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动作片,日本霓虹元素,百人斩,集合了剑斩与追车元素,这是多年前的经典类型片《*死比尔》的招牌混搭。
当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与当年的“复仇新娘”乌玛·瑟曼一样,穿着日本运动品牌的运动鞋,飒爽地使出了“百人斩”时,观众自然明白其中的致敬环节与类型承接,所以奈飞的动作片《凯特》(Kate)虽然故事俗套,同《*死比尔》一样,讲述了一个*手复仇的故事,但凭借女主角的个人魅力,以及动作设计,依旧获得了不错的评价,甚至有影迷将其捧为年度女性动作佳片。
不少人将《凯特》与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女性动作片《火药奶昔》进行比较,其实从风格与执行度来看,单女主角的《凯特》更胜一筹,内地影迷给出的得分也更高。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魅力十足,扮相非常中性,故事推进到中段,她干脆自割为短发,更是显得飒爽十足。加上她与混血小女孩的搭配一改“大叔配萝莉”的枯燥组合,更是赋予了《凯特》不一样的独立女性气质。
不同于初代女性*手电影《尼基塔》,《凯特》已经完全走出了男性审美的意识囚笼,力图打造完全异质化的类型电影。几年前,韩国电影《恶女》算是在镜头语言上,靠着剑走偏锋的方式引发了关注。
而《凯特》在动作设计上,只能说小有惊喜,完全可以看作女版的John Wick,动作连贯流畅,女主角的力道也迅猛有力,和一群黑帮硬汉打起来丝毫不落下风,关节与关键位置的击打招招致命,动作设计兼顾了美感与血腥度。
但相比《恶女》或者《John Wick》的镜头语言,《凯特》的镜头与剪辑就显得呆板了一些,毫无新意,玩儿得也不够大胆,与它的动作设计与cult元素相比实在保守了一些,这大概是观众觉得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不得不说,《凯特》的元素搭配非常聪明,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了日本,展示了日本各大特色城市,突出了霓虹朋克风格,就连飙车戏里使用的改装汽车都是满满霓虹风,配乐也是清一色的日本摇滚乐,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来说,东方风格元素的融入,可能会造成部分西方观众的不适,但对于亚洲影迷来说,无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另外,故事和人物还加入了日本黑帮片元素,浅野忠信、国村隼的加盟,让角色人物本身就充满看点,伍迪·哈里森与这些演员之间的“碰撞”也产生了些有趣的化学反应,选角方面也体现出了导演的聪明之处。
作为一部B级片,依靠奈飞的大数据,用算法提炼出类型与演员,搭配出最能吸引观众的方方面面。
至于主题上“大女主”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女性主义议题看似近年来崛起,但多数沦为类型噱头。
《凯特》中,女主角被男性“圈养”,收养并培养成顶级*手。这无疑是大多数女性独立故事的开端。有趣的是,黑帮二当家女儿的出现,让这个故事变得有趣起来。小女孩见证父亲被仇*,女主角的关怀让她明白社会的复杂,面对家族的追*,她懂得独立的重要性,这是女性精神的传承。
不少影视剧都喜欢把把女性刻画成缺乏信心,怀着不良野心的脆弱者或蛇蝎心肠的“坏人”,强调女性对人生的目标和渴望天生就和男人不一样,又或者把矛头指向女性容易情绪化,需要控制自己的焦虑。这些刻板成见都是在告诉人们,在职场和家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解决方式都是停留在个人层面。
女性主义发展了几代人,影视剧中,女性依然被职场规则和性别文化困扰。女性只能改变自己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把无法达到的期待归咎为是女性自己的问题。
而我们常说,让人痛苦的是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书本上写着让女性应该做一切想做的,应该有野心,但现实中,特别是一些影视剧中与现实环境里,却是从单位到家庭,都没有提供匹配的资源与现代性描绘,只有陈旧的制度和文化、刻板成见。
《凯特》与一些女性主义电影,仅仅在外形和动作方面靠拢男性为主角的动作片来表达女性主义,这种“投靠”显然无法完全呈现女性主义的内核。因为女性不仅仅是模仿男性或者区别于男性,二元对立,求同存异,都不是定义女性主义最好的出路。
所以,大家图个痛快,看个过瘾就好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