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为多动性障碍,是一类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ADHD的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之比为(4~9)∶1。国外报道学龄期儿童的患病率为4%~20%,而国内也高达1.3%~13.4%。
我国儿童ADH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社会功能,对家庭也有很大的影响。部分患儿的症状可从童年持续到成年期,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患儿本人及社会都可造成较大危害。ADHD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诊断主要根据老师及家长提供的病史,并同时具有活动过度、易冲动表现,结合临床评定,以及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及精神方面检查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ADHD可依据症状维度分为注意缺陷型(predominantly inattentive type,PI)、多动/冲动型(predominantly hyperactive/impulsive type,HI)和混合型(combined type,CT)三个亚型。
诊断标准
美国(2013)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标准:DSM-5 ADHD诊断标准A一种持续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的模式,干扰了功能或发育,以下列(1)和(或)(2)为特征。
(1)注意障碍:下列症状有6项(或更多)持续至少6个月,且达到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负性地影响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症状不仅是对立行为、违拗、敌意的表现,或不能理解任务或指令;年龄较大(1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至少需要符合下列症状中的5项。①经常不能密切关注细节,或者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犯粗心大意的错误(例如,忽视或遗漏细节,工作不精确)。②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维持注意力(例如,在听课、对话,或长时间的阅读中难以维持注意力)。③当别人对其直接讲话时,经常看起来没有在听(例如,即使在没有任何明显干扰的情况下,也会显得心不在焉)。④经常不遵循指示以至于无法完成作业、家务或履行工作中的职责(例如,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但很快就失去注意力,容易分神)。⑤经常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例如,难以管理有条理的任务;难以把材料和物品放得整整齐齐;凌乱,工作没有头绪;不良的时间管理;不能遵守截止日期)。⑥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那些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例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则为准备报告、完成表格或阅读冗长的文章)。⑦经常忘记任务或丢失活动所需的物品。⑧经常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神。⑨经常在日常活动中忘记事情(例如,做家务、外出办事、回电话、付账单等)。
(2)多动和冲动:下列症状有6项(或更多)持续至少6个月,且达到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负性地影响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症状不仅是对立行为、违拗、敌意的表现,或不能理解任务或指令;年龄较大(1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至少需要符合下列症状中的5项。①经常手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②当被期待坐在座位上时却经常离座。③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青少年或成年人,可能只是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④经常无法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⑤经常“忙个不停”,好像“被发动机驱动着”(例如,在餐厅、会议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不动或觉得不舒服;给他人的感受为坐立不安或难以跟上)。⑥经常讲话过多。⑦经常在提问还没有讲完之前答案就脱口而出(例如,接别人的话;不能等待交谈的顺序)。⑧经常难以等待轮到自己(例如,排队等待时)。⑨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例如,插入别人的对话、游戏或活动;没有询问或未经允许就开始使用他人的东西)。
DSM-5 ADHD诊断标准B若干注意障碍或多动-冲动的症状在12岁之前就已经存在。
DSM-5 ADHD诊断标准C 若干注意障碍或多动-冲动的症状存在于两个或更多的场合(例如,在家里、学校或工作中;与朋友或亲属互动中;在其他活动中)。
DSM-5 ADHD诊断标准D 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这些症状干扰或降低了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的质量。
DSM-5 ADHD诊断标准E 这些症状不能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中毒或戒断)。
标注是否是:
组合表现:如果在过去的6个月内,同时符合诊断标准A1(注意缺陷)和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如果在过去的6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A1(注意缺陷)但不符合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主要表现为多动-冲动:如果在过去的6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但不符合诊断标准A1(注意缺陷)。
标注如果是:
部分缓解:先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但是在过去的6个月内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且症状仍然导致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方面的损害。
标注目前严重程度:
轻度:存在非常少的超出诊断所需的症状,且症状导致社交或职业功能方面的轻微损害。
中度:症状或功能损害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存在非常多的超出诊断所需的症状,或存在若干特别严重的症状,或症状导致明显的社交或职业功能方面的损害。
鉴别诊断
临床上,伴有多动症状的疾病多种多样,除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外,其他儿童精神障碍(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躯体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亦可伴有多动的表现,要予以鉴别。
1.顽皮的正常儿童一般发生在3~6岁,以男孩多见,这种儿童很活泼,动作也可以很多,注意集中时间短暂。但这些小儿的多动常出于无关刺激过多、疲劳、学习目的不明确,注意缺乏训练,不善于正当转移,平时未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对哌甲酯(利他林)出现兴奋失眠的反应。
2.精神发育迟滞可出现坐立不安、多动和注意力涣散、易冲动等。但询问病史时,这类儿童往往有生长发育障碍,如开始走路、说话均比正常儿童晚,常伴有特殊面容及神经系统体征。智力测验IQ在70以下,且社会适应能力普遍低下。
3.抽动-秽语综合征常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表现,但主要表现为不自主、间歇性、多次重复的抽动,包括发音器官的抽动,同时伴有阵发性污秽词语、吼叫,模仿言语及模仿动作。服氟哌啶醇有效,而哌甲酯无效。
4.不伴ADHD的特定学习困难这类儿童由于某种原因对学习感到厌烦,且学习上屡屡受挫,而显得坐立不安,注意力涣散。这是不适应学校处境的反应。
5.品行障碍某些品行障碍的儿童也常表现为不安心学习、多动,但突出表现是反复的、持续的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别人和公共利益的反社会行为。
6.儿童焦虑症常由各种精神紧张引起。小儿表现为坐立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脾气暴躁及易于冲动。但突出症状是焦虑。如仔细了解,可见这些情绪反应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
7.儿童躁狂症患儿除了兴奋好动外,尚有情绪过度愉快,言语显著增多,但无中心思想,随境转移。常有夸大色彩,爱开玩笑,终日忙忙碌碌,但事事有头无尾。注意力涣散,理解力肤浅。患儿睡眠常明显减少。病前性格外向,往往有家族史。
8.儿童精神分裂症起病早期可有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但一般起病较晚(6岁以后),且伴有精神分裂症特征,如个性改变、情感淡漠、行为怪异、思维障碍、妄想和幻觉等,可资鉴别。
9.癫痫常有活动过多。但有阵发性发作表现,脑电图有棘波、尖波、棘-慢波等癲痫特有的改变。发作控制后活动过多和冲动性等症状可获改善。
1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后遗症期,可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但病初有全身中毒症状及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往往有神经系统定位征,脑脊液检查示炎症性改变,头颅MRI可辅助诊断。
11.中毒某些药物或食物中毒,可引起继发性脑部损害而出现多动表现,但仔细询问病史可问出误服药物、食用有毒或变质食品等病史,往往伴有呕吐、腹泻及其他症状,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诊断。
12.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铜代谢障碍所引起,有肝损害,锥体外系体征及精神障碍。但角膜可见Kayser-Fleischer 环(K-F环),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可资鉴别。
13.风湿热舞蹈病 可有肢体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及情绪改变。但常伴有心脏炎症、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ASO、血沉、CRP增高等提示风湿热的诊断。
共患病
虽然ADHD需与其他发育障碍或精神障碍相鉴别,但是ADHD儿童伴随其他发育障碍或心理障碍很常见,至少1/3 的ADHD儿童合并有其他障碍。ADHD 常见共患病: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物质滥用等。
经验体会
多动是由于多种生物化学因素、神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等病因,单独或协同造成的一种综合性障碍。由于病因不同,患儿可能有不同的伴随障碍(如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症状学特征(如活动过度、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以及症状持续时间的不同、性别差异等。对于中重度多动患儿,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较易得出诊断。
但对于轻度多动的患儿,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正常的多动与多动障碍的界限不清,年龄越小越易混淆,常引起误诊。而且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包括神经精神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可以伴有多动的表现,要注意鉴别。
因此,作为医师,必须详细而耐心地询问病史,根据父母、老师的观察,结合患儿年龄、性别、智商及活动的性质、环境,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判断是否有活动过多和冲动性、注意力不集中、其他系统及精神障碍的表现。并予以临床评定,辅以心理测试、脑脊液、脑电图检查等,做出正确的诊断。
应重视ADHD的诊断线索,如儿童前期的过分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学龄期的不安静/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期的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跟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等。当个体出现上述问题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诊断评估。另外,近年来报道,微量元素血铅增高与儿童多动密切相关,所以临床上微量元素血铅水平检测不容忽视。
内容摘自:《儿科临床思维》第3版
易著文 吴小川 主编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