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斗志昂扬,为了理想在个人成长的快车道飞奔时,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以创业者为例,本来竞争环境、生存环境就非常险恶,这时最需要的是成功体验,接二连三的失败很容易让人失去继续奋斗的希望。
塞利格曼效应是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egman 1942~)的名字命名的,指的是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遭受打击与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1967年,马丁·塞利格曼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
塞利格曼的实验对象是一条狗,将其关进一个带有电击装置的笼子里,通过电击引起狗的痛苦,但又不会使其丧命或受伤。最初遭受电击时,狗会拼命想要逃出笼子,但多次努力无果之后,当它再次受到电击时,挣扎的强度就会逐渐降低。
实验二:
塞利格曼换了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不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装有电击装置,另一边则没有。测试结果显示,刚才受过电击的狗,除在前30秒出现惊恐状况外,此后一直绝望地趴在那里,再也不去尝试逃跑。
实验三:
塞利格曼这次找来几条没有被电击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这些狗遭到电击之后都轻松地跳到了安全的一边。
实验四:
塞利格曼先对狗进行“培训”,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之苦。等狗学会之后,再让其参与第一个实验。结果证明,这些经过培训的狗一般不容易出现“塞利格曼效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大部分人在遭受接二连三的失败之后,会一蹶不振。
以创业为例,对于连续创业者来说,由于前期经历过多次失败,再次经受挫折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大,然而对于初创者来说,一旦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很可能就会放弃。
这就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极力避免陷入塞利格曼效应的原因。
放眼世界历史,每当出现大环境的改变时,如战争、饥荒、灾难,都会有很多人出现塞利格曼效应。例如,心理学家曾对二战时集中营的幸存者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拒绝关心和鼓励,这些都是明显的塞利格曼效应。
在成长过程中,塞利格曼效应对人的打击是十分严重的,很容易导致自我否定,而且短时间内很难缓过来。塞利格曼效应的核心危害并不是它的无法克服性,而是循环性。
在著名小说《歌门鬼城》( Gormenghast)中,主角泰忒斯·格兰(Titus Groan)原先是一位消极处世的贵族,但当家园面临劫难之时,他能够从消极境况中走出来,态度积极地应对困难。然而,当危机解除之后,他又回到之前消极沮丧的状况。
人类的潜能是巨大的,在重大危机面前,能够重新燃起斗志,然而一旦危机解除,很多人依然无法摆脱失败的心理阴影,再次陷入恶性循环。
有些创业失败者重新找工作之后很快进入状态,做得很好,毕竟他们具备很强的能力,然而当他们再次面临创业机会时,多数人选择了拒绝。
心理学家在长期的观察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如果你曾经在工作之初遭遇接二连三的挫折,很可能产生过自暴自弃的想法,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非“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塞利格曼效应”的心理状态中,我们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自设藩篱,逃无可逃。
想要避免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就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分享一些实用经验:
★避免以点概面,及时发现闪光点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即便你在某个领域不断失败,甚至从来没赢过,也不要失去信心。很多人习惯以点概面,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这时你需要自我反思,也许你在这个领域没有天赋,但不代表你什么都不行。你需要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强化自己的闪光点,尽快忘掉失败的影响。
★向下比较,学会自我安慰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会感到更加快乐、自信。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能够帮你从失败中走出来。
有一句励志鸡汤,曾经打动了很多人:当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想想那些没有脚的人吧。
★认清现状,降低目标难度
你要很清楚,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者总是少数,并不是谁都能成为马云、马化腾……所以你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认清现状,也许你的目标超出了你的能力。适当降低目标,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