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几年前写的一篇博文,幸存在邮箱里,稍作调整后贴出来,在今天这个青年的节日里......
01
好看就是一口气看下去,一口气看下去就是好看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是许三多的轱辘逻辑。按照这个轱辘逻辑,我想到了一个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好看的轱辘标准:好看就是一口气看下去,一口气看下去就是好看!《士兵突击》是我有生以来,第一部让我轻易失去抵抗力而几乎一口气看完的电视连续剧。
好看,我就3天看完28集。
3天看完28集,就是好看。
电影也好,电视也好,小说也好,甚至专家坐台、渣男泡妞、骗子搞*猪盘也好,关键都在于讲故事的本事。故事讲好了,戏就有了。《士兵突击》无疑是讲故事的高手,前承后启,左衔右接,硬是把一部“无明星、无美女、无爱情”的军人故事讲得风生水起头头是道,不容易!
尤其不容易的是:故事本身不差劲,讲故事的人不装叉,听故事的人不笑场。
02
最安全的套套,它的名字叫俗套
当然,故事讲得好,并不意味着一部电视剧就十全十美了。
《士兵突击》最大的问题是,本来一部挺写实的电视剧,在处理许三多这个第一主角时,走向了寓言化。《阿甘正传》是彻头彻尾的寓言,《射雕英雄传》是不折不扣的成人童话,而《士兵突击》在一个写实的背景下安排一个寓言式的主角,总觉得有点别扭,不调和。
这么说吧——反正也不怕伤许木木的自尊心——我觉得许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出色的、道地的特种兵的。他的身体条件,他的心理素质,还有他凡事都要讲意义的哲学家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不适合做一个战争行动者。至于片中刻意表达的他的“不抛弃,不放弃”,更合适他钢七连的士官身份,而不是老A的尖兵。
但为了把这个略显牵强的故事讲得生动完满,《士兵突击》描写许三多的成长历程,跟阿甘、跟郭靖、跟角色扮演游戏中的男主角如《仙剑》中的李逍遥的成长一样,采取了逐步升级的模式。
这种模式,非常俗套,但也是最安全的一种套套,它能给人带来过五关斩六将的通关快感。
03
多的是哪三多?
许三多,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一乐二和三多,这种智商测试题一样的解释我不喜欢。
我的答案是,眼泪多,毛病多,贵人多,故曰三多。
眼泪多就不用争了,好事者可以统计一下……就数他能哭。
毛病多,也显而易见,在机甲部队里晕车且不说,就对付一个毒贩都能差点搞出精神分裂来;而每每面临环境的变化,他总是百般抗拒心存恐惧……怕鬼吹灯吗他?
许三多命运之所以能够发生那么大的改变,最关键的是他贵人多。
我不怀疑死心眼的好人会较庸常之辈能够得到更多的“贵人”眷顾,这就跟唐僧为什么偏偏对好吃懒做的猪八戒疼爱有加一样——他们就是招人疼,没什么道理可讲。
但许三多遇到的贵人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特别是与成才形成的鲜明对比,让人觉得这部电视剧有点“反智主义”的倾向:好像唯有许三多这样的才有机缘炼就“降龙十八掌”一样。伟人说过,“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种话,唉,偏偏是伟人说的,让人怎么理解才好呢?我不知道。
反正,我从来不指望像许三多那样出门遇到成堆的贵人。
04
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家常常会探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因为效率与公平在通常情况下是矛盾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牺牲公平而换取效率;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那就是要让公平追上效率,或者是让效率等公平追上。
在战争中,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要不要拯救大兵瑞恩?要不要最后冲刺时带上伍六一?要不要真的到战俘营把袁朗救出来?要就意味着牺牲效率,不要则牺牲公平。
许三多是个公平优先者,而成才是个效率优先者。片子的结局,成才完成了转化,大家都变成了公平优先者,老A成为一支有情有义的中国战队,但我很怀疑这种突击队的突击能力。
选择了战争,其实就是选择了牺牲。当实现目标和过程完美不能两全时,实现目标可能是第一选择。尽管这一选择非常痛苦,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切战争都是残酷的,即使是为了和平的战争。
05
男儿意气 非关富贵
记得媒体上报道了一个叫高明的北大男生休学从军的故事。看到报上“男儿意气,非关富贵”那栏标题时,庸俗如我辈都若有所动、若有所感。因为在我们这个英雄主义让位于企业家精神的年代,主流价值体系里难有“男儿意气”的容身之所。那个北大男生能够暂时弃笔从戎(高明后回校继续读书),也足够让人作“男儿何不带吴钩”之联翩浮想了。
说到“价值”这俩字儿,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当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或者说,当中产阶级占主流、橄榄型社会结构最终成型的时候,人们会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我不习惯于预测,但我希望看到中国社会因经济发展而真正迎来价值多元化的那一天。这也就是说,人们主要出于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信念而从事某一工作或事业,而不是仅仅从个人GDP的角度来考量。
搞企业的,搞学术的,搞政治的,搞艺术的,搞体育的,搞环保的,当然也包括搞职业军人的,都能以各自“道”上的价值观来反审自己,而不是无聊地盯着谁赚的钱更多和谁的名气更响,那多好呀!——在自由的空气下,生活着一群骄傲、自信、自得其乐的公民,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盛世景象。
《士兵突击》中有一些现实主义的背景描写,但更多是渲染和平年代“男儿意气”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抹色彩,是这部片子良好的观感之外给人最大的动感。
06
当兵遇着的不是敌人,而是商人
实现和平,当然是军人的终极使命。
但如果举目望去除了和平还是和平,这样的年代,军人的归宿在哪里?战场吗?不,夕阳下,你看到的注定是怀着未竞英雄梦的战士打马归故乡。
是喜?是愁?浪里分不出欢笑悲忧。
史今是一个能让男性观众落泪的角色,这个角色的骨子里有种悲天悯人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让他如很多人所预感的那样:史今终于离开了钢七连。
走上社会,史今会如何生存?以史今的聪明、坚毅和悲悯天性,我不怀疑他最终会生活得很好。但我一直不放心的是刚刚脱下军装那会儿的他,做好面对凡俗生活的心理准备了吗?
秀才遇着兵,是秀才说不清。
但像史今这样的兵遇到商人,这兵又怎能说得清呢?
一点不让人意外的是,在众多女性观众心目中,史今成为了超级人气偶像。史今天生就是一副好老公的料,完美得让男人都嫉妒不起来,只是在看到老七带他夜游北京城时,我有些伤感地想起——他就是那句唐诗里的“春闺梦里人”么?后来看到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又回想起这一幕。《比利-林恩》拍得多好啊,可惜在美国很不受待见。美国的小粉红一样玻璃心,他们不愿意看到真实的战争与和平。鄙视他们。
07
说法与做法
有网友问我怎么看许三多。
老实说,就算我是许三多他爸、他哥,我都未必特别喜欢这个木木,何况电视剧中跟许发生关系的主要是他的战友和上司,要发自内心喜欢他还真不容易。但骨子里,我相信很多人跟我看法基本一致:许三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因为许三多是一个为数不多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我所谓的“知行合一”,应解释为“思想与行动一致”。许三多对自己内心认同的事情,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反之,如果内心不认同的事情,哪怕有军令在身,他都敢于抗拒。
世间绝大多数的人(包括我本人)都是“做一套”“说一套”的,差别只在于“做”和“说”的差距有多大。许三多则几乎抹清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他无法容忍知与行的任何细微的分裂。注意,最要命的地方更在于——
一般人做了那些内心不认同的事情之后,为了平复内心的矛盾,往往会为了这件事情寻找一个可解释的说法。打个比方,这种做法就是先射箭,后画圈。干完了,再找个说法安抚自己。
而许三多则特别讲究次序,得先知后行,先卖票后上车,先画圈后射箭,或者,干脆说得通俗一点,得先恋爱后结婚、先领证后生娃、先生一胎再生二胎!当然,这种认死理的人格,好处在于一旦知行合一了,便能心无旁骛,百折不回,一往无前,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撞了南墙也未必回头,因为不能白撞。
一言以蔽之,许三多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一个先有说法后有做法的人,一个因纯粹而获得力量的人……一个牛人。
08
团体冠军
除了傻根王宝强,《士兵突击》里几乎没有什么熟悉的面孔,但这些“新人”的表现在导演的调教下显示了强大的综合实力。
史今的绝种好男人形象就不必说了,高城和袁朗,这俩人也特别出彩。
高城前半段不怎么讨人喜欢,但少年得志的张狂劲儿表演得挺到位——我甚至怀疑,这是演员表演到位呢还是碰巧找了这么个演员。这种有点盛唐气质的张狂劲儿不是一般人能表演得了的。而钢七连散伙时,当他从许三多嘴里得知自己“太子党”的身世早成公开的秘密时,那猴子剥光衣服般的尴尬劲儿,拿捏得也相当到位。
袁朗则是个喜欢装酷的人,但不特别过分,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我比较偏好这个人物,个性张扬但精通业务、严于律己,现代军人就该这样。最要紧的是,他具有极强的军人荣誉感。
如果让袁朗任总指挥,吴哲负责技术,成才负责伏击,伍六一管冲锋,高城搞战前动员,史今搞后勤保障,心态都调整到许三多那么纯粹,这应该就是一支真刀真枪的梦之队了。
09
征兵广告
当年汤姆-克鲁斯拍完《壮志凌云》,自己红得满身发紫不说,还顺带为美国政府作了一个绝佳的免费征兵广告。《士兵突击》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估计有可能。
但时代不同了,不要指望随便就能招到一个许三多,就是招到许三多也不要指望有那么多的史今和袁朗,三连五班训练场那种条件还得改善改善——英雄自古多磨难,但磨难不等于苦难。少点苦难,多点磨难,可能会出更多的袁朗和吴哲。
最后要赞一个的是,《士兵突击》秀了不少漂亮的战车和枪械。只是不知道,这些军火是跟人买的还是打算卖的。若是打算卖的,那我替中国军人高兴了,说明我们的装备跟上来了……现代战争不仅需要血肉之躯,也需要钢铁长城。
哦,附注一下,2022年,《壮志凌云2》出来了;看来老美要继续征兵。
10
许三多的钝感力
看《士兵突击》第一遍时,到了后半部分,史今走了,七连散了,成才发配了,我突然挺烦许三多的——其实许三多也没招我惹我——就是烦,烦他死不开窍。
看第二遍时,我发现自己对许三多变得很宽容了。原因之一是此时我更多的关注剧中其它人物,许三多被边缘化;原因之二是恰巧在这段时间,我翻了一本渡边纯一的《钝感力》。
“钝感力”是渡边发明的一个新概念,就是“迟钝的力量”,有点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意思。简单得说,就是这世道大家活着都不容易,如果老是那么敏感,那么铿锵,会很受伤的。恐龙一点,迟钝一点,木一点,反而更能海阔天空风平浪静和谐社会美丽人生。这话挺在理儿。
就“钝感力”这个话题,渡边说了一段话,看罢,我觉得一切试图解读许三多的影评人都可以搁笔了——
“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11
勇敢与坚强
勇敢与坚强是两个概念。
军号一响,冒者枪林弹雨冲锋陷阵,那是勇敢。在*红眼的情形下,勇敢会成为下意识,无惧死,无念生。《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那段诺曼底登陆就是勇者无惧的血腥大戏。
坚强则不同。马克-戴蒙的《谍影重重》(准确的翻译是《伯恩的身份》),是一部关于坚强的电影。
你可以想像一下:曾经的训练场上,你是一个“兵王”,掌握了所有的*戮技巧。某一天,以国家利益的名义,你被派出执行某项特殊的任务。后来任务失败了,你失忆了。你的上司和你的敌人都认为你必须死,而你的政府此时根本不记得你流落在哪里,好像你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于是,你陷入一场永无休止的逃亡之中:不潇洒,不幽默,不眼泪,不幻想,不美女,不亲情,不爱情(只有一丢丢),不友情,不公理,不正义,不光天化日,不明明白白,说炸就炸,说*就*,死亡左右待命,背叛如影随形……要生存下去,你只剩下三样东西:智慧、体能和一颗坚强的心。
无惧死之心,人自然能够勇敢;有求生之念,就得学会坚强。在很多情况下,死比生容易,坚强比勇敢要难。
袁朗在草地上跟一帮菜鸟小A讲他们为什么被称为“老A”时说,他们其实是一张需要藏着掖着的牌,只在关键时刻使用——007那样明目张胆的间谍,是很希罕的,绝种地希罕——这藏着掖着,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注定是一个隐形的英雄,你根本收获不到鲜花、掌声和温情。
更痛苦的是:你还不能随便选择死亡,因为你的使命比你的生命更重要!
如果没有伯恩和“龟儿子”许三多般坚强的意志,那就不要玩特种兵了……回家洗洗睡吧。
12
再见,《士兵》
一直自认为很理性,但对于《士兵》,我不得不承认有点轻度中毒。
高城说,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就着问题过日子,哪能一直纠缠在《士兵》里呢?再纠缠下去,我怕许三多会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样没意义!
因此,是到了该向《士兵》挥手说再见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其实没有人喜欢当“兵”的时代,要当的话,最好跳过“兵”,直接当将军。我们可以长篇大论为许三多写爽文唱赞歌,但有谁敢说心甘情愿做许三多第二呢?因为我们都自认为比许三多聪明。聪明不是罪过,但聪明误就是罪过。
曾看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2》。自2000至2007年,有九位辉煌一时不可一世的企业家倒下去了。他们曾经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但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随着自己所支配的庞大的资源一道沉沦。
看来聪明也是有个度的,太聪明的不适合开百年老店,也不适合加盟老A。
......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话未免有些武断。但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为所有的士兵创造通向元帅的道路。愿不愿意踏上这条道路,是个人意志,不能以好坏论之;而对那些未能在这条道路上远行的人,亦要尊重他,善待他。
绝大多数士兵的命运其实是由某几个在军阶通道上越爬越高的士兵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人只有一种命运,就是服从和战争。
当然,战争总是政治的战争。
我真心希望看到的是,某一天,咱们这片土地上也会出现职业军人,以及职业军人面临下岗的零战争……要不,哪怕是零伤亡的战争,也行。
战争的尽头,只有一种胜利:和平。
~亦周原创·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