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之王》,值得长文说说,围绕电影里涉及到的战机和相关细节故事,展开一下。
俺不是什么军迷,一些专业知识我也不太懂,只是一个喜欢战斗机的电影迷。就俺这种“票友”水平的人来看的话,该片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硬伤。
简单来说,电影属于“虚实结合”——故事是虚构的,但研发过程是真实的。角色是原创的,事迹是真实的,空战是CG打造的,但实机拍摄也不少。
要说夸张的部分不是没有,比如让飞行员一起跟着飞机耐寒、耐热测试,其实没必要。但电影里是呼应了后半段座舱盖破裂之后,飞行员能够忍受极端环境操控飞机的伏笔,属于情节安排。
王一博饰演的雷宇,经历了两次跳伞和左肩贯穿伤之后,这种情况,是不能继续飞行了。
PS,《无名》里他好像也是这个肩膀受得伤……
但这些我不认为是槽点,而是属于艺术加工。电影的可看之处,在于挖掘了试飞员的故事,呈现了我国发动机研发过程的艰辛,是值得肯定的。
但对于电影里的一些设定,还是需要拓展了解一些。
因为电影全部隐去了飞机型号,包括发动机型号,也是虚构的。所以看完片子问了几个对这方面领域完全陌生的朋友,他们也是一头雾水,包括飞机型号也不了解,还问我为什么有的是双座有的是单座?
这种文章啊,军迷不屑于写,但你要不说,观众很多也不知道的。所以啰嗦下面一堆,希望帮助非领域内的观众们,了解一些战斗机方面的故事吧,简单聊聊国防科工。
我尽量写得有趣,也难免有不专业的地方和主观判断,希望指出。
电影的招牌战机——-歼-20重型双发隐形战斗机。结尾处雷宇驾驶该战机,干掉了捣乱的外国无人机、驱逐F-35C。这是电影史上首次正面展示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空战的场面(那些科幻片不算啊)。
等会儿,电影里明明表示是隐身战机是“第四代”啊,到你这为什么是“第五代”了?这里面的门道还挺有意思,咱们先讲好玩的故事。
战斗机代系划分是有一套标准的,但各国标准都不一样,比较常见的就是“老美标”、“苏/俄标”、“新美标”。
老航空迷都了解,“老美标”曾经比较流行,比如把高机动性为主要特点的战斗机列为第三代(《壮志凌云》里的F-14、俄罗斯的苏-27、我国的歼-10)。把超机动、超音速巡航、拥有隐身能力的战斗机为四代机(美国F-22,我国的歼-20)。
“苏/俄标”的分类法大致类似,但老毛子把第二代的变后掠翼飞机(米格-23、F-111)单列为一代,称为第三代,以此类推,导致他们的标准虽然一样,但叫法上比美国“多了一代”——他们把隐形战机算作了第五代。
这“多了一代”,乐子就大了。
大众可不了解二者的叫法不同,再加上F-22服役早(2005年),导致后来俄罗斯开始宣布研发“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时候,西方老百姓一看:哇,他们比我们的飞机先进一代哎!
所以那几年老美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但丢面子是小事,丢订单可就大事了。因为很多国家当官的也不懂。
比如美国的F-15E和俄罗斯的苏-30MK2,都是对标的同级别多用途重型战斗机,美国的叫法F-15E是“三代半”,俄罗斯的叫法苏-30MK2是“第四代”。买家一看,肯定要买更先进的喽,所以就买了苏-30……
最终美国忍无可忍,在2009年宣布“新美标”,战斗机代际重新划分,但最终必须要跟毛子一样——我们隐形战斗机也是第五代!
重新划分,就乱套了。
我国本来没有严格的“战斗机代际”,但由于军迷和军事媒介与外界不断交流的缘故,就出现了约定俗成的代际划分,大致类似于“老美标”的四代划分法。
但随着“新美标”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为了与国际接轨,也采用“五代”划分的概念,却导致一个问题。
电影中雷宇开场驾驶的战机是第三代战机歼-10,而最后他驾驶的隐形战机歼-20,是歼-10的迭代战机,电影也多次表达升级迭代的概念。但如果按照现有叫法的话,歼-10第三代,歼-20就成第五代,中间差了一代。(歼-10服役的时候“新美标”还没出来)
为了打消这种误差,所以电影干脆就用“老美标”来称呼吧。反正都隐去了飞机型号,方便理解即可。
由于电影采用“老美标”,如下我们对飞机的称谓,也跟电影看齐,与现实要区分开。
开场雷宇驾驶的是歼-10的最新改进型——歼-10C,单发中型,属于“三代半”战机,2018年才进入现役。
敌方来闹事儿的是第四代隐身战机F-35。注意看机翼,翼展很大且是折叠式机翼,说明这是F-35C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的。
雷宇和张队第一次飞行任务,驾驶的飞机是K-8教练机,比较老的教练机了,1994年就服役了,所以称之为“拖拉机”。
虽后两次测试发动机的飞机,是歼-16重型双发多用途战斗机,也是我最爱的国产战机。但电影在设定上进行了些许虚构,这个随后我们再展开。
此外,主角一行人在飞机场上,一旁停着大量待命的重型战斗机——单座的歼-11B战斗机(下图上部分)、双座型的歼-11BS战斗/教练机(下图下部分)。
前往坠毁地点救援的是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直-20。
雷宇刚来试飞院的时候,机场上运-20大型运输机尽收眼底,是真的帅啊。当然,歼-20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作为电影的明星,也是不遑多让。
以上战机和直升机,除了老外的F-35C外,都是我国自主研发战斗机。
不过该片好像出现了一种虚构的飞机。就是结尾飞机“阅兵”的场面,基本上是中国空军的全家福了。而居中领跑的预警机,由于是远景,我看不太清楚,但从黑色的涂装外表,好像是运-20顶了一个雷达“盘子”?
现实中,这个位置是留给“空警-2000”预警机的,而该预警机的平台,是俄罗斯的伊尔-76。以运-20为平台的预警机暂时还没有,但未来肯定会出现,就是传说中的“空警-3000”。
是不是这一幕为了强调全国产飞机,从而把还没服役的、世界首款反隐身战略预警机“空警-3000”给提前放了出来,反正都是CG制作的远景,也看不太清。
PS,但另一处CG镜头,就是雷宇望向窗外的场景,外面在歼-10、歼-11、翼龙无人机的飞机群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驰骋半个多世纪的老牌轰炸机——轰六。
六爷,哪儿都少不了您啊。
看完电影之后,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是不是做测试的飞机都是双座的,定型的飞机是单座?
当然不是,就跟发动机一样,有的战斗机是一个发动机(单发),有的是俩发动机(双发),型号各异。同理战斗机单/双座也是分工不同。其实电影涉及到的两款“双座”战机,也是性质不同。
首先是教练机,都是双座,这个很好理解,就跟驾校一样。
教练机前舱是学员,后舱是教练,两个座位各有一套操作飞机的系统,就像《长空之王》里,雷宇和张队第一次任务的K-8教练机,雷宇提前“跑了”之后,后舱的张队接手操控飞机,很合理。
PS,除了专门的教练机,传统战机也有“教练机”平台,比如歼-10S、苏-27UB、歼-11BS这些双座型,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充当该型战斗机教练机,负责带新飞行员熟悉该飞机。
但从战斗机分工角度来说,双座型就不同了。
现代战斗机为了适应不同任务要求而设计成单座或双座机型。比如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单一的空战任务,一个人就够了,单座。比如片中歼-10C。
而重型战斗机,任务也要相对繁重一些,也是分阶段。
早期一些重型战斗机是因为工序复杂才分工双座的,比如二代机F-4鬼怪、三代机F-14就只有双座型,其中前驾驶舱那位是飞行员负责操控飞机 对空作战,后驾驶舱是雷达/领航员,负责导航和开雷达 。
《壮志凌云》里汤姆·克鲁斯驾驶的F-14战斗机,很明显呈现了两位飞行员的分工。而且F-14的后舱无法操控飞机,连操纵杆都没有,所以片中后舱的呆头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前座的独行侠驾驶飞机各种炫,最后俩人一块受处分。
PS,美国不仅早期重型战斗机是这样,连比较先进的F/A-18F,后排座舱也无法操控飞机。这样一来,对后座“乘客”的飞行要求就不是很高了。F-14上就曾经发生过后舱那位不懂飞行,按错按钮把自己弹射出去的案例。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往的操作步骤进一步简化,诸如歼-11、歼-20、苏-35、F-22这些重型战斗机,一个人就够了,所以也是单座型。
而如今双座型的分工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前舱是操控飞机,后舱操控武器,是武器官/火控员。
当代重型战斗机载油量提高,航程也大了,同时要肩负对空、对地、巡逻等多个任务,那就让前舱飞行员专门负责飞行,后舱武器官完成火控雷达锁定和武器发射,必要的时候(战斗轰炸机、电子干扰机),还兼任譬如空中指挥、电磁压制、制导投射等。
但这种双座型多用途战斗机,后舱通常是给配备一个操纵杆的,可以操作飞机。
因为飞行任务的多元化,也意味着飞行时间的延长,飞机受得了飞行员受不了。所以在长时间的飞行任务中,两位飞行员可以交替操作飞机,缓解战友压力。
PS,双座型战斗机的后排通常视野有限(都被前座挡住了,只能看座舱平显),操作飞机能力有限。但苏-30和歼-16例外。
以下图我国引进的苏-30MKK为例,作为“苏27家族”的一员,双座型苏-30后座比前座高出不少,拥有非常好的视野,操作飞机无压力。这是俄罗斯当年专门为在自己国土面积里动辄7-8个小时飞行时间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两个飞行员轮流驾驶飞机。
《长空之王》里,雷宇和邓放各坐了一次后舱,这两次他们驾驶的飞机是歼-16。
雷宇第一次测试发动机,在后排有拉升飞机的操作举动,现实里,歼-16后舱是否能够驾驶飞机,这个是俺的知识盲区,暂时未知。
不过第二次测试“吞烟实验”,后座邓放发射导弹,前座雷宇操控飞机故意让发动机吸入导弹尾焰,随后邓放检查发动机情况,这一套操作,把双座型多用途重型战斗机的前后舱分工,表达清晰。
而且第一次测试,为什么第三颗导弹没有发射?因为操控导弹发射的在后舱,当时雷宇已经弹射出去了啊(原本他们是约定一起弹射的),只能由张队独自驾驶飞机。
这也是艺术加工,因为这种测试发动机性能的试飞任务,导弹应该是训练弹,不用担心坠毁后弹药问题。
我国训练弹都是蓝色的,比如下面这张图,飞机是双座型的歼-11BS战斗/教练机,机翼下挂载的蓝色弹药就是训练弹。而电影里歼-16“试车”时挂载的是白色的实弹。
所以电影的情节设定,只是为了突出险情的虚构而已。毕竟现实中,曾经在试飞院担任“试车”任务的是两架歼-11,单座型,试飞员只有一个人。电影里“试车”用双座的歼-16,安排两个角色,也是剧情需要。
发动机,是电影的核心故事主线,也是对应现实——我国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发过程。
故事是虚构的,包括电影里发动机的型号——“泰山”发动机(好像叫“涡扇-21”?型号忘了),推重比10、具备二维矢量技术,这样技术的发动机还没有公开装备(已经研发出来了,涡扇-15,貌似实现量产化)。
从故事构架来看,电影反映的应该是2000初期,我国涡扇-10“太行”发动机(WS-10)的研发过程,因为WS-10是中国第一台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结束了国产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空白。
由于剧情的需要,电影开场设定了歼-10C在与F-35C空中格斗(术语叫“狗斗”)过程中,关键时刻发动机停车的情节,并不是在说歼-10C不行,而是以此为跳板进入到发动机环节。
早期,歼-10刚服役的时候,装备的发动机主要是进口俄罗斯的AL-31F系列发动机,电影中应该也是如此表达。而如今歼-10C已经换装了国产“太行”发动机WS-10B,所以剧情和现实还是要区分。
俄罗斯的AL-31F系列发动机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发动机(军迷称之为“三姨夫”)。
不夸张的说,AL-31F托起了中国两代战斗机,从引进的第三代苏-27SK到第四代歼-20,都有用过“三姨夫”。也正是因为三姨夫的引进,给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突破的技术瓶颈的时间。
当我们研制出综合性能优于俄制AL-31F发动机的国产WS-10太行发动机、乃至更先进的WS-15峨眉发动机之后,三姨夫就要逐步被替换了。
电影中出现的所有型号战斗机,现实中都已经 正在装备了国产发动机。
包括采用WS-10B发动机的歼-16和歼-10,装备WS-10C发动机的歼-20。但替换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毕竟产能摆在那里,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替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像是当下很多歼-10战斗机,依然装备了三姨夫,大概是电影开场那一幕的灵感吧。
不过,像是电影里,在一架飞机上装两个不同的发动机,这种情况只是在地面测试的时候才会出现,是为了对比发动机功率——电影里那一幕应该是一台三姨夫,一台“泰山”发动机。
等到了雷宇他们飞行“吞烟实验”的时候,歼-16的两台发动机都是一样的——“泰山”的测试版本,这个不要搞混。
终究而言,我国战机发动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有着一些难关等着我们要克服。
电影里没有出现的两款战斗机——舰载机歼-15和最先进的教-10教练机,发动机或多或少都有难关等着攻克。
★歼-15舰载机,目的大面积还是采用俄制发动机。因为舰载和陆基降落不同,海上情况变幻莫测。
比如“触舰复飞”——在预判着舰失败后,飞行员就必须快速加大油门,以最大推力快速爬升起飞(否则就撞舰了),这在舰载机着落方面相对常见。这就需要飞机发动机极短时间内从慢车进入到最大加力状态。
这方面AL-31F“三姨夫”发动机特别出色,我们还在努力学习中。
但如今已经有新闻画面曝光,歼-15已经装备了太行某个型号的发动机,看来“触舰复飞”的技术难关逐步被攻克,新发动机至少是在测试阶段。
★教-10猎鹰教练机的发动机,目前还是采用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研发的AI-222-25航空发动机。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断供了。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适用于教-10的发动机,涡扇-17“岷山”发动机(WS-17),已经初见眉目。
电影中发动机型号是虚构的,但“泰山”这个名字,现实里是有的。
我国发动机的代号是以中国山川命名,比如WS-10太行发动机、WS-15峨眉发动机,还有上面提到的WS-17岷山,而“泰山”这个名字,是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研制WS-13E的代号。
我国发动机研发是“两手抓”,既包括了上述WS-10、WS-15这些适用于大型战斗机的大推力发动机,也包括了适用于无人机、教练机、外贸战机的中等推力发动机,代表发动机就是WS-13、WS-17这些。
WS-13发动机,是俄制RD93发动机的仿制型,装备于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
起初枭龙战机一直装备的是RD93发动机,但由于要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方面出面给俄罗斯施压,阻止该发动机的供应,所以我们就自己研制了WS-13,给枭龙换上了。
WS-13E是该款发动机最新改进型,代号是“泰山”,装机对象则是FC-31隐身战机,但只是一个技术验证的过渡,后期在泰山的基础上,又研发了先进中等推力发动机WS-19,未来可能会应用于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
值得一提,“枭龙”战机仅用于外贸,并没有装备我国空军。
电影里张队回忆往事的时候,说自己飞过“枭龙”,大概也是个彩蛋。而“枭龙”也成为电影里唯一出现的飞机代号,毕竟没有装备嘛。片中凡是中国空军现役的战斗机,全部隐去了具体型号,仅有“三/四代机”称谓。
雷宇刚来试飞院的时候,赶上沙尘暴,并目睹了张队驾驶着歼-10C战斗机在沙尘暴中降落,并炫了一招侧风降落的绝技。
顾名思义,飞机着陆时如遇到侧风剧变或强烈侧风,有可能会使飞机偏离跑道中线。这时候就需要飞机在降落时,将机首稍为转往向风的方向。飞机在侧风之下与地面相对的飞行方向,与跑度保持平衡,叫做“蟹形进场”。
这种降落的难题是飞行员要根据风力,随时调整飞机角度,直至完成着陆。
不过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型的民航客机领域,毕竟客机太大,受风强,经常坐飞机的小伙伴,或许会遇到大风天降落的情形,可以感受一下飞机“歪着降落”。
雷宇与张队在K-8教练机上的飞行,遭遇到了失速尾旋。
这是一种非正常的飞行现象,当机翼爬迎角增大到临界点之后,获得的升力不足,最明显的表征就是飞机如“拧麻花”一般的极速旋转下坠,飞行员承担着极大的正负过载,若操作不及时将发生机毁人亡的结果,所以有着“飞行员*手”的称号。
大致可以理解为开车时候,突然刹车猛打方向盘导致汽车失去控制。原理不同,但结果类似。
电影中,张队那一套极限操作就是正确解决办法。
在高过载情况下,发动机恢复动力之后,迅速推杆到底采用加力俯冲,当飞机速度大于等于1.3倍的失速速度时,向螺旋相反方向蹬满舵,向后拉杆改至平飞。
电影后半段,雷宇他们遭遇撞鸟那次,飞机同样进入了失速尾旋,这时雷宇采用了张队之前的操作。电影中有明显镜头显示,飞机加力俯冲,飞行员承受巨大过载(眼睛充血)。当飞机从尾旋中脱离之后马上向后拉杆改至平飞。
所以这两处情节是呼应的。
如今,失速尾旋早已纳入我军飞行学员训练内容,学员训练的飞机就是电影中的老式K-8教练机。
电影中歼-20座舱和部分实机镜头,都采用了等比例道具模型,毕竟作为第四代隐身战斗机,很多地方都是涉密。这个没有问题。就连《壮志凌云2》,主力战机都还是F/A-18E/F“超级大黄蜂”,连隐身舰载机F-35都不给拍。
而《长空之王》不但有大量歼-20的镜头,连你们F-35都有(虽然是CG做的)。
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歼-20座舱盖上的“花纹”,这是现实机型就有的。可不是为了装饰,这些“花纹”是爆破索,是为了紧要关头,飞行员弹射时,炸掉舱盖用的。
很多现役飞机,都采用了抛盖弹射——把整个座舱盖在天上扔出去,再启动弹射座椅。比如电影中雷宇两次弹射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歼-20采用了“一体化”座舱,这种舱盖设计视野更好、更利于隐身。但如此舱盖的厚度和硬度都大大增加,这就对抛盖弹射要求极高——舱盖太重了。
战机遭遇紧急险情时,形式瞬息万变,这种爆破式弹射的好处在于,爆破舱盖与弹射座椅同时进行,比传统抛盖弹射可能要迅速那么几微秒,但就这么即微秒的时间,可能会拯救一个飞行员的生命。
目前,我国的歼-20,美国的F-35这样的四代机,都采用了爆破式弹射。
而美国F-22的一体化座舱盖上没有爆破索,该飞机是采用了传统的抛盖弹射。下图能看到舱盖前缘的白色管道,就是抛盖火箭——把这种厚重舱盖加力推出去。
无独有偶,在我国歼-20舱盖上,也有类似的白色管道。基本坐实了我们歼-20弹射方式的“双保险”——抛盖和爆破两种方式。
电影中为了测试发动机功率,主角让导弹尾烟进入发动机进气道,这就是“吞烟实验”,这是为了试车刻意为之。
导弹发动机尾烟确实是问题——尾烟不但对于飞行员的视野影响很大,同时大量尾烟会被吸进发动机进气道中,使其功率下降,严重的会造成空中停车,与电影完全一致,并且第二次成功。
现实中,这种情况大多数可以避免,因为很多战斗机机腹下挂载的导弹,都采用了“冷发射”的方式——将导弹从挂架上扔下去,待到下落一段时间后,导弹发动机自动点火,向前飞行。
比如下图,F-14战斗机发射“不死鸟”远程导弹就采用冷发射。
电影随后展示,歼-20战斗机打掉了对方的无人机,导弹发射方式采用“热发射”——侧面弹仓是发射架弹出,导弹直接从发射导轨上发射出去。
这个没有问题。片中打掉无人机的导弹有展示,是PL-10短程空空导弹,又叫近距格斗弹。
这种导弹体积较小,加上空中格斗时战机飞行状态迅猛,如果将空空导弹弹射出去再发射,可能会导致导引头瞬间失去目标,所以格斗导弹一般直接从导弹挂架上发射。
相对而言,远程或者中距导弹弹体较大,产生烟量也比较严重,再加上远程导弹发射时飞机姿态稳定,能够有时间进行冷发射。而电影里只是为了测试“吞烟实验”,采用了热发射。
但具体情况也是根据飞机型号不同而各异。
开场歼-10C在与F-35C空中格斗过程,在军迷圈子里产生了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装载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具备在170公里外跟踪锁定雷达反射面积为3平方米目标的能力(就是“开火控雷达照你”),电影里F-35C都贴脸了,我们锁定对方是毫无压力的,但电影里歼-10C有过几次无法锁定对方的情况。
另一种则是认为,F-35C是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我们歼-10C算是“三代半”,两种飞机存在代差,但电影里三代机把第四代追那么狼狈,也是不合理的(要不是发动机问题,估计F-35就回不去了)。
但无论哪种说法,电影里对歼-10C的呈现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毕竟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三代战机。而实际情况是,南海空域没有驻扎歼-10,这是电影原创。
这比《空天猎》强一些,后者电影里,歼-10C结尾跟敌方的幻影2000打得不亦乐乎。但现实里,歼-10C再不济,灭幻影2000还是毫无压力哦。我认为,歼-10C是有能力跟法国的“阵风”,美国的F-16V等轻型战斗机一较高下的。
所以《长空之王》里对歼-10C的表现,我认为还是相对合理一些。不能刻意的夸大,也不能涨敌人的锐气,灭自己的威风。
毕竟《壮志凌云2》里,三代机F-14,还打掉了苏-57。
该片结尾的空战场面,隐身战机歼-20的CG部分,是被吐槽最多的。比如歼-20掠海突然跃升掀起海浪引爆咬尾空空弹,这个是不合理的。这个俺非专业没有发言权,只是表达一下。
《长空之王》应该是全球第一部正面展示现役隐身战斗机的电影(科幻片可不算啊),空战场面方面是完全的首次 原创。而当代几乎所有空战电影,空战部分参照物都是《壮志凌云》,后者是标杆。
但不要忘了,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从机动性能和作战任务,都与其他战斗机完全不同,只能说本片在空战部分的镜头,幸亏没有参考《壮志凌云》,否则你让歼-20跟F-14、F-18这种第三代战机一样,在空中玩“狗斗”,这才是不对的。
开场歼-10C玩“狗斗”,这个没问题,毕竟三代机(全片最佳空战场面),但F-35C其实用不着跟你近距格斗,隐身战机都是玩超视距的。但没办法,《壮志凌云2》都能安排F-14跟苏-57狗斗,咱们也可以这样搞。
《长空之王》里明星战机,是四代隐身战机歼-20。但给镜头最多的战机,是雷宇他们试飞时的主力歼-16。也是我最爱的战机。
歼-16是基于歼-11BS研发而来,也是为了替换中国空军的苏-30mkk。这款多用途战斗机,不但拥有压制地面防空的针对性能力,还拥有远程截击能力,而且自身机动性也不错。
所以,歼-16是一款为其他战斗机、轰炸机打造空中走廊的多用途飞机,说白了人家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六边形战士”。
虽然属于“三代半”,但如今歼-16有无法替代性——可以与歼-20是一对典型的高低配搭档。
现代战争都是体系作战,战场上,拥有隐身能力的空优型歼20,可以在预警机的配合下,先行搞掉敌人预警和雷达,打开敌人的防御缺口,夺取制空权。
随后作战半径和载弹量(12吨)都占优的歼-16就负责重锤出击,为轰炸机清理防空、协助其他战机远程截击作战,彻底拿下制空权。
按照足球场上的理念,如果歼-20是那种强力前锋,那么歼-16就是其身后可进可退的“b2b中场”。
《长空之王》是在阎良试飞院取景,在飞行员上课、以及宣誓的机库场景,他们身后停着的三架战斗机,就是歼-16的三架原型机,编号1601、1602、1603。
那么,非军迷观众,如何区分歼-16、歼-11B、歼-11BS、苏-30MKK这几款中国空军样子差不多的同系列机型呢?
不考虑涂装,只是单看外表的话,歼-16就是以下5细节:
1、驾驶舱双座(歼-11B和苏-35都是单座)
2、机头没有空速管(歼-11系列、苏-30MKK都有空速管)
3、驾驶舱前光电探头偏右(歼-11系列的光电探头居中)
4、前起落架为双排轮(歼-11B系列前起落架为单轮)
5、尾翼顶端是倾斜切角(苏-30MKK尾翼为水平切角)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