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9月的一战中,德军在对法战场上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却在马恩河一带遭遇了法军的强大阻击。进攻中的德军遭到了一种速射炮的猛烈攻击。法国人摆开了坚定、密集的炮队,弹雨般的发射使德军尸积如山。第一次尝到惨败滋味的德军给了这种火炮一个可怕的称呼:“黑屠夫”。
珍贵的馆藏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就收藏有一门“黑屠夫”。它的正式名字是法制M1897式75毫米野炮。该炮是法国在1890年代研制的师、团级速射*炮。主要用途是在战场上完成消灭有生力量,清除进攻道路障碍物,摧毁简易工事等任务。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这门藏炮身管细长,口径75毫米,膛线24条右旋,炮管长2580毫米,炮身长2721毫米。炮长4500毫米,炮宽1820毫米,火炮全重1140千克。双轮单脚式炮架,木辐钢箍炮轮,采用表尺瞄准射击,防盾可以折叠。整炮通体形态轻盈,炮轮曲线凸显,身管如削葱白,炮架身量纤秀。相比较于以往其他火炮,给人以犹似炮中美人的感觉。
因为这款火炮颇为著名,所以“她”有非常多称谓。研发厂家的人称其为皮托M1897式75毫米野炮,法国官方名称是M1897式75毫米速射炮。法国人自己则浪漫地称其为“玛丽安”——玛丽安是化身为女性的法兰西共和国及其政府的代称。美国人称自己首先在欧洲开火的这款炮为“布丽吉特”,中国则称之为“法75三六倍野炮”。此外,还有一个不知其所云的绰号“六十五”。但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约定俗成地简称其为“法国75”或“75”。
1897年,这种75毫米野炮研制成功,1898年3月28日定型命名,被法军炮兵采用为团级制式*炮。1899年 7月14日法国举行攻陷巴士底狱日纪念游行,这时人们第一次看到M1897式75毫米野炮。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国炮兵拥有M1897式4780门,装备约1000个炮兵连。每个炮连4门炮,可以在一分钟内形成17000个弹片的弹幕,可覆盖100米宽、400米进深的区域。这种射击方式被称作“割草”或“扫射”。战争初期,法国炮兵以此为利器,一时间风光无限。
野炮是火炮的一种,多为弹道低伸、口径75毫米左右的加农炮,主要适合于平原作战。馆藏的这门M1897,炮身由法国布尔日国家兵工厂生产,编号第22291号;炮架由巴黎建筑及起重装置出租公司制造,编号第1526号;驻退机由上塞纳省南特市的皮托国家兵工厂生产,编号第992号。全炮出厂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1918年,至今已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在1918年,以一战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法国人仍挥舞着自己的手杖,站在布满光环的火炮前,呼喊着“我们光荣的‘75”。但射程更远、能覆盖起伏广阔战场、采用中弧度弹道的榴弹炮将成为新宠。没有采用电话通信技术的法军炮兵连,也限制了“法75”的发挥。但毕竟这是一款曾经威风过的兵器,且对法国人和火炮发展史来说,“她”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法国人的一枚勋章
“法75”被公认为最早的现代火炮。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成功地运用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与炮架相连接,因此称为管退炮。这是所有现代火炮(除了部分迫击炮)都采用的驻退方式。
“法75”研发在1891~1896年期间。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一直准备复仇。为应对1891年德、奥、意结盟,1892年法国与俄国缔结军事条约。同时,法国在掠夺非洲过程中,既要镇压当地人民,又与英国殖民利益发生矛盾,发展军备成为法国当务之急。
1892年7月13日,皮托兵工厂设计室主任阿尔伯特·迪珀尔特(1846~1929)上校,接受法国战争部炮兵主任马修将军指示,设计一种有长圆形复进装置的火炮。当时法国掌握情报显示,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兵工厂工程师康拉德·汉斯发明了一种用于*炮的油和压缩空气的长程驻退系统。法国认为:经过克虏伯公司一系列测试之后,这个系统已经运用到新火炮上。实际上,由于液压机械液体渗漏技术问题不能解决,克虏伯工厂和德国当局得出了“在*战场使用是不切实际的”结论,拒绝采用。1891年,康拉德·汉斯将专利卖给格鲁森公司,并且四处寻找其他买家。这给法国提供了绝妙的机遇。1892年,检索专利局蓝图之后,法国火炮工程师建议购买汉斯的专利。
1894年夏天,迪珀尔特研制出75毫米野炮,经过测试证明非常有效。但是,长程驻退机依然存在液压液体泄漏问题。因此,迪珀尔特的75毫米野炮被送回皮托兵工厂继续改进。1894年12月,迪珀尔特离开工厂。两名出身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年轻军事工程师——圣·德维尔和埃米尔·瑞迈尔赫组成新的团队,进一步改进火炮设计。圣·德维尔早在1891年起,就在法国布尔日国家兵工厂组织研制57毫米口径的实验炮。其间尝试了一些当时先进的火炮技术:1884年维莱发明的无烟火药;铜质药筒的定装弹药;路易斯·贝克特少校设计的早期液-气短程驻退机;托斯顿·诺顿费尔特发明的旋转螺式炮闩。在皮托工厂期间,圣·德维尔除了采用长程复进机外,也采用了上述其他技术。新式野炮最终在1897年研制完成,成为火炮技术发展历史的分水岭,也是法兰西火炮技术的骄傲。
火炮技术的分水岭
“法75”的出现是火炮设计、火炮性能的一次革命。一个炮兵战术的新概念由此诞生:速射炮每次射击后,不需要像老式架退火炮那样重新瞄准。架退炮的射速因此而无法超过每分钟2发炮弹。“法75”却能轻松达到每分钟发射15发炮弹甚至更多。这种射速、精度以及弹药的改进,使“法75”在当时的同级*炮中鹤立鸡群,甚至比栓动步枪射速都高。
◎长程驻退机
“法75”实际使用的长程驻退机名为“制动器-2”。当火炮发射时,通过活塞(A)移动挤压缸体(B)内的油液。活塞收缩动作压迫油使其经过一个板孔(C),注入依靠压缩空气阻挡的浮动活塞(E)的置换器中,在这个空间通过活塞进一步压缩空气,一直到火炮后坐力消失。后坐力全部化解之后,压缩空气起到“弹簧”作用,迫使油液回流缸体,使火炮身管及时恢复至原位。
圣·德维尔还为“法75”弹药设计了引信自动计时引爆装置,能够让炮弹在设定的距离上起爆。一战爆发后,由于产量扩大,法军炮弹质量急剧下降,经常炸膛。这时,已经晋升少将的德维尔奉命负责解决弹药质量问题。经他努力,炮弹质量有所起色,但最终没恢复到战前标准。
◎偏心螺式炮闩
这套炮闩的发明人托尔斯滕·努登费尔特(1842~1920)是瑞典发明家和实业家。出身于瑞典军人家庭。早年在伦敦一家瑞典公司工作并移居英国,从事瑞典钢铁出口英国的贸易。他创办了诺顿费尔特枪支弹药公司,发明制造了不少有名的枪炮。不久,公司与其他军火企业合营,后因个人*被逐出公司。此后他前往法国创办新的公司,设计出偏心螺式炮闩。此项发明授权用于“法75”,使火炮射速和性能发生质的飞跃。
偏心螺式炮闩使用时,炮手抓住手柄逆时针180度转动,露出炮膛,装填弹药。然后反向运动关闭炮闩。这些很简单的动作,熟练的炮手几秒钟内就可完成。
◎定装炮弹
“法75”早期有2种弹药。5.3千克的爆破弹采用薄钢壁和高爆延时引信,装填苦味酸炸药。延迟时间1/20秒,因此可以跳至距地面1人高度爆炸。另一种是7.24千克榴霰弹。里面装290个钢珠,无延迟碰炸。高爆弹还是榴霰弹都采用整体式黄铜药筒。射击完毕炮闩开启时,药筒可以自动弹出。
◎无烟火药
1884年,法国化学家、工程师维莱(1854-1934)发明了一种取代黑火药的无烟发射药。无烟火药燃烧后不留残渣,不产生或少产生烟雾,而且威力更大。使用无烟火药不仅可以提高火炮初速,增加火炮射程,而且炮药燃烧完全,发射后膛内基本不留残渣,免去黑色火药引起的清膛程序。这些都提高了射速。
以上这些技术在“法国75”身上集合,终于实现了炮手们快速射击的梦想。
溯源来华历史
“法75”在欧美博物馆多有展出,但在我们国家除了北京军事博物馆只有南京理工大学还藏有一门外。国内其他博物馆基本没有这个型号的收藏。那么,南理工这门火炮是怎么来的呢?
1898年“法75”开始服役,首次用于实战就是侵略中国。1900年6月,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以镇压义和团为名,联合出兵侵略中国。法军派出3个炮兵连,携带16门炮参加行动。其中有1个野炮连装备野炮4门——史料记载就是M1897。在法、俄军队进攻天津北仓的战斗中,这种火炮向清军阵地发动猛烈炮击。8月13日,M1897参与对对北京的轰击,给联军总司令冯·瓦德西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立刻向德国政府报告法国新式火炮优异性能的情报。“法国军官们自己也说,他们的殖民军就其军人而论,是属于法军中最弱的,因此也不可能以特别的战斗质量见长于他人。然而他们的炮兵却是诸军之冠。”
南理工馆藏炮显然不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遗物。关于M1897输入中国的线索有两个看法。其一认为:一战之后,中国通过法属印度支那弄到了一些数量不详的“法75”,并为云南军阀所采用。但历史资料显示,1924年之后,没有发现云南地方装备“法75”的记录。驻滇军阀购进的法国武器基本都是枪械,稍微大型的是13.2毫米“哈乞开斯”机枪,火炮只有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卢汉回忆:抗战爆发以后,滇军才正式订购火炮,但刚要装箱起运,法国、比利时又被德国占领,致使进口法国炮计划流产。所以,“法75”从云南一隅入境之说尚待商榷。
另外一个输入方向来自苏俄。苏维埃俄国建立以后,原沙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发动叛乱。1919年春天,包括法国在内的英美日等国提供给叛军大量武器装备,并由法国将军任西伯利亚“干涉军”总司令。高尔察克和白卫军被红军打败后,一批白俄官兵携带武器涌入中国东北。资料显示其携带过境的大炮有20多门,除了俄造山野炮外,至少有2门以上“法75”。这些野炮都被编入东北军张宗昌旅的炮兵大队。不过影像资料显示,这些炮都没有防盾,与馆藏火炮不一致。
1941年6月,抗战中的中国从苏联输入200门“法75”野炮。这批火炮从新疆哈密入境,经转运输入内地,在中国命名为“法三六倍野炮”。装备国民党军炮6团等7个炮兵团,不久,其中一些又改编为军、师队属炮兵。那么,苏联又是从那里得到如此多的“法75”呢?1919年~1920年,波兰和苏维埃俄国爆发“苏波战争”。法国为支持波兰,大量向其出售武器,其中有大批“法75”,称为“WZ1897野炮”。1939年时,波军拥有WZ1897野炮1374门,是波军服役最多的火炮。就在这一年德国、苏联入侵并平分了波兰。德国弄到的“法75”改名为7.5cmPak97/38反坦克炮。而苏联则将“法75”每门作价15000美金,卖给了抗战中的中国。在同时输入的20万发“法75“炮弹上,可以发现波兰弹药厂的标识。
根据以上线索推断: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的这门M1897,极有可能是1941年从苏联购买的200门“法75”之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