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独立电影的崛起彻底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大一统的格局,自此愈发呈现出与好莱坞分庭抗礼之势,而美国独立电影也从边缘地带步入视野中心。
这就崛起了一批美国独立电影人,最大的共性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作者性。他们往往擅长自编自导,又大多未经历科班学习,对电影的理解更多凭靠个人的艺术直觉。
理查德林克莱特,就是这样一名典型的、个人风格独树一帜的独立电影人。
她与城堡石电影公司签约。1995年诞生的作品《爱在黎明破晓前》为他的导演生涯带来了新突破口,凭借影片一举夺得第45届柏林电影节最 佳导演银熊奖,也为自己开辟了爱情题材创作这条新路子。
《爱在黎明破晓前》作为“爱情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完美的故事设计,为林克莱特的爱情与时间的探讨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影片描述了两个异国旅行的年轻人,从一辆驶向维也纳的火车上相遇,到第二天黎明破晓前分开,这短短一天时间的爱情故事。
虽然故事简单至可以用这一句话概括,人物关系也仅围绕男女主角之间展开,但杰西与塞林的爱情,却直抵人心。原因在于林克莱特对这两个人物的成功塑造。
杰西是个标准美国大男孩,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美国人的自信、风趣、务实与激情。在影片的一开始,与塞林相遇的短短几分钟内,他就借故主动搭讪塞林,在他巧舌如簧地轮番发问下,两人方才打开了话匣子。
塞林又是一个标准的法国文艺女青年,周身散发出法国人的浪漫、天真、优雅与动人。
相遇之初,面对杰西的逐步发问,正是因为塞林话语中透露的聪慧与矜持,提起了杰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两个人物精彩的对话,也立刻勾起了观众持续观看的期待感,在延绵不绝的言语中,一步步进入剧情。
“传统的文艺理论衡量叙事性作品的成功,就看其有没有提供崭新的人物形象。”
正是因为杰西与塞林的真实形象塑造,爱情在最初遇见时每一刻的悸动感觉,方才得以传达至观众的内心。
《爱在黎明破晓前》里,林克莱特着重讨论的主题是,在黎明破晓前这有限的时间中,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陌生男女间,为什么能在短暂的一天邂逅里相爱?而这短促的一天时间,对爱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影片中,杰西因为旅行的航班己定,只能在维也纳暂留一日,而塞林也是被杰西邀请作短暂陪游,所以故事的设定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展开。
男女主人公因为紧迫的时间,更加珍惜相处的每一刻,使得他们的沟通里充斥着无限。
林克莱特诉说了男女之间的真实状态谈恋爱话题从火车上一对争吵的德国夫妇引起,塞林认为:“夫妻在一起很久以后,就会失去倾听彼此的能力。男人会失去听高音的能力,而女人不能听见低音。”
—个话题升起,下一个话题又不自觉地冒出。在这你来我往的过程中,杰西与塞林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彼此在灵魂深处的联结。
在周游维也纳的一天里,他们从火车下来,走上维也纳的街道,坐上了露天电车,逛了黑胶唱片店,路遇街头艺人,坐了摩天轮,还去了教堂……就在这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环境与氛围里,杰西与塞林谈遍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从婚姻到理想,从死亡到性,从爱情到亲情,从过去到未来,从哲学到宗教……而在妙语如珠的对话里,观众似乎难以记住他们所讨论的每一个颇具趣味又发人深思的观点。
但就是伴随着这一个又一个的观点,在他们之间不断地碰撞与融合,杰西与塞林的爱情火花,潜移默化地迸发出来。
这些人生哲学、灵魂状态与真实情感的水乳交融,促成了杰西与塞林这对萍水相逢的男女间的爱情。
影片末端,杰西与塞林在公园的草地中,以身体结合的方式,宣告了爱情的成功。一天的相逢固然短暂,但他们畅快淋漓的沟通,足以感受到彼此间的志同道合与心灵相通。
因此,对于有共鸣的男女间,爱情在初遇时的美好,只要一天时间,就足以显露出来。初遇即便美好,亦抵不过时光的流逝。
林克莱特的时间探讨,在影片尾声时悄然浮出水面。这短促的一天时间,对爱情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在时间流逝面前,爱情又该如何检验与保存?影片末端,杰西与塞林在恋恋不舍的情绪下交换了彼此的意见。
他们一致认为,既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继续保持联系只会让感情遂渐淡漠,不如互不联系,然后约定在半年以后故地重游。
由此,他们抛弃了一切心理负担,竭尽所能,把想说的话说通透,把想做的事情做痛不做任苟延残喘。
到了影片的尾声处,在离别的火车前,他们如原计划那样,在不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分别了,在黎明破晓前相爱,又于黎明破晓前点到为止。
林克莱特作出他的解答:在短暂的爱情中,相信时间的力量。杰西与塞林既然能在一天内相爱,就不会惧怕半年的分别。
他们并不按照普通的爱情模式去发展彼此的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半年时间的分别,来考验这份感情的坚固性,把问题的解答交给时间本身。
因此,一天的时间,足以催化爱情的化学反应,而半年的时间,更能检验爱情的真实性。林克莱特表达了他对时间强大作用力的肯定,它成为爱情的催化剂,也能作为爱情的试金石。
最终,《爱在黎明破晓前》在为观众呈现美好邂逅的同时,也从他们对待短暂爱情的态度中,传递出更深一层的关于时间力量的肯定。
《爱在黎明破晓前》则描述了主人公杰西与塞林从邂逅至次日黎明破晓前,短短几个小时内,两人的关系发展流程。放映时间、故事时间、心理时间亦在追求一种同步。
那么,这种时间建构方式,能起到什么目的或效果呢?如学者颜纯钧教授解释的那样:“对于电影叙事时空的建构来说,观众的主体经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经验既包括观众在现实中的时空经验,也包括他们涉身参与电影的叙事时空,与人物、情节、环境等叙事要素的结合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是连续不绝的。林克莱特的目的,在于诱发观众的现实时间经验,邀请观众在故事的时间段里始终“在场”,
从而遁入影片的剧情、氛围与人物的状态。最直接的效果是引起观影的真实代入感,观众褪去现实身份,化身为故事的旁观者。
在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中,杰西与塞林初次相遇。观众与人物一样,都不了解人物的性格。林克莱特采用了顺序叙事,正好将时间有条不紊地铺展开来,让人物在时间的线性移动中,循序渐进地塑造起性格魅力,树立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故事在一开始便己交代了,杰西要在第二天黎明破晓前赶飞机离开。从相遇,到分开,这有限的时间内。随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间情愫的萌生,关于杰西与塞林是否会产生爱情?短暂的关系在离别以前,又将何去何从?
这些疑问,在时间的线性流逝中逐渐逼近谜底,造就了影片最主要的悬念。
让观众在杰西与塞林如生活流般平稳的邂逅过程里,时时刻刻保有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好莱坞式的结局向来是封闭的,大团圆收场或悲剧收场,故事的结局永远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定局。
“在经典好莱坞的事理结构中,大团圆结局完全是一个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好莱坞式的结局离不开圆满、封闭、确定和唯一的特性。”
这种单一的、绝对的意义诠释,并不是林克莱特导演愿意屈从的方式。他所追求的,是更多义的、如生活般多元的、复杂的意义升华方式。将结局交给时间,是他的办法。
《爱在黎明破晓前》里,杰西与塞林的曼妙邂逅,在黎明破晓时被迫终止。在离别的火车站台前,俩人只约定了半年后重聚于此地,却并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影片尾声,林克莱特只是分别给了分开后的他们各一个镜头,再呈现几个他们走过的场景的空镜头,然后戛然而止。
关于他们爱情发展的去向,留给了未知的未来。而不是用好莱坞的封闭式收尾,让观众在回顾稍纵即逝的邂逅中,自发想象故事的后续。
其实在影片的结尾,林克莱特完全可以继续讲述他们半年后,是否再次相聚,给他们的一日爱情留下一个圆满或悲剧的定论。
林克莱特偏偏不甘于平常的收尾方式,他用几个场景的空镜头和人物分别后的表情特写,轻描淡写地引导了观众的思绪。
唯美的街道己经空无一人,主角又回归形单影只,发生过的一切全都沦为记忆。
观众在结局的回味中,回顾这邂逅所发生的一切,并思考这一天时间的意义,幻想半年后的故事。开放式结局的叙事目的,就在这调动中达成,杰西与塞林的故事在观众的时间想象中延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