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一)|战略转折,解放战争过了山坳子

济南战役(一)|战略转折,解放战争过了山坳子

首页枪战射击战地回防更新时间:2024-09-04

1948年夏,解放战争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说,东北战场,我军的第一个大决战从哪里打起?中原战场,粟裕“暂不渡江”之后,能否在中原破局?

大决战之前,历史给*和他领导的中共团队出了一道大题。

7月6日下午,睢杞战役前线。粟裕致电军委并刘陈邓、华东局、许谭、华北局,报告睢杞战役战果和当面敌情,“敌有东西齐进夹击我之企图”。

当夜,我军各部撤出战场。

第二天黄昏,粟陈唐张首长向军委做了详细汇报。具体来说,当时蒋军已有四支部队抵达战场附近。

南线,胡琏亲率整编第18军(辖两个整编师)的两个先头团,于7月6日中午抵淮阳李集,距黄百韬核心阵地帝丘店70多公里,并在下午16时45分进入太康境内,离战场约一日行程。

西线,刘汝明四绥区整编第55、第68师于7月5日抵达陈留,试图与被我军阻击的邱清泉兵团一部会合前进。

西北方向,邱清泉主力于7月6日绕过阻击线,进至柿园、尹店地区,距帝丘店约30公里。

东线,邱维达整编74师主力进抵宁陵、柳河以东,迫近战场。

重建的74师,其57旅为王耀武第二绥靖区独立旅改编,尚未归建。师部及下辖第51、58旅的兵力,据驻徐州的陆军总司令部6月份统计,现有官兵共计24323人。

同时,蒋军整编64师开商丘,距战场只有一日行程;整编63师于7月6日开始车运砀山。

一时间,黑云压城。在当时的南线中原、华东战场,由于蒋军占有兵力、交通优势,这种情形其实是一种常态。粟裕果断下令撤出战场,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粟裕指挥豫东战役

一、豫东战役是哪方之大捷?

豫东战役包括开封、睢杞两个阶段,是我军在大决战前一次战略意义极为重大的战役。

7月11日,*、周副主席等军委领导电贺豫东大捷,并给予“伟大胜利”、“辉煌胜利”的高度评价。

《*军事文选》第三卷

南京也宣称“大捷”,老蒋还给黄百韬发了个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张灵甫、邱清泉至死都没得到的。

这场战役到底是谁之大捷?*和老蒋谁说得对?

若干年后,有人以民科的面目和“还原历史”的名义,创造发明了蒋军的“帝丘店大捷”,及所谓追击我军的“累累战果”云云。

别忘了,现在已经是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无论我军战史,还是对岸公布的资料,早已铁证如山。

把一个战役整体切出一块论胜负,本就很荒唐。即便如此,仅看帝丘店之战,所谓蒋军“大捷”,只是侥幸未被全歼。此战黄百韬兵团遭重创,骨干部队整编25师下辖6个步兵团,成建制被歼就有2个,被打得不能动弹,只好撤往徐州整补。

此外,黄百韬当时下辖的快3纵有2个团,成建制被歼1个。只有张绩武的交二总队建制还算完整。

据战地视察官李正先7月9日统计报告,该兵团共伤亡、失踪9023人,其中整编25师伤亡、失踪6589人;电报还说,“整廿五师士气大伤,勉力编配仅有8个步兵营,非长期整补不能恢复能战之历史”。

黄百韬电报加磅:“其他单位仅存残壳”。

猪将军刘峙当时刚任徐州“剿总”总司令,他在7月14日电报说,“元日(13日)25D及66D之185B全部由商邱运抵徐州”。D代表师,B代表旅。

对岸资料显示,所谓参加追击的黄百韬兵团,由快3纵残部、交二总队的一个加强大队组成,说白了,就是跟在邱清泉兵团屁股后面虚张声势的一个空架子。

黄百韬与刘峙、杜聿明

有人表示不服,称果军追击,仅伤员就俘虏了3598名。

这种春绿式的谣言,连蒋军逃台后编写的战史都不敢这么吹,对岸写道:

“邱司令为捕歼败退之‘匪’,立即调整部署,转锋北进,再经兰封,向考城以东地区追击前进,无奈又因补给费时,贻误追击发起时间,兼因鲁西民众,受‘匪’蒙骗与挟持,未能提供‘匪’军真实动向,使兵团徒然捕风捉影,毫无所获,甚为遗憾。”

“毫无所获,甚为遗憾”,邱清泉兵团主力距我军最近,他的“追击战果”也就这样吧。

再看看我军战果统计,直接上干货。

统计表摘自《豫东战役》

看清楚了?

3598人,是整个豫东战役其他减员数,睢杞战役满打满算为2750人。其他减员不但包括被俘人员,还包括逃亡、因病或意外减员、失踪等。

豫东战役,不计中野南线阻援,华野共歼85749人。其中,睢杞战役成建制歼敌一个兵团部和一个整编师部,三个整编旅另三个团,歼敌共计47514人,我军伤亡及其它减员21650人;帝丘店一仗把黄百韬兵团主力打得不能动弹。

不知道蒋军宣称并被某些人至今吹嘘的“大捷”,成建制消灭了我军哪个团?

这是谁之胜利、谁之大捷?

豫东战果的战略价值,远远超出了战役本身,它是“城南庄决策”的成功实践,对我军南线决战的战略,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略转折,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们先把视线转回到1947年8月。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取得鲁西南战役胜利,向大别山跃进,威胁南京、武汉等蒋管区腹心地带。

这是*和中共统帅部继“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之后,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又一重大战略布局。前者奠定了解放战争的基本格局,后者则是攻敌所必救,为各解放区全面转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的第一年,我军在*的领导下,没有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教条主义者主张的“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共歼敌有生力量112万。

但由于战争初期蒋军占有绝对优势,我军在兵力、装备上仍处劣势;另一方面,战争在解放区进行,使解放区面积、人口减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削弱了战争潜力。

不可忽视的是,1946年春到1947年,华中、山东、太行山区、晋绥等解放区,发生了严重灾荒。仅1946年3月,华中灾民即达400多万。灾荒进一步加重了解放区人民的负担。

《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

军事上,蒋军主力在南线的部署呈东西两头重、中间薄弱的“哑铃型”。

打出去,把战火烧向蒋管区,这既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刘邓大军作为箭头,顶在了蒋军腹心,迫使老蒋从其它战场抽调兵力,共集结了37个旅,以其中33个旅围攻大别山;徐州陆军总司令部、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下辖的107万蒋军(数据为1947年7月止)中的大部,西安绥靖公署一部,云集中原。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大别山斗争的意义就在于,以此为龙头的中原战场,吸引了蒋军重兵,有力地支援了山东、陕北解放区的反攻,并使其不能增兵东北、华北;这一时期,老蒋头号心腹陈诚在东北被我军打成“沈阳南站通北站”,为使卫立煌接手这个烫山芋,老蒋只挤出了一个54军调东北。

然而,大别山区东有津浦路,西有平汉路,北有淮河,南有长江。蒋军不但有兵力优势,还掌握着交通线,利于机动和补给,其它方向的蒋军可以快速增援。而且,整个中原战场,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我军多次歼灭战由于蒋军的快速增援而不得不放弃。

此外,这里经桂系盘踞经营多年,我军要建立广大而巩固的根据地,并非易事。大别山斗争非常艰苦。

三、城南庄决策,“解放战争过了山坳子”

中原如何破局?*在思考。派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吸引部分蒋军主力回防江南,减轻中原战场压力,就是他和*、陈毅研究后的决策。也就是要以我之分散,扯散敌之集中。

粟裕“子养电”提出的中原我三路大军采用“忽集忽分”的方式大量歼敌的建议,是在渡江命令之前,*不可谓不重视,批示其他*传阅后,“再送毛”。那么,为什么主席当时没有采纳,三个月后粟裕再次斗胆直陈,主席又采纳了呢?

其原因概括地说,渡江计划的目的在于使南线能拖住蒋军主力,是围绕“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基本战略进行的,只要南线坚持到东北我军决战胜利,这支强大的战略力量入关,就将彻底压垮蒋军。

事实上,*作出这一决策十天后,就致电东北正在指挥冬季攻势的林彪等首长,提出了大决战的初步设想。

粟裕“子养电”提出的是基于进攻的新思路,主张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逐步歼灭、削弱南线蒋军。

但若想改变中央的基本战略,拿不出有足够份量的干货,显然是不行的。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粟裕于4月18日交上了一份漂亮的可行性报告。在我心目中,这份电报可以媲美“子养电”、“齐辰电”。

说明一下,粟裕上书中央的这封电报,事先征得了陈毅的同意。作为渡江计划的制订者之一,陈毅的支持,体现了他作以革命事业为重的胸怀。

城南庄会议期间,陈毅与李先念、粟裕合影

这份电报约2700字,职场上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限于篇幅,咱们就简单概述一下。

1、分析过江后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但光说困难是不行的,于是,粟裕提出“如以兜圈子中付出之巨大减员,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主力师(注:即整编师,等同军),这是一个很诱人的成本收益比。

2、渡江吸不走整编第5师、11师,桂系整编第7师、48师这4个强师,战略目的会打折扣。

3、然后,粟裕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三线配置兵力:主力依托根据地以保证供给,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江淮间敌之近后方,派出旅、团规模多路游击兵团,占领多数中小城市;长江以南敌之深远后方,派出千人规模的远征游击队,摧毁其地方政权。

5月初,在城南庄举行的*处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粟裕的面试答辩,中央做出“暂不渡江”决策。

剧照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常说*伟大,没有人生而伟大,他的高瞻远瞩是因为他总能在复杂情况下拨开迷雾,把握住主要方面,同时又善于采纳其他人的意见。而他领导的中共团队,既有畅所欲言的军事民主,又有铁的纪律和为了全局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

这是一支代表先进文化的力量,她即将取代统治中国几千年的腐朽势力,把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豫东战役,是对粟裕所提建议的一次大考,是“城南庄”决策的成功实践。它不但在战役层面是一次大捷,在全局战略上也证明,南线我军完全可以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

尽管南京为给刚就任“总统”不到两个月的老蒋免臊遮羞,也吹嘘“大捷”,但在逃台后写的战史还是说了些实话:

“是役之后,‘匪’窥我不能适时集中主力,救援守军之弱点,遂对攫取徐州外围据点之企图,愈趋积极,于是先有济南周边作战之失,继而为徐蚌会战铸成不利之结局。故豫东会战之受挫,实为徐蚌会战失败之厉阶。”

8月中旬,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奉命去军委汇报工作。周副主席一见面就称赞豫东战役打得不错,“*高兴,党中央高兴!

陈锐霆将军在回忆录《走过百年》中还写道:

“*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谈了解放战争的形势。他伸出一只左手,握成拳头,拳心向下,放在桌子上,然后说:“解放战争好像爬这座山。”他边说边用右手食指沿着左手拳起的中食指之间由下向上慢慢移动。当右手食指越过突出的鞍部时,他说:‘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从*的手势与话语,我们很清楚地理解了“山坳子”的含义,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数学概念——拐点

尽管当时蒋军在数量上还占有优势,但东北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胜利可期;豫东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南线战场的僵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勾画出的北攻南守,已演进为两头开花。

这时的主席,仿佛站在高山之巅,已经早于他人看到了地平线绽放出胜利的曙光。

(未完待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