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活,损失掉亲情友情
一个普遍的现象,当一个人沉迷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另类疗法时,往往会像被*洗脑一样,自觉自愿地成为这些另类疗法的宣传队和播种机,三句话不离此“神奇的另类疗法”,满嘴医学奇迹,逢人便说。其常见做法如下:
1.现身说法。我自己亲身接触体验多少多少年了,怎么怎么有效。
2.拉大旗树标杆。知名高校某某教授都跟着我们练,现在老爷子多大岁数了,身体就和年轻人一样。
近年来通讯领域的高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也理顺了骗子的行骗途径。久经沙场,经历无数被骗以及防骗实战的中国人民大脑内都积累了大量的防骗抗体,不容易上当受骗了。但是遇到上述套路想辩驳却总感觉缺乏理论依据似的。实际上,这两个套路并非不可解。
(图片来源:baidu.com)
套路1:即使在没有刻意说谎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也不一定准确。我们知道,个体的经验经常被主观感受和价值观所左右。所以新药临床试验要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就是为了消除个体主观感受所带来的安慰剂效应和其他先入为主的成见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干扰。比如,我前文提到的那个朋友,主观成见导致她忽视了近视眼手术的作用,而直接归功于那串数字。
套路2:个别教授的看法不能代表主流科学界的观点。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哪个学校的学生和教授里都会有一批思维体系存在缺陷,缺乏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人,即使他们是理工科的学生和教授。某些知名高校师生校友里,信邪教整天琢磨各种邪门歪道的人不在少数。您可以反问,这五花八门的另类疗法,是高校课程里的吗,是国家自然基金和科技部支持的科研项目吗?
作为知名高校教授,有私人生活,也有职业生活。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由高校和项目支持单位背书。其私人生活里的爱好和信仰,不能由任何权威单位背书,只能代表其个人的意见。众生平等,作为知名大学教授在私人生活领域的个人观点,并不比扫地大妈的个人观点更具有优先性。
过去一些年,某些大学没有科学底线的兼容并包,也使得一些教授在校开办气功班,气功选修课,打着名牌大学的名义,误导学生,误导公众,为骗子忽悠骗钱害命扫平了障碍。
某名牌大学的一位生理学教授年轻时患喉癌后,沉迷气功和特异功能,很多人误以为是这些功法让他的寿命够到了北京市人均寿命的底线,却不知喉癌患者普遍预后较好,寿命接近人均寿命。
被另类疗法深深迷住的人,多数人是花了成本的,小的花几百元数千亲自请大师诊病,大的数千元报名学习班,几万元集中修行。为了证明钱花的不冤,就要拼命拉拢别人同来。于是,亲戚团圆时要说,同学聚会要说,同事聊天要说,参加配偶单位活动要说,QQ群里说,微信群里说,到处宣讲。
他们以为在造福别人,却不知实际正在挖坑等人跳。对这样的纠缠不休,绝大多数人不再恋战,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眼不见心不烦,保持着合理的社交距离。于是深陷这些另类疗法之中的人们只能越发孤独,孤独之下只好越发找同道者抱团,于是越陷越深,形成负反馈后,人脉圈子会越收越窄,周围都被同道者聚拢,理性的信息越发传递不过来,接触不到。
遇到坚决不跳,且指出此处为坑的,则翻脸:我好心好意给你提供一个治病的新选择,你不感谢倒也罢了,如何出言不逊,怀疑我的人品?挖坑给我跳,不怀疑你人品,也得怀疑你智商,是不是?而当很多名校毕业生被裹挟其中时,你都不好意思怀疑他的智商,只能委婉地说,分析思辨能力较为不足。
(图片来源:sohu.com)
我不知道我的那位迷信数字符咒的朋友见到此文何种反应。即使恼羞成怒,我觉得大实话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何被另类疗法忽悠得如醉如痴?
学识不足。一个人陷入另类疗法的迷局,在学识方面,是知识储备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好,不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超高速发展,对生命的理解已经从细胞层面进入分子层面,从静态的剪影式了解进入到动态的全景式了解。概括地说,20世纪初,人们的主要工作是对生物大分子分门别类,明确其功能,例如探讨遗传物质的主角。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深入生物大分子内部,研究其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例如测定蛋白质和核酸的序列以及其空间构象和功能的关系。20世纪后期,人们发展了更快更精确的序列测定办法,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发展了一系列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研究技术。例如克隆、第二代第三代DNA测序技术、基因敲除、早期的基因编辑等。
21世纪初,人们开始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这些得到的数据。例如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近年来,生命科学更加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了一起。即使这样,离彻底揭开生命之谜题,尚有很大距离。即,对于很多生命现象,我们仍不能明确其机理。古人面对疾病时,只看到现象,未触及本质。现代生命科学看到了现象,目前只做到了发现一部分本质,但尚未揭示全部本质。
尽管只揭示了部分本质,科学家们仍试图描绘生命的全景。现代生命科学在接近本质时,摒弃了各国传统医学的主要靠猜测和臆想的做法,而是依靠科学事实,有理有据地依靠严谨的逻辑推演出结论,其得到的结论可被重复验证,可证实也可证伪。这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以当前研究热点作物生理表型组为例,我们看看科学家如何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建立联系。
以玉米为例。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如何观察研究现象。
玉米等作物在病虫害、环境胁迫、营养匮乏等条件下,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各类光学成像设备得以监测。
1. 植物彩色成像分析技术,获取形态学表型数据;
2. 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分析技术,获取光合系统运作机理表型数据;
3. 植物高光谱成像分析技术,获取色素组成、生化成分、氮素含量、水分含量等表型数据;
4. 植物热成像分析技术,获取表面温度分布、气孔导度与蒸腾等等表型数据;
5. 智能光照培养、浇灌与称重技术,获取提供植物生长的环境并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表型的影响;
6. 自动化传送和控制技术,综合控制各个部件,对培养植物进行传送,实现自动测量与整个生活史的连续培养。
(图片来源:dy.163.com)
如何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又如何根据总结出来的规律做现象预判?借助深度学习技术,我们接着往下看。
深度学习技术利用上述监测中得到的生理表型组图像数据,提取出特征波段,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虚拟植物模型,从而反演出植物在感病、感虫、胁迫等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状态。这样就实现了将复杂的复合表型进行分解,也消除了肉眼性状调查引入的主观偏差。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某些费时、费力及难于操作的试验部分。在某种植物实际试验之前,先建立该植物的虚拟模型,并进行性能分析、模拟显示、三维可视化等操作,提前发现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其一次性成功的概率,缩短研发生产周期。
以上这个做法,可以用在临床上,将病人的症状和身体内的病理变化对应起来。这就是现代生命科学将现象与本质,外在与内在对应起来的过程,而不是想当然的阴阳五行,以形补形,甚至望文生义,数字符咒……
现在,已经做到了将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植株内部的基因突变情况和外在性状对应起来。育种的时候,人们需要得到优良的性状,而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育种的最大挑战就是,当科学家只看到植物的外在性状时,如何靠谱地推测植物体内部的遗传本质。这就需要在性状即外在的现象,和基因即内在的本质两个方向同时做研究,找出这两个方向的会合之处,即发现并建立基因和性状,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人工智能辅助育种为例介绍一下,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速度增快及成本降低,农作物和家禽家畜基因组内大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构变异、表观修饰都能被准确地测序出来,积累了海量数据。这是得到了基因的功能差异的本质吗?
单核苷酸多态性(图片来源:jf258.com)
远远不是。人们知道了这些突变的存在,知道这些突变和作物家禽家畜的性状之间有密切联系。然而这根联系的链条中却有一个重要环节缺失了,即这些突变是如何发挥作用,继而影响到表型变化的。如果缺失的环节出现了变化和摇摆,就可能会出现性状和基因之间不匹配的情况,这也是传统育种中经常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实际上,我们不能等到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全部了解透彻才开展育种工作,必须在尚不了解这些缺失环节的情况下进行育种。这就和在尚未了解人体和疾病的全部情况下就要开展医学治疗,是一个道理。
现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利用全基因组导航技术,科学家可以在基因——性状链条上存在缺失环节的情况下,人工高效预测现有推广品种中所遗缺或者需要改良的基因型组合,快速、准确地预测杂交群体中哪一个体是聚合众多优良基因型的个体,进行精准育种。用在医学上可以这么理解,即虽然不知道某些基因突变是如何一步步导致表型变化的,但是可以获知特定的疾病和症状,和哪一些基因高度相关,从而预测哪种药物治疗更加有效。
事实上,现在肺癌、乳腺癌在应用靶向药物之前,都要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而这要比近乎玄学的把脉诊断和利用阴阳五行决定药物配比,精准不少,靠谱很多。
精神空虚。一个人陷入另类疗法的迷局,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大面积的空虚,找不到自我存在感。简单地说,缺爱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被各类骗子忽悠,被各类神奇疗法忽悠。作为比较特殊的服务业,各类神奇疗法从业者非常注重潜在客户的主观心理感受,言行举止无比体贴,让人如沐春风般地温暖。
如果事业不顺,夫妻不和睦,身体小病小恙不断,很容易被忽悠得有找到了亲人,找到了温暖的幸福感。仅忽悠还不够,洗脑成果需要巩固。于是另类疗法的从业者会很快在目标客户周围用老客户组织起一个温柔的小团体,组织目不暇接的活动,让目标客户无暇自主思考,在家庭密友式的氛围中毫无防备地被洗脑。
于是,目标客户启动不加分辨的言听计从模式,作为一条鱼主动咬钩了。之后另类疗法会开展问诊,举办培训班,名义上免费做公益,但巧舌如簧的销售人员总会有各种暗示,让当事人不好意思,捐些赞助些。名义上多少随意,但是一旦少了,巧舌如簧的销售人员总会有各种暗示,让当事人不好意思,只多不少地掏钱。
这就是套路,万变不离其宗的套路。
(图片来源:baidu.com)
而一旦咬钩上套,整个人就会痴迷魔怔焕然一新,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避之唯恐不及,和正常社交日益疏离,最终身边朋友全都是新结识的另类疗法信徒,至此,不再回头。老年人上保健品的当,基本上也是这个路数。
这样的人有没有救?和戒毒戒网瘾一样,单单地强行剥离是不行的。需要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心理支持下,一步步地重建正常社交圈,回归正常生活,摆脱被反复洗脑的困局。而这个剥离过程,需要的不是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也要强调个体化,强调精准性。要了解当事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要、人生困境,逐一帮其纾解或者解决。要找到“分子层面的病因”,采用“靶向药物”针对性地解决。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谁会冒着万一处置不好,就得罪当事人的风险多揽这么一桩事情?所以拯救这样的人,经常地要看家里人的态度,是保持距离弃之不顾听之任之,还是耐心细致地解决当事人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帮他们找回幸福感,存在感,继而恢复理性,主动地与这些邪门歪道进行剥离?
因为,唯有当事人肯去做剥离,才有望实现剥离。毕竟吸引他们走入这些神奇疗法陷阱的是他们内心的愿望,摆脱陷阱,同样要依靠他们内心强烈的愿望。愿望决定了我们内心的方向。过于不符合实际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找不到可循迹的路径,于是当某些标榜着奇迹的旁门左道出现时,容易被诱惑。所以合理设置内心的愿望,本分做人,勿贪勿飘,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想当然的。都需要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做反复几轮的思考。唯有靠着真正的证据,尽可能全部的事实,还要靠分析思辨才能找到真相,找到答案。
佛说:不可妄言。此话然也。(全文完)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
kpsbsh2017@163.com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爱我请给我“在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