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加强对身体的保护一向被视为重中之重。
关键的防护能保士兵一命,也会增加战争的胜率。
在古代,手持的盾牌和身穿的铠甲就已产生。
到近代,各种行军作战时的防护服装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士卒未必都能身着这种防护服装。
二战时,就有人以浸湿棉被作为防护,这招真的可行吗?
用棉来作为防御品,确实有可取之处。
首先,棉中的纤维看似柔软,却有韧性,防护力度大。
棉被本就厚实,用水浸湿后密度更大。
这样使得棉被较为坚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敌方弓箭或者枪弹的力道,从而保护士兵。
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确实能够减缓子弹的威力。
另外,由于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棉被,这种防护品更容易获取。
尤其是在城市中遭遇巷战而又物资短缺时,确实可以冒险一试。
其二,仅仅依靠棉被的防护力是远远不够的。
即使是我国历史上的棉甲,也并非单纯的棉制品,在棉片之间还缀有铁片。
除此之外,棉被中的棉片是多次浸水后压实的,比普通棉被密度更大。
棉被连棉甲的防护力度都不如,更遑论阻挡子弹。
在美国,有人曾就棉被的防护力度做过实验。
即将棉被裹在假人身上,然后以二战时期的枪械进行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假人身上都有弹孔。这也说明,棉被的防护力度是不够的。
实际上,在二战中,以浸湿的棉被来挡子弹实在是无奈之举。
二战时期除美国的物资比较丰富外,其他国家几乎都面临物资短缺的难题。
就连战斗力强悍的德军,在苏联的冬天都不得不身穿单衣作战。
如此情况下,以湿棉被来抵御子弹也就可以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