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漫谈教学节奏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漫谈教学节奏

首页枪战射击让子弹飞吧游戏更新时间:2024-04-28

【张都现专栏】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漫谈教学节奏

原创作者|张都现(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山东省教科院访问学者。)

因为工作需要,最近连续观摩了十几节“一师一优课”录像,总体感觉教师教学技艺精湛,多媒体运用娴熟,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小组合作成为新常态,课堂教学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唯一遗憾的是教学节奏普遍太快了,有时候,老师提了一个很好的设问,学生未及深入思考就人声鼎沸;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老师直接摆出了实验器材,呈现了实验步骤,学生来不及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应该怎么做,仅仅是看客的份儿;新授课环节结束了,没有经过知识的沉淀和整理,直接切入习题训练;一道题讲完了,不总结、不反思直接开始下一道题。课堂教学就象一群人在逼仄的空间里行色匆匆疲于奔命无暇旁顾,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应该是一段发现美、探索美、享受美的愉悦旅程,高明的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引领孩子们在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山谷游览,白云在头顶飘扬,山风轻柔的吹过,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流水潺潺,荷风嬉鱼,游客追逐着蝴蝶奔跑,笑声、风声混杂着回声在山谷里飘荡,人与景和谐共处才能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但是,教学节奏过快,我们的师生就像急于攻占山头的士兵,不断从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无暇享受旅途的风光,老师烦,学生累,学习效果并不好。

教学节奏过快,学习效果反而不好的原因: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双向交互,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过快的教学节奏没有给学生留下建构自己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尽管老师讲了,但是因为缺乏学生的建构过程,学生仍然不会。

其次,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讲,神经科学家将学习定义为两个神经元彼此产生联系的过程。当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时,神经元就发生了学习,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建立神经网络是脑神经自己的事情,我们施加给大脑的一切声音刺激、图像刺激、嗅觉刺激、动作刺激无非是为了推动神经网络的搭建,过快的教学节奏下,由于缺乏必要的个人思索、感悟,神经联结非常不牢固,不会发生深层次学习。

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讲到,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也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是“旧有概念”,它就像一堵墙阻碍了人们通向另一个知识空间。学习就要拆掉这堵墙——采用提问、对质、辩论等手段,制造一种紧张和不平衡,拆掉大脑原来的墙。能够拆掉这堵墙的唯有学习者自己,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

解决教学节奏过快,可以考虑如下方面:

1.要树立正确的课堂价值观。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把一个完整的物体切割成三个部分,三维目标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离开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学习知识与技能,难免就把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阉割成索然无味的按图索骥,追求了速度,迷失了风光,课堂就缺乏灵活性、多样性、成长性和生命力。

2.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收获,讲与不讲,讲多讲少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准,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教学预设。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现场生成。过快的教学节奏仅仅是关注了教师的预设,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本源价值,缺乏对学生个体和个性发展的关注,缺乏对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和灵动性的回应,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积极思维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享受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的愉悦,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与人合作、相互分享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时间保障。

3.课堂教学不能惧怕课堂冲突。

现在有些公开课“顺滑”的吓人,整堂课没有丝毫“冲突”——观念的冲突、经验的冲突乃至认知的冲突,所有人都按照老师预设的脚本有条不紊的演出,即使有争论,也是老师预先设计了A、B角,花拳绣脚假把式,太不真实了。表演课得以流行,最根本的是有些老师害怕给学生留下反思、感悟、提问的时机之后,有些学生真的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的问题,担心教学过程失控,从而陷入佐藤学描述的“好的教学”的陷阱,即“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 “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那么尊重每一个儿童尊严的教学就不可能形成。”(佐藤学《教师的挑战》第5页),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老师讲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千里江河奔腾下泄,学生交流光芒四射清新脱俗,标新立异如万里长城绵延不绝,有生命的课堂不害怕争论,不回避问题。

4.要调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2017年春天,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聆听了上海建平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百艳的一个报告《在对话交往中实现诗意栖居》,她说:“语文啊,太美了。教材文本也是有生命的,教师要善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往要真诚,做作者的知音。教师要顺着语言铺设的或显豁或幽深的路径,让自己的心灵向作者的心灵慢慢靠近,诚心诚意的与作者对话交谈,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怀抱,用自己的知性、感性、理性、悟性、灵性去叩击作者的心灵之门,直至听到来自作者心底的最真切的回声。读《出师表》,诸葛亮诺大一把年纪,给幼主刘禅写赠言,这份蜀国的基业包含着自己的心血呢,幼主能把先帝的千年大业发扬光大吗?诸葛亮的心在滴血啊!读着。读着,我把自己读的落了泪,我的学生也能在我的带领下,读到落泪。其实,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诗意的美感。”后来我专门看了李百艳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发现她的课堂教学穿插着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诵读,很好地调控了教学节奏。其实,我们不仅可以设置诵读,通过引入对话、讨论、交流、观摩、设计、辩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有效调控教学节奏。

5.要借鉴中国书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的书画艺术讲究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通过疏淡的着墨,留下广阔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境界。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艺术大师都是留白的大师,教学亦如作画,满满当当不一定美,适当留白可能更漂亮。

教育实践中,孔子就很擅长留白。孔子诲人不倦,却极少主动施教,他好为人师,却并不积极指导,若非弟子经过尝试、思索,有所体会,有所困惑,并且主动请教,他不会死乞白赖去点拨人家,这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同《学记》所总结的那样,指导之道在于善待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别惧怕课堂上出现的空白,那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收获期。《孙子兵法》说战场上需要“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课堂教学何尝不需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扣动扳机-----一声枪响-----应声倒地!从艺术的角度讲,这没有多少看点,但是,如果让子弹在空中再飞一会儿,最好再绕一个“8”字,效果可能更佳。

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本文为张都现老师原创投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