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上海 图溯上海:那些只有地道老静安人才知道的老静安俗地名

悦读上海 图溯上海:那些只有地道老静安人才知道的老静安俗地名

首页游戏大全百乐门棋牌苹果版更新时间:2024-04-29

编者例言

上期我们盘点了老静安的14处老地名,其中的静安寺、曹家渡等几乎无人不知,张园和大中里分别代表着经典与时尚……在这一期里,“图溯”将拿出“*手锏”,如果你身边有地道的“老静安”的话,千万要拉着他(她),一起加入我们的老地名之旅。

田基浜

20世纪80年代田基浜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至万航渡路,南临愚园路,西北两侧沿乌鲁木齐北路。核心地区在万航渡路、北京西路口西侧。20世纪初的田鸡浜,南通静安寺前的涌泉浜,并沿原和平路(即百乐门大都会西侧通道)及愚园路246弄可一直通向曹家渡,另有一条支流(约位于今九百处)向西达救火会(今静安消防中队),其南岸有狄家花园(约在今九百西侧);北岸是盛公祠(在今愚园路246弄后门处)。当时该浜水质清澈,常有小船到此出售鱼虾等水产,每逢夏季,蛙鸣声震数里,青蛙俗称田鸡,浜因之得名。20年代前后,始有逃荒者在此伐草辟地,用芦席搭了一些“滚地龙”作为栖息之处。自“一·二八”抗战爆发起,虹口、闸北等地的居民纷纷逃到这里居住。由于人日迅速增多,饮之于浜,而又乱扔杂物于浜中,久而久之,河道淤塞,渐成为臭水浜。30年代中期,在愚园路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口造了1幢百乐门大饭店,内设当时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舞厅。在西北部及南部分别建造了1幢七层和1幢四层的大楼式公寓房(即懿德公寓、愚园公寓)。30年代末期,随着静安寺周围商店纷纷开设,市面日益繁华,先后兴办了百货杂陈的百乐商场及静安商场。一些业主、店员及附近电车公司(在常德路延安中路口)的职工们,为了上下班方便,纷纷在此觅屋居住。于1945年前后,由房地产商人出资,拆除“滚地龙”建造二层木结构民房,建成后与原居住者平分住房,由于这一方式在建造和居住者中受到欢迎,故在短短的一、二年中,此处的“滚地龙”均被瓦房简屋取代,遂形成一简屋居住区。40年代末在东部建造了17幢3层新式里弄房(即百乐新村)。1949年后填平臭水浜。当地居民遂取“田鸡浜”之谐音将这一地区称为“田基浜”。70年代末拆除东部危、简屋,建造了3幢11~15层的高层住宅。其底下二层设有第九百货商店和羊城酒家。1990年北京西路向西延伸与乌鲁木齐北路相通,穿过这一地区中心。该地系静安寺闹市区一部分,除了著名的百乐门舞厅外,还有九百世纪商城、南京美发百乐门店(原百乐美发厅)、新华书店静安店、市西初级中学等单位。现地名除老居民外鲜有人知。

田基浜一带今貌

严家宅

20世纪80年代严家宅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镇宁路与万航渡路交接处的东南方。20世纪初,此地区颇有乡村风貌,村民以陶、严两姓居多,以种植粮、棉和蔬菜为生。村中有河流经,河上架有一桥,名陶家桥,村亦以此为名。后因严姓势大,遂改称严家宅,并以河为界,河南为前宅,河北为后宅。随着静安寺一带的市面繁荣,一些业主和从业人员为了便于上下班,纷纷在此觅屋,于是地产商乘机购地建房出租,在30年代至40年代间,建起了一些新、旧式里弄房。现该地区以高层商品房为主,有嘉园和嘉天汇等,间有少量新、旧式里弄房。新闸路西端由万航渡路向西延伸至镇宁路,横穿这一地区。地境商业网点较少,然而因东临静安寺地区,各项生活所需尚称方便。地名仅流传于当地老居民之间。

今日严家宅地区新闸路两侧高楼林立

南曹家宅

20世纪80年代南曹家宅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临万航渡路,西至江苏路,南起武定西路,北至静安丽舍、南长苑等住宅区。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年),有陶氏、曹氏两族在此居住,并种植棉、粮和蔬菜度日。当时有无名小河流经其间,为便于河之两岸人们往返,有陶氏在河上设一便桥,人称陶家桥。后因曹氏族人不断从原籍安徽迁此谋生,曹姓人口跃为首位,便将桥名改为曹家桥,并依河为界分为南、北曹家宅(北曹家宅在今普陀区境内)。上海成为商埠之后,市面繁荣,工厂兴起,该处及其附近也逐渐造房建屋而兴旺起来。抗战时期,到此定居者更日益增多,因此建筑类型多样。原该地区以简屋为主,间有少量花园住宅、新工房和旧式里弄房,现多新式高层住宅。商业网点不多,集中在万航渡路,有万航渡路小学、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爱乐乐团等文教单位。现地名知晓率不高。

20世纪80年代南曹家宅和太平里周边地图

太平里

太平里万航渡路858弄内今貌

位于老静安西部。大致范围东靠万航渡路,西倚江苏路、长宁路,南与南曹家宅犬牙相交,北达曹家渡五角场。原系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僻之地。仅有三户人家,居住在芦席棚内,有少量蔬菜田。20世纪20年代初始有人在此租地建造了20余间简屋(俗称本地房子),但无名。因日军侵华及其它天灾人祸影响,许多人纷纷移居于此,使该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居民点。1941年一场大火,顿使该处成为废墟。灾后重建家园,建筑物多系茅屋。为祈求平安无事,安居乐业,遂称此地为太平里(万航渡路858弄)。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高,地域也不断向四周扩展,形成一大片棚户区,因以太平里为基础扩展开来的,故该地区仍袭称太平里。1949年后陆续将棚屋改建为简屋。原该地区住房98%为简屋,仅有少量旧式里弄房,现境内旧区改造后多高层住宅,有静安丽舍等。因北临曹家渡闹市,加之原太平里房屋已不存,故地名知晓度较低。

小莘庄

20世纪80年代小莘庄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北部,西临曹家渡闹市区。大致范围为东近武宁南路,南至康定路,西、北达长寿路。20世纪初,该处小浜纵横,仅有少数农民在此种植蔬菜及粮食。抗战爆发后,苏北、皖北等地灾民纷至沓来,搭建草棚、“滚地龙”等极为简陋的房屋,始形成居民点。嗣后,因人流不断涌入,致使茅屋、“滚地龙”的密度增高,火灾时有发生。有老叟数人,发起“太平会”,以“小莘庄”为名(其含义即居住在此弹丸之地均为辛苦之人,取“莘”与“辛”谐音)祈求神灵降福。当时绝大多数居民以出卖劳力为生,也有以行乞度日的。原先长寿路945弄东弄早年是一臭水浜,浜两侧所居者都是乞丐,浜由此称为化子浜(乞丐习称为叫化子)。每逢夏秋季节,蚊蝇肆虐,疾病流行。1949年后,填平臭水浜,辟为道路,改善了该处的居住卫生条件,草棚、“滚地龙”等已荡然无存。今该地住房随大规模旧区改造后建起达安花园等高层住宅区,面貌焕然一新。现地名仅在原居民间(大多已外迁他处)流传。

今日小莘庄地块上的达安花园居住区

叶家宅

20世纪80年代叶家宅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部偏北。大致范围东沿延平路,西靠万春街,南至武定路(原延平路175弄),北达康定路。20世纪30年代前,本地区仅有几间农舍,几块小菜园和几条黄泥小道。抗战爆发后,闸北、虹口等地难民大量涌入,再加上原有的外地逃荒来沪的灾民,使该地人口骤增,兴建大量简屋而形成了居住区,此时已称为叶家宅。1985年起,该地拆除部分简屋,改建为多层新工房。其余住房仍以简屋为主,间有少量的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房。当时沿延平路有焕新果品商店、康定饮食店、延平路菜场、叶家宅回收站等商业服务设施。1997年辟筑武定路西段(延平路至武宁南路),工业企业和简屋悉数迁出、拆除,现境地多新式多层高层住宅区,南部沿武定路有曹家渡街道办事处,北部康定路原余姚路派出所处设有曹家渡市场监管所,西北部有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现此处叶家宅地名知者甚少。

叶家宅地区康定路、延平路以西一带

蒋家桥

位于老静安北部。大致范围东起西康路,西至常德路,南临武定路,北达康定路。以原康定路菜场所在地为核心区域。在19世纪70年代,该处人烟稀少,到处是小浜与坟地,有一条河沿着现在的康定路弯弯曲曲地通向吴淞江(苏州河),是当时的水上交通线。在原来的康定路577弄口,有一座高高的石桥连接南北两岸。蒋氏祖辈世居于此桥周围,形成一自然小村,故称蒋家桥。附近区域沿袭此名。1904年前后河道填平辟成一条烂泥路,两边是菜地,周围仍是纵横交错的臭水浜,浜上架有一座座小木桥。1906年将泥路改为片弹街路面。1910年前后,随着静安寺一带的繁荣并逐年向该地方向发展,有陆、沈两姓来此开设勤工蜡线厂,后因火灾再建为勤工绸厂,后又改称胜德花边厂(即后来的胜德塑料厂)。1930年前后建造了纪园(康定路563弄)、勤益坊(康定路577弄),并在勤益坊弄口开设蒋家桥菜场。当时因蒋家桥地处公共租界边缘,并且随着该地域内商业繁荣,人丁兴旺,住房增建,臭水浜被陆续填平。故“一·二八”抗战爆发后,此地区遂成为各类人物避难和谋生地之一。由于人员复杂,良莠不齐,仅此弹丸之地,就有三个燕子窝(低级鸦片烟馆),并有为害较大的流氓,地痞就有十余人,他们控制燕子窝、蒋家桥菜场、新都大戏院(设在菜场楼上)、茶馆、赌场、庙宇和庵堂等处。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清除。

今日静安豪景苑一带即昔日的蒋家桥所在

原来这一带沿康定路是鳞次栉比的商店。住房原以棚户、简屋为主,旧式里弄房次之。1984年间将各弄内的片弹街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同时扩建了下水道。沿康定路和常德路拆除了部分危、简房屋,翻建为六层新工房,改善了居住条件。沿康定路有康定路菜场及饮食、油酱、糖果、绸布、服装等商业网点,沿西康路有天山、胜德两家塑料厂及新康中药店等,弄内有长征制刷厂、上海手表二厂工具车间、上海市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公司职工学校、东风托儿所等。现地境已改造,上述住宅、工厂等悉数拆除,建成静安豪景苑高层住宅区。现地名已鲜为人知。

20世纪80年代蒋家桥和南姚周边地图

南姚

位于老静安北部。大致范围东傍西康路,西靠常德路,南起新闸路,北至武定路。核心区域在武定路、西康路口以西。20世纪初,浦东南汇有姚氏三兄弟摇船来到蒋家桥(康定路、西康路以西一带)附近登岸,在此定居。当时此地人烟稀少,到处是小浜、荒地。姚氏兄弟在这荒地上自建一些简陋房舍,以开荒种田,栽培花卉为生。以后姚氏子孙数代定居于此,因地处蒋家桥之南,人们习称该地为“南姚”。又由于其处花卉香飘四野,故一度曾有“南姚花园”之美称。早期房屋多系平瓦房(俗称本地房子),后姚氏子孙繁衍,人口增多。随着静安寺一带商业日益繁华,以及战争的影响,外姓大量涌入,在该处填平沟浜,见缝插针地建造住房。沿新闸路一带系旧式里弄房,北侧为外形各异的简屋,且建筑密度逐年增高,使通道变成了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至80年代虽经多次整顿,将瓶颈道路稍予拓宽外,并将片弹街面改铺成沥青路面,其余则旧貌依存。东南角原有益民食品四厂,西南角原有红旗起重队;商业网点较少,仅有熟水、烟杂、煤炭、油酱等几家小店。后随旧区改造后,旧房全部拆除,高层住宅、商务楼宇林立,地貌焕然一新。地名趋于消失。

南姚地区上矗立的静安枫景苑

大王庙

1918年大王庙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北部。大致范围在东起成都北路,南至新闸路,西靠大田路东斯文里,北抵吴淞江(苏州河),以成都北路、南苏州路交接处为核心区域。原是寺庙名,在吴淞江老闸旁,清朝嘉庆年间迁至新闸西,即成都北路、南苏州路交接处。相传五代钱氏建国时,就有此庙,北宋叶清臣浚盘龙汇,祷神有应,重新刻祭文于石。明朝隆庆年间,海瑞开浚吴淞江并筑闸时,重新建庙并奉为金龙四大王。清朝顺治三年正式敕封金龙四大天王庙,乾隆、嘉庆两朝时又各敕名广利安民和惠孚等字。在清末、民国年间,大王庙旁成都北路段曾被命名为“大王庙路”,附近相继建有救生外局、沪北栖流公所等赈济机构。公共租界扩展后,城市化加快,大王庙的香火渐衰,但这一带的其他商业日渐繁荣,尽管是城市中的一角,但各种商店竞相开张,尤以制鞋原材料的销售为主,成为一度闻名的专业市场,即大王庙皮货市场,一般民众通常称这个商业地区为“大王庙”。在90年代以前,16、19路电车的老乘客一般都会听闻售票员以“大王庙”来称呼“新闸路成都北路”这一站。境地有上海市粮食局、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等单位。如今,在大田路南苏州路以南有一菜场门口以“大王庙”为招牌,使地名流传至今。

今日仍留在大田路菜场门口的大王庙地名标志

郑家巷

20世纪80年代郑家巷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大致范围东起泰兴路,西至江宁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核心地段在新闸路、泰兴路交会处西南。原为荒地。距今约200年,有郑氏在此(今江宁路194弄71~73号)建屋定居。1916~1924年间,境内中部(今江宁路194弄通至泰兴路383弄一带)陆续有郑氏宗族及徐、姚两姓迁此定居,所建多为简屋。因郑姓居多,且内部通道狭窄,故人们将这一狭长地带称为郑家巷。距今80余年前,在北京西路958弄54支弄东首有一大块坟地,人称东浜湾,为郑家巷内居民的坟地,有“化人滩”之俗称。在江宁路194弄75号拐弯处有一条河,上架一座小石桥,人们称石桥附近为“石桥头”。这些河、桥、坟地,后均随房屋的兴建而湮没。境内的旧式里弄始建于1913年(即迁善里)。20世纪20年代后,南、北两侧先后建起余庆里、至善里、永吉里、宝善里、传福里等许多旧式里弄。30年代,四维村、月光村、江宁村等新式里弄在东西两侧兴建。于是,建筑格局大致形成。因中部的郑家巷规模较大,建房较早,故人们将郑家巷及其南、北两侧所形成的一大片区域统称为郑家巷。在70年代,陆续拆除了部分危、简房屋,改建为3幢四五层的新工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80年代,拆迁东南角的第六玻璃厂及其周围的部分危、简房屋,改建为1幢十六层的住宅大楼和2幢七层的新工房,统称为康乐大楼。80年代时,地域内企事业单位较多,较大的有位于东侧的上海橡胶五金商店仓库,南侧的上海起重电器厂,西侧的三星拉链厂、上海水平仪厂,中部的上海钟厂冲压车间;教育设施有市工具公司职工大学、静安区第二职工业余中学、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幼儿园、托儿所各一所;西部沿北京西路、江宁路、新闸路有建筑、绸布、理发、油粮、煤炭、家具、烟杂、饮食等商业网点;西南角有一小块街头绿化地。新闸路1039弄24号曾设有街道工疗站,建于1972年,为低能者及精神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一个工作、医疗的场所,是全国第一个工疗站。随历年旧区改造,迁善里等旧式里弄已拆建为高层商务楼,有英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领事馆设在境内;甄庆里等里弄近年拆除待建。地境曾分设郑家巷、迁善、甄庆3个居委会,现已郑家巷为名,合并为一个居委会,使地名传承下来。

2015年即将拆迁的郑家巷地区新闸路江宁路沿街一带房屋

斜桥

1910年斜桥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大致范围为南京西路与吴江路交会处一带。19世纪中叶,在今吴江路处有一小河名石浜,另说名石家浜。浜上有一木桥南北斜向跨越,故称斜桥。

旧上海斜桥总会

后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侧,西临青海路,建有英美殖民主义者社交、娱乐场所,因地处当时市区西郊,故名Country Club,即“乡村俱乐部”,中国人以其附近地名称为“斜桥总会”。1941年后,被日军用作情报处。1945年后美军占用,称“美国斜桥俱乐部”。总会四周植树为篱,内绿草如茵,花卉点缀,环境典雅幽静。北部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内设舞厅、酒巴间、保龄球房、弹子房、男女牌室及餐厅等,陈设豪华。中有小湖,金鱼嬉戏,上建石桥,近有凉亭。北有篮球场等。旧址在1949年后曾作上海体工队用地,后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至今。

当年斜桥盛公馆和信封使用的斜桥地名

另外,19世纪末盛宣怀宅邸也被成为“斜桥盛公馆”。斜桥作为当年沪西的一个重要地标,被广泛使用,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区片。现地境有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棋牌院、岳阳医院门诊部等单位,随旧区改造后已建起兴业太古汇,成为这一带的新地标。

在斜桥总会原址上建起的上海广播电视台

杨家弄

20世纪80年代杨家弄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东部,即威海路497弄,包括原威海路485弄(沧州坊)与威海路519弄之间,即威海路石门一路交会处西南侧一带。20世纪初,这地段及其附近比较偏僻,沟浜纵横,人口稀少,只有数间简屋。至20年代间,清廷洋务官员杨某于此购地造屋,内有与新式里弄房相仿的四层房屋12幢(今升平街79弄润德里,尚在)。因业主姓杨,故称为“杨家弄”。其中7~8号曾作过侨民招待所。80年代该处纯属住宅区,虽无商业网点,但东面的石门一路较为繁华。90年代旧区改造后,地境旧宅拆迁,建成上海汽车工业大厦、上海国际集团大厦等多幢商务楼,原地名知者不多。

杨家弄(润德里)内北望威海路上高楼

徐家厍

20世纪80年代徐家厍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南部。大致范围东起陕西南路,西至巨鹿路574弄,南起巨鹿路,北至延安中路。核心区域在巨鹿路、陕西南路交会处西北。1851~1864年间,此处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家属的茔地及祠堂。嗣后,徐氏后裔迁居于此。20世纪初,徐裔增多,另立32个门户,外姓仅4户,因主要是徐光启后裔所居,故名。当时该地已颇具田园风光。20年代前后,外姓居民日趋增多,许多人纷纷来此购地造房,徐家厍境内先后造了颐椿别墅、自明公寓、益民村、文安坊等几个新、老式相间的里弄房及大批平房简屋。现该地仍以住宅为主,沿巨鹿路的简屋已改建成2幢五层楼工房,中部原有的大批简屋和花园住宅已拆建为四方新城高层住宅区,其余住房是新、旧式里弄房相间。北侧沿延安中路有达安广场商务楼,东侧沿陕西南路有衡山马勒别墅饭店(原马勒公馆)。今地名仅在老居民间流传,趋于消亡。

梅家桥

20世纪80年代梅家桥周边地图

位于老静安西南部,永源路西端两侧一带,西临镇宁路,与长宁区境内渔光邨隔路相望。20世纪30年代后期,从苏北等地逃荒来沪的谋生者,在此荒地上搭建简屋和茅屋而居,当时有西涌泉浜流经,浜上有座石桥(位于原梅家桥1号门口处),镌有“会龙桥”三字,但居住者因对居住条件不满,故叹谓“霉家桥”。由于长期乱扔杂物于浜中,使浜水污浊不堪,危害居民的健康,故1952年填平筑路,并以谐音改称“梅家桥”。80年代该地区仍属棚户简屋区,仅有1幢建于1970年的五层新工房,当时境内有上海第四铜带厂等单位,无商业网点。境地随旧区改造后简屋悉数拆除,建有协和世界、欣安大厦等商务楼宇。原梅家桥北沿一带旧里房屋尚存,故地名仅在老居民间传呼,外人知者不多。

梅家桥一带今貌

参考资料丨《静安区地名志》《静安地名追踪》

本期编辑丨张渊源

文章来源:图溯上海微信公众号 授权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