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吴声
整理| 场景实验室
城市被什么定义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与36氪共同发起这次「数字城市进化」的探讨,有人可能意外于我的演讲主题《数字城市的高像素进化》。换种表达,当我们在讨论未来城市变化时,是什么在定义崭新的日常。
今天的城市文明是如何被定义的?《城市的胜利》作者爱德华·格莱泽的表达,尤其使城市运营者百感交集。他非常关注小而美的社区,如何成为今天的现实。虽然长期以来,这种理论和现实显得有些脱节。但是如今,可以看到格莱泽所提出的期待,正在被数字化、被场景建模所颗粒度地反映。
城市文明的核心,绝非城市无与伦比的建筑,而是城市中的人。
如果不去思考「城市是数字时代人的尺度」,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去定义硬币的一体两面。当更多寻求增长者在理解何为「增长黑客」、何为用户增长新机制时,我们需要关心人的尺度,让超级App真正意义上成为新服务赋能的发起和策源。
而硬币的另一面,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京东物流、顺丰、闪送、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那对便捷性的理解将显得乏善可陈。时代总是如此的复杂而纠结,理解城市的智慧节点到底是什么,才有助于真正理解何为「TOD商业」。
甚至说,我们对于审美、设计、建筑、内容、业态……乃至更多「混合性」的理解,是否需要在智慧的维度里,展开新的时空观?没有对时空观的本身判断,就不会理解为什么「空间是场合」,而「时间才是场景」。这也是我们谈论数字化城市的本源。
艺术化在今天表现为日常绝非偶然。一代人的审美正是以认知的迭代进化为展开前提,而这一切叙事逻辑变化,无非在告诉我们:数字城市正在进入高像素时代。
「高像素」的新空间理解
「高像素」到底指向车载屏幕的鸡肋,还是手机像素「分辨率」到「刷新率」的突进?到底是「感染」还是「入侵」,是数字孪生、数字分身还是「数字单身」?「高像素」到底代表一种模拟、拷贝,还是说——要用新的镜像语言,重新理解时代的交互式连接与养成?
如果不从底层看待技术和人的关系,就会误认为我们正在「跑步进入AI时代」,而浑然不觉已经「身处AI时代」的事实。从客厅的智能电视到车载屏幕再到智能手机间的切换,谁才是虚拟的场景,谁又是鸡肋的现实?
对于高像素,即便从空间的角度也需要有新的理解方法。报告「高像素」的4个新空间理解:城市IP、新鲜店铺、社区联系、场景开发。
城市IP是基于抖音引爆的裂变式口碑,还是「线上繁荣」倒逼「线下繁荣」,完成既有的漏洞修复?在一个众创、众筹和共建的时代,原有的Big Idea正慢慢被消解,大师、天才也很难准确面对复杂日常。因为不缺灵感、不缺创意,缺的是耐心深耕,缺的是马拉松式运营,缺的是IP化的内容。没有驻足的「停留之处」,注定无法成为我们的心有所属。
每个城市都有独有的IP和特性。我们希望从更加人文的尺度,重新看待城市的「兵荒马乱」和生机勃勃——它的繁荣和丰富怎样被更加化繁为简地认知和看待。今天的城市在创建更多体验、效率的基础之上,有没有带来人的温度变化?
36氪与场景实验室联合发布「年度场景新物种」,并不是因为评选的无可挑剔、毫无瑕疵,更多时候是希望看到启发性,看到新物种于「微时」如何被激励和拥抱。拥抱现实的本质是承认新生事物不完美,承认新物种天生有瑕疵,但是看到了一束微光,就知道该如何走向未来。
天目里B1OCK不再是传统理解的买手店,以「买手Mall」的形态,对时尚业不仅是信心的提振,更在于商业模式的升级。
无论喜茶还是星巴克,无论完美日记还是BA饰物局,几乎所有生活方式的场景变化中,宠物友好、工厂店、场景化社群的创新通路,变成越来越多创业者的「下意识」,又成为越来越多新公司的标配。
不要理解为这只是一个「年轻创意」,而要考量艺术本身形成的测量机制,正在成为底层逻辑的潜意识。
在这样的「意识」里,社区联系就不仅是关于物业,而在于「体验智慧节点」的效率重构,是不是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种关于人类福祉的判断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友好性,成为运营者的重心,成为商业模式待闭环者的最后救命稻草。数据何苦为难「数字难民」呢?生活应该是数字鸿沟的跨越,而不是一场场「数字为难」。
几个月前我在银川建发大阅城考察,负责人讲了一句话让我「如遭雷击」——很多人把这称之为「夜经济」,但其实这就是你演讲提到的「分布式社区」。我当时在这句对「夜经济」相对「肤浅」的总结下,看到了生活蒸蒸日上的态度。我才理解原来烟火可以是不一样的,这更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日常。
所以今天面向整个地产业,需要提出越来越多解决方案。36氪和场景实验室为何推动这样一个评选,更源于对「品牌价值」升维为「用户价值」的场景解决方案理解。
没什么比基于数据挖掘能力对用户资产持续性建模,更能代表新的商业价值评估体系。你所期待的是泛化的5亿流量、5亿客流,还是真实的1000万会员或是500万超级用户?谁能帮我们渡过不确定,一起穿越周期?
答案显然是后者。
最近的两个多月里,我与许多地产行业从业者和城市治理的运营者,做了大量深入沟通。没有什么比用户运营和用户驱动,更能代表这一轮转变的深刻共识。固然是技术解决方案,固然是场景更新和企划机制,固然是基于生态会员的权益供应链——但是毫无疑问,首先要从0到1,才可以从1到N。
「年度场景新物种」首发
在此,我要向各位抛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也是一种重新总结:
数字化固然以日异月更的速度刷新城市像素,但对于「城市与人」的关系所表现出的自组织形态,和认知进化衍生的共同体,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这也是场景实验室和36氪联合发起「年度场景新物种」评审的初衷。这一轮变革中,机会不仅属于有心人,不仅在静侯有缘人,关键在于真正建立在数字化能力日渐丰沛的基础上。
毫无疑问,「数字城市」正在进入高像素时代,是因为人。人的体验越来越颗粒度,对于体验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细节。对于场景本身刷新的预期管理,需要通过订阅制或者会员制来形成更好更新。体验被不断颗粒度化分解的过程,就意味着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来临。
需求端如此丰沛,供给侧何以面对。
期待所有「年度场景新物种」不仅值得被重视和注视,更能够成为被借鉴的方法论,起而以行,让每一个梦想照进现实。
观念力、连接力、内容力、氛围力、数字力——五力模型是我们的新物种评选标准,基于此看待谁更代表新物种从脆弱到固化的可能。
没有创新是一蹴而就,九死一生是商业常态。每一个不可思议背后,都有它对这个城市人文底色的理解。就像贝聿铭对上海洋房建筑的评价,「毫无疑问,我今天看到的每一抹红都不是红,是我期待看到的一种样子」。
人生从来这样,在认知的不断细分和进化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致敬数字城市高像素进化的过程,必然路阻且长。
所以给未来城市以场景答案:只有理解场景天生流动的现实,才不会满足于已经完成多少场景提案。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向今天获奖的新物种报以些许赞赏,因为这是「给未来城市以场景答案」的初始回答,它代表着我们已经开始走在路上。
「年度场景新物种」五力分析模型
「年度场景新物种」以融合观念力、连接力、内容力、氛围力、数字力的研究评选模型,盘点与致敬地产行业的模式突破与场景创新。
【观念力】
输出新观念,开发新生活方式。场景新物种首先是观念新物种。用户理解、行业引领、社会责任,观念力是企业价值观在创新实践中的具体表达。
【连接力】
具有突破传统认知的用户运营模式。创新用户连接方式,提升用户运营效率,更有效沉淀数字用户资产,是连接力关注的核心指标。
【内容力】
空间是场景的容器,内容是场景的要素。内容力的核心在于与时俱进的IP策略、话语体系与内容企划,以形成独特稀缺的内容场景提案。
【氛围力】
氛围力定义新物种的系统体验设计。社群关系、交互细节、内容动线、智慧感知,以融合个体体验的新参数,创造关于空间的新认知和新审美。
【数字力】
新物种天然长成于数字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数据底层能力建设、新技术整合善用、数字化转型模式创新,始终把握数字用户与数字商业的同频共振,穿越场景创新的规则“无人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