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一则可怕的新闻。
在辽宁葫芦岛,有一位妈妈,拉着自己10岁左右的女儿,去跳海。
海面的风浪很大,夹杂着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
她一边奋力地挣脱着妈妈紧拽着自己的双手。
一边绝望地向岸边的人们伸手求救。
而那位妈妈像着了魔一样,依旧死拽着自己的女儿往深海走……
海浪一层接着一层,眼看着小女孩半个身子都被淹没了。
岸边的人们,迅速报了警。
等警察来时,这对母女已经走出海岸30多米远。
四个民警手拉着手,排成一道肉墙。
拼尽全力追上那对母女,强行将她们拉了回来。
很多人好奇:这是遇到了什么难事,要带着孩子去死。
真相大白时,气坏了所有人。
原来,小女孩在上网课期间,不好好学习,也不好好写作业,总是跟妈妈吵架。
这次,妈妈实在太生气了,就想用“死亡”的方式吓唬吓唬她。
想起伊坂幸太郎曾说过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深以为然!
孩子不听话,父母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选择把一切责任全推给孩子。
拿孩子的生命开玩笑,并企图利用孩子的恐惧心理,毕其功于一役。
父母明明是孩子人生中最亲密的人,却选择用最冷酷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
打着“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
图片来源: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有这样一位妈妈,真是无比心疼那个孩子。
有句话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恐吓,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噩梦。
那些在“恐吓“中长大的孩子
后来都怎么样了
闺蜜分享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闺蜜的妈妈非要看她的日记,她不允许,就和妈妈大吵起来。
吵到最凶的时候,她妈妈突然跑去关住了所有门窗,对她大喊到:
“白养你这么大,真是个白眼狼!
早知道这样,就不该把你生下来。
你还有理了,我把煤气打开,我们都不要活了。
我看你还能怎么厉害?”
闺蜜说,她永远都忘不了,她听到这些话后的反应。
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世界崩塌的感觉。
仿佛一个人一直赖以生存的避风港,在一瞬间被海浪吞噬。
不可置信的打击,对死亡的极端恐惧,让闺蜜的一切防御,瞬间土崩瓦解。
她痛哭流涕地向妈妈道歉,求妈妈原谅。
最后,妈妈原谅了她。
可当她看着妈妈心满意足离开的样子,她的心更痛了。
苏珊·福沃德曾说过: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从那以后,闺蜜和她妈妈之间,就多了一条永远都无法修补的裂痕。
她再也无法跟妈妈亲近,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全然无私的爱。
她对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保持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
仿佛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
缺乏爱的教育会导致不幸。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带来幸福。
由此可见:
父母用爱,滋养孩子,孩子阳光、乐观、勇敢、快乐。
父母粗暴虐待,恐吓威胁孩子,孩子就会因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自卑、敏感、多疑。
甚至失去爱别人,爱世界的能力。
因为,我们谁都没有办法付出,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最好的教育
是不失威严又有恩慈
《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为要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要让他感觉更糟。
其实,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父母总是喜欢使用为人父母的“特权”,企图以外在控制的形式,纠正孩子的行为。
但这样,很容易培养出一个盲目顺从的孩子,或者是一个更加叛逆的孩子。唯独不是我们最想要的孩子。
因为“赢了”孩子,并不等于“赢得”孩子。
而想要真正“赢得“孩子,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用谋略征服孩子,而不是粗暴压制2017年初,16岁的武亦姝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
凭借过硬的诗词功底一举夺冠。
去年她又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很多人都把她当做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实际上武亦姝小时候,很不爱看书。
甚至连作业都不爱写,催促、吼骂都不管用,让父母老师都很头疼。
父母偶然带武亦姝去拜访了一位朋友,朋友家小孩就很爱读书。
她父母赶紧请教培养方法。
结果那位朋友却说,根本没有培养过。
只是朋友夫妻俩是书迷,家中到处是藏书。
闲来无事,一家人就一起读书讨论,共同提高。
这番话,让武亦姝父母触动很大。
之后他们就开始拿自己“开刀”。
放弃打发时间的棋牌、电视,多陪孩子玩儿名著角色扮演和诗词接龙。
武亦姝渐渐的也爱上了阅读,成绩越来越好。
常听一句话,没有管不住的孩子,只有用错方法的父母。
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强制性控制,孩子会抵触、叛逆。
但如果父母了解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内心的动力被激发起来,自然会事半功倍。
明确爱与惩罚的界限,不失威严又有恩慈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
江苏泰州,一个9岁小男孩在家上网课不认真,惹怒了爸爸。
爸爸离家出走,并扬言说,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小男孩被吓坏了,他求妈妈找爸爸,可爸爸不接妈妈的电话。
小男孩只好打电话向警察求助,请求警察帮忙。
看着小男孩可怜兮兮的样子,很多网友怒怼这位爸爸:
再怎么生气,也不能伤孩子的心。
这么偏激的教育方式,想过后果吗?
儿童教育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中讲到:
惩罚包含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惩罚,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
如果这种惩罚,是为了教育孩子,那这个惩罚必须是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而导致的合理的、必然的后果。
说白了,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要对事不对人。
图片来源:电影《第六感》
要明确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但不要失去理智地攻击孩子的人格。
要留给孩子反省的机会,不要咄咄逼人,冷漠严苛。
要软硬兼施,进退有度,不要一刀切、情感抛弃。
心理学中,不明原因的惩罚会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
亲子矛盾,以及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
所以,明确爱与惩罚的界限,满足孩子爱与尊重的需求。让孩子牢牢记住错误的代价,也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分。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藏着父母的智慧。
有智慧的父母,不会把教育孩子当成一场独角戏,自顾自地使蛮力。
而是把教育当成一场,和孩子之间的跷跷板游戏。
父母用心掂量双方的力量悬殊,把握收放力度。
既要有把孩子压下去的威严,又要有把孩子抬起来的慈爱。
宽严并济,恩威并施。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与规则中健康成长。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说: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
的确如此。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完美的孩子,父母也不是天生就具有教育孩子的能力。
但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君共勉。
— THE END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