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嘲最丑“星”二代,如今全网称赞:多少优秀孩子,被标签毁了

曾被嘲最丑“星”二代,如今全网称赞:多少优秀孩子,被标签毁了

首页枪战射击隐形僵尸更新时间:2024-08-02

网上最近都在讨论一个小女孩,单眼皮,小方脸,笑容灿烂。

更让网友赞叹的是她的才华。

一口流利英文参加“紧急新闻提词器”挑战,发音标准,自信大方。

画画得也很棒。

但你可能不知道,7年前,她还因为长相,被全网嘲笑是“最丑星二代”,遭受网络暴力。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要讨论一个女孩子长相逆袭的故事,而是想通过这件事,聊聊为什么大人总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事。

所谓贴标签,说白了就是给孩子扣帽子,反复、经常性地用某一个片面的词语来形容这个孩子,简单地把孩子归到某一类上,比如说“熊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多标定的人”,孩子也是如此。

一、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1968年,美国一名老师,做了一个著名的“标签”试验:

她按照眼睛颜色,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蓝眼睛和棕眼睛两组,分别给两组学生贴上“优秀”和“愚蠢”的标签,要求两组学生不能一起玩,还强制要求“愚蠢标签”的学生坐教室后边,“优秀标签”的学生则享受更好的待遇。

第一天,她发现贴上“愚蠢标签”的蓝眼睛学生,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甚至认同自己愚蠢且平庸。

第二天,她告诉学生们,她弄错了,把两个标签交换,并调换两组学生的待遇。这一天,棕眼睛的学生变得沮丧、自卑,而蓝眼睛的学生则心情愉悦,自信。

这就是标签效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标签”具有暗示作用,会向被贴标签的人做出隐性提醒,你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是很多家长惯用的伎俩。

“你怎么干什么事情都这么磨蹭。”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写个作业,不是上厕所,就是喝水,一点都不专心。”

……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对自己的所有认识都来自于外界的评价。

当你不断告诉他,他“愚蠢”、“磨蹭”、“笨”、“不专心”时,他只会认同,是的我的确是这样的人,从而错误地认识自我。

二、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1.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

可能有家长会认为,既然不能贴负面标签,我给他贴正面的总可以吧?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提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相对固定的。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就是固定型思维,把孩子的能力、性格、爱好等完全固定化,束缚孩子变化的可能。

所以,最好的行为是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成长。

2.引导孩子关注好的行为,多用描述性鼓励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有个用4颗糖教育孩子的经典案例:

叶圣陶先生在学校发现一个打人的男孩,制止了男孩的行为后,要求男孩放学后去办公室找他。

在办公室,叶圣陶并没有批评男孩,而是用4颗糖,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第一颗糖奖励孩子的守时,第二颗糖奖励孩子对人的尊重,第三颗糖奖励孩子从小就有正义感,第四颗糖奖励孩子知错能改的优良品质。

随着叶圣陶先生每颗糖的奖励,男孩也从最开始的坐立不安,到放松,再到不好意思,最后泪流满面。

叶圣陶先生就是用这4颗糖,描述孩子好的方面,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好的品质,同样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不能用任何标签去固定孩子的成长。尊重并发现孩子的可贵之处,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发挥无限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