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写《死地——为川灾而作》,是为了揭示苦难,唤起民众快快燃起民族救亡之火,以拯救处于危险境地的中华民族。
《死地》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它形象地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关注着人民的苦难,想要消除苦难的赤子之心。
一个人,面对着一盏如豆孤灯,这该是很寂寞的吧?诗人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在 “怀想”着“远行人”,那是“一些”不满于反动派的腐朽统治而已经奔赴和正在走向抗日前线或敌后根据地战友们;而且,诗人自己也准备着作为“远行人”,奔赴那充满着光明和火热斗争的地方。
那该是多么富有魅力的,有意义的生活啊!但此时,在“屋外”可有着“狂啸”的“风声”,反动派对抗日和进步力量的镇压又复猖獗起来了,不禁为尚未到达目的地的“远行人”担心。
虽然,诗人这时是处于“夜”的黑暗环境中,但他却并不放弃自己应负的抗争的责任,一个“挑灯”的动作,透露了诗人的忿激;开始处的“有时”之后无逗点而与“我”字连得为此之紧,也正体现着这一绪。
“灯”,“挑”亮了些,也更映照出那“独立”不屈的身影的高大。酝酿着新的更有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