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中的“边塞”是哪里,“孤城”又是哪一座城?

范仲淹《渔家傲》中的“边塞”是哪里,“孤城”又是哪一座城?

首页枪战射击战地冲突末日危城更新时间:2024-10-24

边塞诗是以边境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它起源于汉代,在唐代进入全盛,据统计,唐代边塞诗多达2000多首,主要描写内蒙、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地理人文以及驻军征伐等情况,比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中的“马川”指车尔成河,在今天的新疆境内,王昌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的“青海”指的是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

到了宋代词开始流行起来,第一首以边塞为题的词是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堪称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对后面的苏轼、辛弃疾都有很大的影响。

渔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的上阙描写了塞外的特殊景象:深秋的边塞,天气严寒,大雁都往南飞到衡阳过冬去了。衡阳在今天湖南省的南部,衡阳还有一个别号叫“雁城”,传说秋天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王勃《滕王阁序》中就写过:“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词的首句塑造了一个意象,就连长期在北方生活的大雁都无法忍受秋冬的酷寒,毫不留恋地飞向温暖的南方,由此可见北方边塞的荒凉和寒冷,而那些远离了家乡的战士们却还要在天寒地冻中驻扎。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几句写当时战地景象,响亮的军号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而崇山峻岭仿佛形成了一道道险峻的屏障,将军队驻扎的地方隔成一座孤危之城,在凄冷的落日余晖中,显得分外肃*冷寂。

读完词的上片,或许你的脑海中会会出现一连串的问题,词中那寒冷的边塞之地在哪里,那落日之中的孤城又是哪一座城池呢?

如果想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将时光回溯到1038年,李元昊公认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为了迫使宋廷承认自己的地位,他起兵攻打宋朝边境,康定元年(1040),宋、夏在三江口一战,宋军大败,主将被俘虏。一时之间整个宋朝朝野震动,军心不稳。这时候韩琦上书推荐范仲淹镇守边陲。

虽然范仲淹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宋仁宗被贬到地方,但如今边境危机,宋仁宗也无暇继续迁怒于范仲淹,只能任命他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范仲淹虽屡次因为忠言进谏被贬谪,但为国为民之心未变,在接到朝廷诏书后,年过半百的他立即动身赶赴西部边疆。随后范仲淹又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词中的边疆是指陕西宁夏一带,而孤城指的就是庆州,就事论事,这首词也只能在宋代被称为边塞词,放在其他朝代,这块地区压根算不上是边塞地区。

当时的庆州只是宋朝边境的一座小城,从地形上看,它是被群山包围的一座孤城,而城中人口也不过两三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事危城。庆历二年,范仲淹伫立在庆州城的军事制高点,瞭望四周形势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难免起乡关之思。可是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他连喝杯家乡土酒的简单愿望也无法满足。然而作为一名军人,在边境未定的时候只能舍弃小家为国家。如今他也要像当年的窦宪一样,不平边患,誓不还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寂寞的深夜里,边疆特有的羌笛声从远处传来,倍显凄凉幽怨。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鬓边的白发记录着他年过半百的沧桑,无声滑落的泪水诠释着他报国与思乡交融的复杂情感。

只有读懂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精神,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里的“泪”不是为个人前途揪心无奈的泪,而是为天下苍生命运忧心的仁爱情义之泪。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