德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以命偿命。

执行刺*任务的小队,由前保镖艾夫纳(艾瑞克·巴纳饰)带领。

小队成员各司其职,有人专门做炸药,有人专门刺*。

到后来才发现,他们都不是「专业人士」。

几乎每个人都是被临时拉来,原先是保镖、大学教授、古董商、玩具匠。

让这样一帮人去干一个危险的刺*行动,本身就足够冒险。

而摩萨德早就跟他们做出「切割」。

整个复仇行动,可理解成以色列官方暗中授权的恐怖行动。

第一个暗*的,是一名巴裔作家。

地点在罗马。

艾夫纳和队友跟踪其到一个破旧的公寓楼下。

确认身份,枪*,快速离开。

第二站,巴黎。

要*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巴解干部。

这一回,小队潜入他的家中,在电话中安装炸弹。

等对方接电话时,遥控引爆。

第三站,塞浦路斯。

同样是用遥控炸弹,*死一名教授。

之后,小队又摸清了黑色九月在黎巴嫩的窝点。

这一次,摩萨德直接派遣专业特种兵,强行进行突袭,清理名单上的3个人物。

过程中,他们也*了巴勒斯坦以外的人——

一个荷兰的女*手。

她没有政治立场,只是拿钱办事,暗*了主角小队的一个成员。

随着暗*名单的逐渐减少,小队一伙却没有感受到原先期待的复仇爽感。

相反,他们一个个陷入了反思。

暗*行动开始后,巴勒斯坦一方也反过来进行同样的刺*活动。

双方你来我往,命案越来越多。

他们开始怀疑,这样的复仇是否能带来好的结果。

黑色九月并不会因此消亡。

一个头目倒下,就会有一个新的继任者,而且手段会更加残忍。

这样的复仇没有尽头。

既然如此,那么复仇还有意义吗?

《慕尼黑》的故事并非虚构。

在历史上,慕尼黑事件引发的以色列复仇行动更为复杂。

时间跨度、地域规模等方面都前所未有。

但直到今天,以色列官方都没有承认过这场行动。

用了大量平行剪辑,这里就将死去的以色列运动员和暗*目标放在一起

影片中,包含了多场激烈的战斗场面。

斯皮尔伯格作为类型片大师,大可以把动作场面拍得惊险刺激。

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电影处理得克制而写实

与《辛德勒的名单》观感相似,甚至程度更甚。

比如街头跟踪。

暗*小队一路跟踪到家,结果正面*人时,小队长艾夫纳紧张到手抖。

离开现场时,浑身上下更是写满了慌乱和惊恐。

又比如炸弹意外。

因为炸药威力过大,而误伤了队友。

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惧的状态,开始相互怀疑。

再比如那场乱战。

黑夜里的较量,有着大量的远景。

我们听到枪声,看到有人倒地,也看到枪火交锋。

朴实无华的战斗,却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紧张感。

除去这些战斗场面,电影中最令人咂摸的是多方视角的呈现

每一方态度都截然不同,各有特点。

摩萨德高层,主张以暴制暴。

认为和平手段不能解决问题。

巴解干部,认为不该滥*无辜。

同时指责以色列手上的血债更多。

黑色九月,则积极采取各种恐怖行动。

造成的伤亡,既有以军特工,也有无辜百姓。

美方虽然没有真实露面,但却无处不在。

比如,小队原本想暗*的一个黑色九月干部,居然是在为美国中情局工作。

并且从线人那里得知,中情局也在资助巴方。

对于主角一行人来说,负责暗*任务的他们接触到的信息终究有限。

但是随着任务的进行,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都变得越来越复杂。

以至于,对国家的坚定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有一回,主角艾夫纳阴差阳错地和巴解组织成员,住在了同一个安全屋

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并与对方促膝长谈。

交流过程中,他几乎意识到了双方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然而,两人终究站在不同的立场。

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位巴解成员倒在了艾夫纳队友的枪下。

驱车离开时,他久久地望着倒地的对手,心中五味杂陈。

关于巴以冲突,网上的讨论从未停息。

远离硝烟的网友们,动辄拿出各种政治大论,表现出一种大局观上的冷静与清醒。

将巴以冲突问题硬邦邦地拆解出简单的立场。

要么站以色列,要么站巴勒斯坦。

在鱼叔看来,这样的争论恰恰缺少了一份如斯皮尔伯格式的人道主义温度。

当然,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身份是无法改变的。

可,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岂是身份就能下了绝对的定论。

尤其在主角团身上,这样的变化十分明显。

最初,一行人处在「坚定完成任务」的状态。

带着生手的紧张完成第一桩暗*后,还举杯相庆。

而随着任务深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迷茫。

后来的暗*结束,再也没有兴奋与喜悦。

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纠结与摇摆。

甚至在质疑这样的行动到底是否正确。

「敌人做坏事,我们不能跟着做

受了几千年苦难,不代表就是好人」

作为小队长,艾夫纳最终也无法忍受无止境的*戮,更因同伴陆续被*而变得诚惶诚恐。

回到祖国之后,他受到了领导口头上的肯定。

但,没有勋章,没有荣耀。

国家不承认他的存在,家人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

上司还威胁他给出线人的情报,否则就要把他告上军事法庭。

即便回到了安定的生活,他也无法忘怀手上沾染的鲜血。

甚至对眼下的生活,极度缺乏安全感。

既担心国家会出卖他,也担心巴方对自己家人的复仇。

片中还有很多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之处。

比如,他们用遥控炸弹暗*第二个目标那场戏。

拨通电话,正准备按下引爆器时,他们发现接电话的是目标的女儿。

那一瞬,艾夫纳与另一个队友,飞速跑离自己本该在的位置。

来到手握引爆器的同伴面前,让他暂停。

一直等到确认小女孩离开家,才继续原先的暗*行动。

目标人物最终还是被炸死了。

一个巴勒斯坦女孩,失去了她的父亲。

巧合的是,艾夫纳不久之后便迎来了女儿的出生。

作为民族,双方的立场截然不同。

作为人类,又有太多的共通之处。

斯皮尔伯格曾说,拍本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平。

而历史就像一个怪圈。

眼看着曾经发生过的,如今再度上演,不免让人重新品味这部18年前的电影其中的复杂。

电影没有答案,而是一直在追问。

当历史复现,这样的袭击和复仇不断往复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

几十年的恩怨纷争,真有有让一切变好吗?

还是说两败俱伤,血债随着血缘不断垒砌延续?

无数问题抛出,只让人不断陷入沉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