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核弹,核动力轰炸机,太空竞赛:美苏争霸诞生多少黑科技?

单兵核弹,核动力轰炸机,太空竞赛:美苏争霸诞生多少黑科技?

首页枪战射击太空之战D更新时间:2024-05-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

文|托马斯

编辑|t


“现在我就要走下登月舱。”

这是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前所说的话。

此时美国之音广播电台通过转播英国广播公司的信号,将这句话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四亿五千万人都在电视机、收音机前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说完这句话,阿姆斯特朗转身踏上了月球表面,十五分钟后他的战友奥尔德林紧跟其后成为登月第二人,两人一起将美国国旗插在了月球表面上。

这是人类航天探索事业的伟大成就,也是美国在这场太空竞赛中第一次取得压倒性胜利。

美国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全是被自己当时的死对头苏联逼出来的。

冷战开始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军事、科技竞赛,此前苏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次终于被美国反超扬眉吐气。

那么,美苏争霸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竞赛?冷战中又诞生什么样的黑科技?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登月)

美苏争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瓜分到最大“战利品”的美国和苏联成为20世纪唯二的超级大国。

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陷入到了冷战时期。

美国和苏联互相向对方输出间谍,进行偷取情报和意识形态宣传等行动,在情报战中掌握主动权是制胜的关键。

人造卫星能侦查对方,太空探索也能展示自己国家的科学、军事实力,这两项便成为两国竞赛当中的重中之重。

(冷战)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就率先在液体燃料推进火箭上面投入了大量研发。

火箭的射程和升限得到大幅度提升,被纳粹德国的国防军用到了军事领域,在二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3年,纳粹德国成功发射“V2”火箭,其能携带一吨弹头,射程能达到300千米。

战斗中德国凭借数千枚“V2”火箭,给“反法西斯同盟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V2”火箭也被冠以“现代导弹鼻祖”的之名。

后来盟军攻进德国后,美国、英国和苏联都开始疯狂抓捕火箭研发人员,并抢夺火箭项目的资料。

(“V2”火箭)

其中美国成为最大赢家,不仅带走了大量火箭的零组件与相关文件,还把后来被誉为“现代航天之父”的冯·布劳恩等技术专家送到了美国。

这使得冷战一开始,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处于了下风。

没过多久,美苏科学家就发现火箭不仅仅能够远程精准打击目标,还能靠高速飞行与持久续航能力脱离地心引力。

于是火箭取代了飞机,成为探索太空的不二之选。

为了能在军事竞赛中取得优势, 1955年美国政府宣布要在1957-1958年之间发射“环绕地球的小卫星”。

(人造卫星)

可没想到美国的人造卫星计划刚宣布四天,苏联方面就也表示计划发射人造卫星。

虽然美国声称自己发射卫星是为了给观测地球、探索太空做贡献,但明眼人都知道卫星是可以起到侦查情报作用的。

最主要的是,火箭如果能把卫星或人送进地球轨道,甚至月球表面上,那同时也能将原子弹从太空发射到敌国。

可以说太空探索技术就是为了洲际弹道导弹研发的。

(弹道导弹)



苏联自然明白这一点,此刻和美国一样都拥有了能发射到太空的弹道导弹,所以更不能落于美国之后。

这场围绕军事展开的美苏太空竞赛就此拉开了帷幕。

军备竞赛

美苏两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太空竞赛的同时,军备竞赛正如火如荼德进行着。

毕竟太空技术最终要服务于军事力量。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巨大的“蘑菇云”让世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核武器的恐怖。

冷战之初,没有核武器的苏联遭到了美国的武力威慑处于被动局面。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但是仅仅过了四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试爆成功了。

现在两国都有了原子弹,美国的优势不再,要怎样在战场上更巧妙地使用核武器,成了美国的当务之急。

之前美国是让飞行员驾驶轰炸机,到目标地点的上空投放原子弹。

但轰炸机体型太大,很容易被苏联的雷达发现,还没进入其领空就会被防空炮或者机动性更强的战斗机击落。

所以美国方面创造性地想出了一种新的战术——单兵核武器。

简而言之就是把核弹变成手雷、火箭筒那样,让单个士兵随身携带,增加核武器的机动性。

(大卫克罗无后座力炮)

装有“W-54”核弹头的“大卫克罗无后座力炮”便应运而生。

该炮只有28千克重,一两个美国士兵就可以扛得动,射程达到2-4公里,破坏力有10-20吨TNT当量。

这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核武器。

看似无敌却有一个大的漏洞,就是核弹头的爆炸范围超过了射程一千多米。

换句话说,这个武器是需要敢死队同归于尽的。

美国经过改进又制作出了射程32公里的“M65”型原子炮——“原子安妮”。

(原子安妮)

但这种大炮后坐力巨大,作战前需要先设置阵地,因此太费时间。

美国后来还研发出了一种“背包核弹”,计划让特种兵背着核弹翻过阿尔卑斯山脉,打击敌人的军事重地。

同一时间,美国导弹专家们还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作为战略导弹的推动力,研发出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与路基弹道导弹。

这种导弹比音速还快了三倍,能飞跃大西洋突破苏联的一切防空力量,将12枚核弹头投向人群密集的大城市。

该计划名为“冥王星”。

不过这种导弹因为技术原因容易失控,最终被停止生产。

(冥王星计划)

除此外,美国还有“NB-36H”核动力轰炸机。

本来测试飞行效果不错,可飞行员与核反应堆近距离待的时间过长,身体会被核辐射造成伤害。

该项目也很快遭到空军内部的反对。

美国步步紧逼,苏联也不甘示弱,不仅造出了比美国更大的核子炮,还在下面安装了履带可以像坦克一样开着走。

苏联同样研发核动力轰炸机,总之是比美国的轰炸机大就好。

但美苏都因技术以及政治上的各种原因,核大炮与核轰炸机被淘汰了,只能送进军事博物馆中成为历史。

(苏联核轰炸机)

不过美苏两国对于核动力的研发,为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提供了帮助,核动力也能运用到火箭和宇宙飞船上。

终于,美苏的科技竞争,从陆地、天空,上升到了太空。

太空竞赛

虽然德国火箭专家大部分被美国得到,但用核动力推动火箭的办法却是苏联先想到的。

以至于在火箭发射领域苏联走在了美国更前面。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就是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用“R-7”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上去的。

(斯普特尼克一号模型)

本来是美国先宣布发射人造卫星的,结果惨遭苏联打脸。

当时美国太空计划的总指挥正是前文提到的冯·布劳恩。

布劳恩是可以在1956年帮美国成功发射卫星创造历史的,但他所研制的“丘比特”火箭在试射时出现失误坠入了大海。

后来真相才曝光,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美国政客不想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他们害怕美国陆军在火箭上装武器攻击苏联,就命令技术人员在火箭里装沙子才造成失效。

布劳恩错过了载入史册的机会,美国也在太空竞赛中失去了先机。

(冯·布劳恩)

苏联卫星升空后,美国政府受到了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只得在两个月后就把海军用于探索高空大气层的火箭“先锋号”发射了出去。

火箭才离开地面几米就爆炸了,这让美国丢尽了颜面。

苏联的驻美大使借此机会嘲讽道,苏联可以向落后的国家提供技术支援。

1958年1月“先锋号”第二次试射再次失败,艾森豪威尔终于坐不住了。

他把火箭发射重担重新交到了布劳恩的肩上。

1月底,布劳恩新研制的“丘比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顺利进入地球轨道。

(探险者)

为了能赢下一局,美国启动了核动力飞船计划,打算将宇航员送到火星。

因此,美国研制了“水星”号载人飞船先实现宇航员进入太空。

布劳恩为了测试“红石”火箭的稳定性,在1961年3月只是发射了无人飞船,试验很成功,却错过了第一次载人飞行的机会。

苏联再次截胡成功,于当年4月12日将“东方1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进入太空第一人,是全人类的英雄。

一个月内美国“水星” 号也成功载人升空,但第二次交锋当中,仍旧一败涂地。

(加加林)

之后整个60年代,美苏一共向太空发射了30余艘载人飞船,先后有60人次进入太空。

其中在1962年,美国尝试了一次“空间交会”,两艘“东方”飞船虽然相距不到51千米,但并没有实现交接,时间非常短暂。

直到四年后,美国的“双子尾座” 飞船才完成“太空交会”, 头对头地一起同步飞行。

不过在此之前,苏联宇航员阿历克西·列昂诺夫已经走出太空舱,实现人类首次在太空行走的壮举。

美国屡战屡败,仍没有放弃,终于在1969年扳回了一局。

(太空行走)

时代终结

美国载人飞船升空成功后,苏联以核污染严重为由,诱使美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条约。

美国的核动力飞船项目无疾而终,登陆火星的计划也被搁浅。

不能登陆火星,那就把登陆月球的“阿波罗计划”提上日程。

在经过长达六年的“忍辱负重”后,美国结合以往的太空经验,终于在1969年7月将“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送上了月球着陆。

这才有了文章开篇的那一幕。

之后“阿波罗”系列飞船又进行了5次成功登月,因为预算等原因,并没有宇航员再登月。

(阿波罗飞船)

相对应的,苏联航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先前带领苏联在太空竞赛中一路凯歌的负责人科罗廖夫去世后,苏联就没再取得傲人的成绩了。

建立环游地球的太空空间站项目以失败而告终,在尝试了两次“N1”火箭发射失败后,载人登月计划也被放弃。

苏联见登月不行,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登陆火星。

苏联刚和美国签订了条约立即就抛之脑后,大力发展核热火箭发动机。

将近20年里,苏联进行了30次核热火箭发动机的模拟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只可惜此时的苏联已经是落日余晖,没过多久便解体了,俄罗斯因为经济困难彻底放弃了核火箭发动机。

(核热火箭发动机)

2022年4月,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在乌克兰首都附近的机场被烧毁。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在太空竞赛中制造出的不受气候与地势限制的航天飞机。

它长84米,有五层楼的高度,载重量达到250吨,每小时飞行消耗22吨油等于6万美元。

曾经在疫情期间五次抵达我国天津,为五个国家运送医疗物资,仅往丹麦就运送了90吨。

“安-225”的落幕,意味着美苏太空竞赛的时代彻底终结。

美国是最终的胜利者。

(安-225残骸)

美苏从核武器的竞赛发展到太空竞赛,实际上政治宣传意义大过了实际收益。

俄罗斯初期因为经济放弃了苏联的太空项目,美国也没有资金再支持载人登月。

不过两个超级大国的相互竞争,对科技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核能量不仅能造武器,也能运用到发电上。

起初用于搜集敌国情报发射的卫星,现在成了给电视、手机输送信号的工具。

美国为了从卫星获取高清图像,发明了数码相机。

苏联为了精确宇航员的导航定位,加速了半导体和芯片的推广。

计算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半导体)

现如今,世界处于和平发展的潮流中,科技用于军事来保家卫国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成为争霸的利器。

只有将科技用于民生,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核动力导弹、核动力轰炸机 揭秘美苏疯狂核竞赛

《南风窗》杂志·这次是永别,苏联时代的空中巨无霸

新华网·外媒:美军曾配备背包核弹 应对苏联“入侵”

《科坛秘闻》·血腥太空之战——苏美太空竞赛内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