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丧葬礼俗

河津丧葬礼俗

首页枪战射击死亡前最后一日更新时间:2024-04-28

河津丧葬礼俗

——袁民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还有逝后的遗体处理——殡葬。殡葬,这一礼俗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来看,大约1800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已有了丧葬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造成了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葬制,也导制了礼会意识形态的多元素,形成了“十乡八里,风俗不一“的传统习惯。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对流传河津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了归纳总结。

送终

当老人即将去世或者病危的时候,儿女们都要守护在身边,听取老人临终前的遗言,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

“送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则表明子女尽到了孝心,否则将成为一生的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衡量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标准。如何判断老人是否“寿终”?民间常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之说,即男的如果脚肿了,女的如果头肿了,说明老人已经不行了。还有一种经验,即用手从老人背部穿,若穿不过去,表明”桥“塌了,儿女们就要准备后事。

弥留之际,首先要给老人清洗、梳理、剃头、整容,穿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男的通知舅家人,女的通知娘家人,与亲人见上最后一面,直至闭上眼睛,让老人安心“寿终正寝”或“寿终内寝”。

当老人咽气之后,家人首先要用麻纸盖住头部,用白绳系好足部,让老人镶上”口含钱“,再装些冥币。由长子点张烧纸,倒身移至门板。

倒身纸亦叫“倒头纸”,迷信传说,赴阴阳路上多有小鬼挡道,所以”倒头纸”是家人为亲人的灵魂付买路钱。”倒头纸”点燃后,家人们才可以放声大哭,惊动左邻右舍围棺入殓。

入殓

入殓时,首先要火速通知所有家族,再叫上闾里懂礼俗的长辈七姓人,后来三姓人,现在不那么讲究了,身上系上红条布避邪。寻问阴阳先生,忌讳那几姓人不能在场。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棺材抬进屋内。(以前老人上了年纪都是在自家提前准备,现在到棺材部临终购买)。棺材内底部倒些灶锅灰,放上老人先前盖过的被子,拆掉被面。再放上七张麻纸、柏叶、钱纸、票纸等,再铺上准备好的金色寿褥子。期间,孕妇、小孩、身弱的人离场,闭上房门,开始入殓。

先由死者的长子用麻纸伸住头部,次子等伸住足部,其它人用扯好的五尺白布伸腰,俗称“伸腰布”。先出脚后出头。抱尸入棺。

入棺时,也是脚先进,头后进,平放棺内。戴好帽子,左臂戴上用麻串好的“狗舌头”,称为打狗干粮。右臂戴上用麻串好的黄白钱纸。无论“狗舌头”还是”串钱纸“,都要比死者的实际年龄多串一对。再放上老人生前嗜好的一些日常用品,把老人先前穿过的旧裤放在脚后,亦有”脚蹬裤,辈辈福”之说。然后抽出“伸腰布”,将福留给子孙后代。

死者头部要枕上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头,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脚跟垫好“脚垫”,从头至脚用”糊制“(浇泥土打做的长方形土块),现在用卫生纸,将死者周身封严塞紧,预防逝者安葬时身体晃动。然后盖上银色的被子,俗称“铺金盖银”造福儿孙。再放些许柏叶、钱纸、票纸。现在再叫来专业人土”冷冻”,盖上棺盖,留有缝隙,预防老人有复活的机会。最后放好灵柩,家族孝子统一烧纸,放声恸哭。

设灵堂

灵堂,在表葬习俗中,是停尸、放柩、供孝子守灵及亲友祭奠的地方,也是人们为了缅怀己故的老人而设立的作为寄托哀思,追悼逝者的殿堂。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亡只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让灵魂有个安息的地方。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除在厅堂外,还有的在家门口搭起灵棚,供街坊邻居吊唁死者。

过去,先让长辈们用白麻纸横五张,竖两边各三张,中间两张,在青石上用铁锤敲打粘结在一起做成门帘,吊挂灵前。现在是到纸扎部购买剪有各种花纹图案的考贝纸门帘,两边写上:“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何处寻。”等挽联以示哀悼。

门帘前摆张长条桌或方桌,桌子后腿系上两米长的高梁杆方框架。贴张大红纸,亦称“遮魂纸”。红纸上面粘贴角花剪纸图案,正上方贴张“告门纸”,两边贴上“纸吊”。前面放上“插屏、圆镜”,亦称“照妖镜”。现在都是放张老人遗像。摆上用面烧烤的小圆饼,桌上放两碟,桌下放一碟,共三碟。摆单不摆双,这个是有讲究的。然后再摆上水果、烧纸、香炉、神香、煤油灯、白蜡等。七日之内,香火要昼夜不断,灵堂要“灯火通明”。

桌子前面贴上用白布或白纸,粘有黄底红花的“仙桃、寿榴、角花”等各种图案做成的围裙。下面放个用泥土烧制的瓦盆,俗称“纸盆”。纸盆上放制布的勺、刀、尺。灵柩大头下放券砖、券瓦、发罐,中间放杆草、黍子条帚,老人穿过的旧衣裳,小头下放孝棍、招魂鸡七日。现在是发丧的当天早上再放“招魂鸡”。

棺材后面,若有水银镜,要用单子布遮住,避免光线反射的两副棺材大吉。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吼雷火闪,棺材上要放雨伞,正门上方要挂“铜箩”预防老人灵魂担惊受怕。让后辈消灾免罪。总之,要营造一种茫茫,凄惨惨的丧事隆重氛围。

出幡

“幡”的全称叫“招魂幡”,是丧葬习俗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招魂幡”是由风水先生,用竹子将白麻纸条串连在一起,做成象旗一样的两层圆锥体形状,系在扭好的三根高梁杆上,绑上些许烧黑的木炭,以出门的方向,男左女右,悬挂在大门的边侧,以告知路人,此家己有丧事。再将剪好的“告门纸”,长方形白纸上剪有“梅花”图案,由孝子贴于所有家族大门,意在大小事都有漏洞,不必多言,一切围绕着入土平安为重。择选安葬日,写好券砖、券瓦、殃单、七数单以及长子背上的大字,“引魂幡上”的“金童送过天桥路;玉女迎进地府门。”放于棺盖。备好镇物以及斩草需用的所有贡品。

出殡之日,“引魂幡”由长子或长孙,父逝左手,母逝右手扛在肩上,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若逝者年少婚,则将“幡”放在棺盖上,谓之“顶幡”,就是自己打的意思。打“幡”时,幡杆放在胸前,幡纸要飘过头顶,到坟地之后,要插在坟头正中,但不能太深,三内之内要让风自然吹倒,谓之“圆坟”。

“招魂幡”起源于唐宋时期,最早是用三根木头或竹子,一根竖放,另两根交叉绑在一起,挂白布于中间,左书死者的生年日月,右书去世安葬日期,称之为“重”。司马光书仪云:“开元礼有重”。

古人迷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而灵魂会继续留在人间。于是便制做了“招魂幡”,这样才能投胎转世。所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报丧

报丧是逝者的家属,在第一时间向亲戚朋友,街坊邻里,通报老人死亡的消息以及丧期葬日。由礼仪先生写好报丧名单,根据亲戚地址线路分成几组,派邻友专门去奔赴相告,以便亲友及时前来吊唁、哭丧。

报丧时,首先要通知逝者最近的血缘关系。男舅家女娘家,既便他们在场,也要亲自去到他们家跑一趟,避免是是非非。报丧人去的时候,每人要带上一盒香烟,一方孝布,这是他们问村、问路、问姓的带丧标志。这样生人见了,就会如实地告诉你亲戚的地址。到了家门口,只能叫唤,不能进屋,等主人出来后,方可说明缘由,告知死讯葬日。

沿传至今,由原来的见人就跪地叩头相告,到现在的写讣告,打电话来通知邻里,办事人以及亲戚朋友。大大减轻了事主的负担。

孝服

“孝服”就是“成服”,古时“遵礼成服”,必须严格遵守。“成服”最基夲的“礼”即传统民俗中所谓的“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我国周秦时代基夲定型的丧服制度,它不仅局限于丧服礼制,也是亲族关系远亲的重要标志。就丧礼而言,它规定了何种关系,应属哪一服,而这一服应穿什么样的孝服,服丧多长时间。为了辨明远亲,从而形成了“五服”即斩服、期服、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近远关系。使人一看,穿什么样孝服,便清楚其与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服”不仅标明了亲族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规定了他们履行的权利和义务。

“五服”制度,让孝子披麻戴孝,是对老人养育之恩的一种敬重。所以,当丧事来临,先要到邻里,叫个会裁剪衣服的妇女,根据孝子各自的身高、胸围、腰围,量裁取衣。再带上针线,送到会缝纫的妇女手中,你一件,她一身,各自在家中做好送来。其余年长的老人,便开始用浆糊,将白纱布粘贴在白麻纸上,做成布料,放在草席上平铺凉干,再将它做成斩布帽,眼罩等。其余妇女有的再备大孝、小孝、布帽、的确良帽、斩布帽以及回孝用的大小布料,一件八尺,一身丈五。有的再给所有孝子鞋上,蒙上一层白布,俗称“朦鞋”。除斩服鞋全蒙外,其余几服不能全蒙,鞋后跟要留有空隙。留多留少,根据几服而定。

长子的麻冠,要外系麻绳一圈,两耳各吊“棉花球”,身背“孤哀我父”“哀哀我母”“昊天罔极”四个大字,意指老人去世,天踏下来了,长子先要头抱紧,耳塞严,是非听不见,闲话少言谈。头不梳,脸不洗,衣不扣,鞋拖地,全身素服,其余孝子头戴斩布帽,脸蒙眼罩,手柱丧杖,腰系麻丝,平辈戴布帽,婿戴的确良帽。亲族一类孝子,男的头系小孝,女的头系大孝。更有心细的巧手妇女,检点准备下葬出殡用的“面灯、面鸡、石头馍、谢土馍、柴、碳、条帚、香、纸、表、冥币、桃枝、柳枝、红纸、红布”等许多零星祭品。整个孝服过程,既保持了传统的丧服礼制,更传递了邻里之间的深情友谊。

守灵

守灵是汉族的一种民间习俗。古时认为人死之后,三日之内,还会回家探望。从此,亲人要守在灵堂,等待逝者灵魂的归来。

守灵时,孝子要陪坐灵柩旁边,一方面陪吊唁者烧纸叩头,躬行施礼,吩咐逝者安葬日期。另一方面还要切记;“一日三餐,进香献馔”,恸哭亡灵。更重要的是守护“长明灯”,不能让它被风熄灭。否则,死者的灵魂,便找不到自己的家门,就会惊扰活着的人不得安宁,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长明灯”七日之内,昼夜都要时刻保持光亮,直至安葬,方可媳灭。

另外,还要守护三柱香,不能让它熄灭。待香快烧完时,要及时点燃续上,因为三柱香,分别是;“敬天、敬地、敬逝者”,暗藏着香火延传,“惊神、惊人、惊鬼,阴阴沟通”之意。

坐草

老人去世后,子孙们要在灵柩下,放些麦草或杆草,坐在上面,整夜不眠,守在灵堂,为之”坐草”。因为过去医学不发达,妇女们分娩时,条件困难,设施简陋,没有取暖用的东西,只能在身下垫些麦草或杆草,一直坐到孩子出生,满月为至。旧称”坐月子”。后辈们为了记住老人的“十月怀胎”之苦,”坐草”生养之难,将“坐草”认为是报答老人的深恩厚德,自己尽心尽孝的一种表现行为,更是对老人的无限深切怀念之情。

来源:河汾人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