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产几千万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读书吗?

家庭资产几千万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读书吗?

首页游戏大全波比玩具工厂2更新时间:2024-06-10


我的答案是,即使他拼了命去读书,也还是难免要阶级跌落。

开始讨论前——读书这个说法有些狭隘了,后文中我们姑且换成学习。不管是高考路线,还是学艺术、当艺人,甚至家族式培养走企业家路线,都算学习吧。我们讨论家产几千万的孩子可不可以不学习,或者不用功学习。

首先,家产几千万,说这个家庭是中产阶级我想大多数朋友应该没有太大的意见。几千万是够不到上层家庭的门槛的,只能说是中产阶级里较为上层的,三线城市五百万就是中产,一线城市的几千万也是中产,我们姑且当作一线的几千万来讨论。

中产阶级资产分布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总资产200万也可以算,2个亿也可以算。但是主要定义中产阶级定义的却不是钱,而是有没有privilege。

中产阶级的本质是只能也必须用钱,去获取和维持那些和顶层阶级一样的服务(私家医院、顶级教育资源等),但是顶层阶级是不需要用钱来实现这件事的,或者说他们多一些其他选择。这个是中产和顶层根本的区别。

对于一个资产总量几千万的家庭,考虑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房产类资产占比大概率在50%以上,见过挺多自己经营厂子一直亏钱,后来索性关了厂子把地租出去一年收租百来万的。

通常来说这种家庭的现金流在百万级别,换成月收入在20-50个之间,说实话在今天的讨论里区别不太大。

那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就是对于这样家庭的孩子,他以后想要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他应该怎么做?依靠自身努力学习行不行,如果不行的话,那什么可以?至于幻想上升的我们就不讨论了。




01.

第一个观点,我们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不是主要由个人奋斗产生的,也很难复刻。

我们得明白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从哪里产生的。middle class原本指的是收入水平在居民收入中位数的那一批人。

传统的中产阶级往往是以职业来定义的,以专业人士为主,律师、医生、教授等等。在多数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包括香港,这些职业的人数和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满足。

香港正教授的月薪可以高达20w,一个40岁牙医的月收入也可以过六位数,律师就差些也有大几万块。

但是在国内,我们不会觉得一个月薪一万多的三甲医院医生会是吃喝不愁的“中产”,一个公立大学的普通教授能有上千万的家产,至于律所里的苦逼年轻律师,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我们的中产,不主要是以这种精英职业的方式来产生的。或者说,我们教育出了合格的医生、律师、教授,但是却没有匹配他们薪金的合理就业环境。我国的中产和国外的中产不完全算是同一批人。

因为我们目前一批的中产主要来自于改革开放 房地产改革 互联网(淘宝微商等,自媒体都算很好)。实际上大部分是做生意(倒爷)的 风口上炒房的。

真正以技术和专业技能(替代性较低的资源)成为中产的,占比很少很少。对比近两年的风口,大约是2016/2017的区块链,以及2018开始的抖音。

两个事情。一,这样的机会很难复刻;二,因为没有办法预测,所以没有办法提前做准备。

很多家庭和个人,还没有意识到中产(收入)产生的原因,其实小部分在于个人的奋斗,大部分来自——历史的进程。通过个人的奋斗能够掌握的部分,其实很小。而这样传递的不确定性,筛选掉了一大批后代。

而大多数家庭目前能做的,就是按照按部就班,或者说以往的经验,去倾斜教育资源。


02.

第二个观点,现阶段中产阶级根本无法维持再生产,中产阶级的薪酬实际是折旧费。

换言之,目前大多数的一线城市家庭,其实只能在两个选择里选择一个:积累原始资本 or 培养同阶层后代。二者都能满足的,实则百中无一。我们先抛开资产累计千万这个目标不谈,先考虑让一个后代达到收入百万的水平,有多困难。

律师、医生、教授、程序员,那些我们能够通过培养,培养出来的精英人群,人造中产,其中有多少人收入能够达到100w/年?大约是千分之一的水平,而本就在属于精英的人群中,成为精英中的千分之一,想必不是多容易的事情。不仅要给到教育资源,更要小孩有自己的天赋

天赋我们默认有,中产阶级为了让这种天赋开花结果所需要付出的高昂成本往往是很困难的。具体请移步教育内卷的文章和回答:

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北大清华这些年来的毕业生,他们去哪里了?

我想其中会有不少人,留在北京,再怎么少,20%总有。那这20%的清北毕业生,他们的子女有多少能再考上清北?

大家可以自己猜一个数字。然后看看2019年北京清北的录取名额,加起来也只有400人。但是,在北京参加高考的年轻学子里,有多少人是清北后代(指父母至少有一方毕业于这二所之一)呢?

具体数字我不能说,但是每年,北京,清北校友的后代考回清北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几,几是个位数。

这还仅仅是大学教育层面维持再生产,当然这个论证比较极端。我们还要考虑出国美本的小孩等等,但总之——能保证相同的大学教育质量,即使是对于毕业于清北的父母来说,这个比例也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

这还仅仅是考大学这一项数据。我们还没看到有更多人,在还没有走到考大学这一步,就已经被刷下去了。

那能怎么办,能不考吗?可以,比如去国外读藤校,从学前教育到k12的全套规划下来,一线城市没有500-800万的持续投入是下不来的,学区房咱们就默认都有

平均下来从出生开始,一年投入才50多万,一个月还不到五万的投入,现在深圳双语幼儿园一个月15000算非常便宜的了,珠海市金湾区一个偏僻的不能再偏僻的双语幼儿园,8000一个月。

小朋友去学个滑冰(兴趣爱好),300/小时。小提琴?600。大提琴?2000。学一门乐器就够了吗?别人的小朋友还在学演讲,还在做慈善呢。

我一个客户的小孩,在北京读六年级。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家长的协助下注册了一个NGO组织,几个小朋友搞了活动,发了推文,募捐呼吁去大西北种树防沙,还真做成了这件事情。不能说他不优秀,但是他不是还有几个同学一起呢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扯的有点远了,有多少家庭,能够为一个孩子在这些年时间里拿出大几百万来仅仅是做教育相关付费。而且在我们目前的付费标准下,这个钱也并不是最顶级的设计。

并且更关键的是,即使有钱做好这些前期铺垫,家长尽了力,小孩也很难脱颖而出,即使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百军千马,依然残酷。

家长做了该做的事情,小孩就算努力读书了,考上清北毕业了也很难获取父母的收入,同时搞艺术就更难了,在国内顶级的艺术家一年可能才挣几百万,当然这个是环境的问题。但问题是,想要成为顶尖的艺术家,需要多少天赋和努力呢?

这是一个小孩的情况,如题中的两个小孩呢,三个呢,要多少钱,能不能保证三个后代都达到较好的收入水平?

并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是一个没有上限的投入,你吃饭再怎么吃一个月吃几万块钱了不得了,但是同样的几万块钱花在教育上看不到任何的水花。

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也很难建立起正向的反馈,这是现阶段教育的最大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上升通道太窄了


03.

第三个观点,或者说问题吧,如何做选择才能有更大的概率保证后代的阶级不跌落?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回答,尽量进入准入门槛高的赛道。因为实际上和中产子女竞争的,是与自己天资相近或者超过自己的普通家庭的孩子。

中国实在是太多人了,基数大自然就会有各种精英和天才涌现。正确的做法不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和这些天才硬刚,比如销售、教师等等,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早进入到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涉足的领域去。

这些年来,我们可以陆陆续续的看到身边子女混的不如父母的事情出现,而且大多是原本的中产阶级。父辈的资源、地位很难有效的传递到子代,而培养新的“天才”子代,我们前面论证过,又不是一个中上聪明程度 中产家庭资源 努力就足够的。

所以只要在青少年时期,就砸大钱进入一个门槛很高的领域,比如艺术下面的某个分支,只要这个孩子天分不是太差,就可以通过5-10年的时间建立一个非常难以打破的壁垒。

这个可以说是目前中产阶级保持再生产唯一理论可行的路子,不是高考,更不是传统的按部就班路线了。

即使是这样,我们认为成功率也不超过3成。这个涉及到目前的社会现实,在国内生活的信任成本很高,把事情做成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把事情做砸那就只要一两次大坑就行了。

所以即使选对了路子,别说你不用功读书了,就算你认真读书又怎样呢?

现阶段上升通道的封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能破除的养蛊大赛和囚徒困境,不管在哪条赛道上,都是人满为患。钱的作用可以把后代带到这条赛道上,但是不能决定他们能走多远。

所以对于家庭资产几千万的孩子来说,可能最稳妥的出路就是:别上学了,拿这些钱去存定期收利息,过这一辈子应该也不差了。至于想要通过投入教育资源——培养优质后代——获取更多资源这种模式来设计后代和家族的话,我认为中产阶级没有这种能力。

不说资产千万在一线城市算什么了,资产十亿的家庭我也见过不少,做不成的,太难了。

钱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父母的决策能力、家庭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中导师的水平和态度,都远远比一个小孩努不努力要重要很多,而现在的中产阶级,能满足前两个条件的高知中产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以后已经不会期望自己的小孩上名校,成就事业,开开心心的活着就很好,保持中产阶级,维持资产数量不跌落,只有两种——贵人相助or天选之子。



我们在这里,用“认真”等候你的参与

欢迎关注我们

知乎与公众号:Mushroobby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