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之后,原先唐朝的几个军阀开始相互割据,中国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的混战和分裂。
后周显德7年(公元960年),后周的都点检赵匡胤出兵抗辽,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柴宗训禅让,五代的朝代结束。
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十国之一的南汉国。南汉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相对来说却是一个奇葩国家,甚至有太监国的美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南汉国,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北宋名将潘美,潘美算是历史上能够跟苏烈齐名的大将了,并非他们战功赫赫,而是都在书生的笔下成了反派大奸臣。
历史上的潘美,并没有坑害过杨家将,甚至是个将才,北宋老赵家东征西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老潘可是居功至伟。
当年赵匡胤派潘美率军攻打南汉国,在郴州重创南汉国,俘虏了不少南汉国小矮人到开封,根据当时的俘虏讲述,南汉国中如今十分奢靡,国王骄奢淫逸,百姓苦不堪言。
赵匡胤心里顿时安慰了一点,自己攻打南汉算是解救了那里的老百姓。
其实,曾经的南汉国,并不是这样。
当年,一对刘家兄弟创建了南汉国,他们分别是刘隐和刘岩,兄弟二人的祖父刘安仁是潮州刺史,父亲刘谦又是封州刺史,所以这对刘家兄弟就是妥妥的官二代,虽然唐末很乱,但是好歹这家人也能读上书。
唐朝末年的时候,黄巢起义爆发,这个黄巢并非善茬,真正的流氓土匪无耻败类,到处烧伤抢掠,沿途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因为运气好少受点皮肉之苦被黄巢的叛军直接给宰了,运气差没准会被黄巢抓去充当军粮。
史*载,黄巢的军队,都是要吃人的。
关于黄巢的军队吃人的事情是真是假,历史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黄巢这货真的足够残暴,所以到了哪里,哪里就害怕。
唐僖宗六年五月,黄巢大举进攻广州,广州很快就成为了黄巢的囊中之物,当时的广州已经算是中国第一贸易大港,所有西洋进贡的玛瑙、珍珠、玳瑁等大宗产品全部通过广州进入内地。
因为广州非常有钱,所以自然也让黄巢眼红,黄巢在广州等地进行烧*抢掠之后,准备班师回朝,结果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被刘仁安的儿子刘谦带兵给胖揍了一顿,因为这样的战功,刘谦被唐朝封为封州刺史。
刘谦在封州刺史的任上,很快就拉起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日后南汉部队的前身,非常勇猛善战,实力不输周围割据的藩镇。
此时的北方,战火持续蔓延,唐朝的那些世家子弟们纷纷南下避祸,唐朝江山已经名存实亡。
世家子弟们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那时候的两广之地,刘谦也十分礼贤下士,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为以后称霸岭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谦死后,长子刘隐继任封州刺史,跟弟弟刘岩分工合作,在政务上,刘隐继续效仿去世的爹招揽人才,而刘岩则开始抵抗外来势力。
在唐朝最后的那几年,所有人都将唐朝皇帝当成是个屁的时代,只有刘家兄弟还在两广依然宣布,忠于大唐天子。
然而就算刘家兄弟为朝廷死守岭南,击退了一切来犯之敌,却始终敌不过唐朝皇帝的猜忌和不满,唐朝皇帝虽然已经如同冢中枯骨,却依然还是想将岭南这块肥肉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唐朝皇帝派遣宰相崔远为清海军节度使,统领岭南军务,节制刘家兄弟,刘隐也派人给朱全忠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归附朱全忠。
朱全忠,就是日后篡唐的朱温,据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朱李不通婚的传统。
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刘隐一看大唐的江山已经落入朱家,于是赶紧上书劝进,朱温的虚荣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刘隐被封为大彭郡王,成为称霸岭南的一方土皇帝。
刘隐死后,弟弟刘岩继任,刘岩继承和发扬了哥哥留下的政策,主动与各地的割据势力睦邻友好。
比如马家建立的南楚政权,就将刘岩选为女婿,乱世终归是乱世,随着刘岩在岭南地区实力制霸后,登基称帝才是他最想要提升的人生价值。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完全掌握了岭南地区军政大权的刘岩,正式对外宣布改广州为兴王府,定国号大越,祭天告祖,登基称帝。而后,考虑到天下百姓仍以门阀声望为重,故以刘氏之名,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岩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顺势而为”,在天下士子眼中,反倒成了朱全忠之流。父、祖两代苦心经营的崇文形象,从刘岩自称朕开始,荡然无存。
有意思的是,口中念着之乎者也的士子们,最终还是投靠了他们最看不上的刘岩,苟活于世。
不过,等到南汉政局逐渐稳定后,从前在刘岩帐下的重臣,如陈用拙、梁文等,或隐居山林,或避居世外,尽显出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决绝态度。
摇身一变成为“南霸天”的刘岩,对此已经不在乎了。他虽无法洞悉中原士子为避祸投靠他的底层逻辑,但身为皇帝,身边从不缺拥戴他的人。
在他的支持和安排下,从前为祸大唐的宦官集团再度复活,这也为新兴的南汉政权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我们前面说了,广州是千年古港,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南汉政权赚的盆满钵满,也正因为如此,南汉才有钱进行改革。
首先就是重文轻武,考虑到唐朝的灭亡是因为武官的做大,所以南汉政权有规定,武人无刺史,不让武官任职地方。
刘岩在南汉境内“兴学校,倡教育,置选部,行贡举”,全面恢复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
政府的做法,鼓舞了一众莘莘学子。岭南地区有史以来第二位状元简文会由此脱颖而出,紧随其后,又涌现出了梁嵩、陈偓等南汉名臣。
然而,刘岩始终对自己的帝王大业放心不下。
一来,彼时天下还有十几个割据政权,与之相比,南汉国并不强大;二来,南汉君臣不睦,刘岩担心日后有人会黄袍加身。
猜疑心越来越重,刘岩一改常态,逐渐疏离士子。
在他执政晚年,“以士人多为子孙计,故专任宦官,由是其国中宦者大盛”。
别人当官是为了子孙后代,我让你没办法拥有子孙后代,那你就不用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多考虑什么,还不如直接用太监当官来的痛快。
除了宠信宦官,刘岩还为治下的官员和百姓发明了割舌、支解、炮炙、烹蒸等种种酷刑,只要其稍不如意,便虐*臣属,以示君威。
刘岩还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刘龑,仿照当年武则天武曌日月凌空之意,龑的意思就是飞龙在天。
刘龑再牛掰,也敌不过阎王爷的生死簿,公元942年,刘龑驾崩,刘龑驾崩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刘玢。
比起父亲刘龑,这个刘玢更加是一个败家子,也不正经处理朝政了,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样让自己的日子过得爽一点,刘玢将国内的流氓地痞全部请到宫里来做官,好好地朝廷变得乌烟瘴气。
刘玢的四弟刘弘熙看到爹留下的江山被哥哥这样折腾,于是发动了一场政变,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南汉中宗。
南汉乾和六年(948年),占据湖南建立南楚政权的马氏突发政变。并不知情的刘晟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团前往南楚,想要再续其父刘龑当年与南楚马氏间的秦晋之好。
谁知,新登基的楚王马希广一口回绝了南汉的请求。
奉命出使南楚的南汉官员钟允章大感失望,回朝后如实向刘晟禀报了出使情况,南楚、南汉间虽有姻亲关系,却长期处于地缘利益冲突中。
刘晟大可乘中兴之机,整顿朝政,但他却选择了迅速堕落。
刘龑时推行的“专任宦官”政策,在刘晟手上不仅没有得到修正,反而愈演愈烈。史料记载,刘龑晚年,南汉国宦官不过才三百余,到了刘晟晚年,宦官群体人数已达数千人。
刘晟还参考前辈北齐后主高纬的杰作,为南汉小朝廷遴选一批心思细腻的宫女代替男性官员从政,宣传了一波“女权主义”。
宫人卢琼仙、黄琼芝更是步北齐陆令萱的后尘,被任命为相当于宰相的女侍中,参决政事。
陆令萱影视形象
从此,在宦官和宫女的双重压力下,南汉的士人们愈发丧失尊严。
刘晟的纵欲享福与同一时间的后周世宗柴荣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平定北方后,柴荣下令,挥师南下,统一天下。
柴荣大军压境,刘晟却只能躲进自己的皇宫里面买醉,直到暴毙。
刘晟死后,其子刘继兴即位。改元大宝,改名刘鋹。比起父、祖,刘鋹更不是个东西。在南汉诸帝中,刘鋹是唯一一个既不涉军事,又不理朝政的昏君。
因怕柴荣真的打过来,刘鋹决意放权臣下,以便在亡国之时撇清关系。
但对于父、祖时代,宦官与文武大臣同朝理政的体系,刘鋹深感不满。
为了打压在朝的文武百官,刘鋹将南汉官僚体系分成两大模块:以宦官、宫女为主的内人,以及由普通文武大臣组成的外人。
以往决于朝廷百官的政务,即日起全归于“内人”系统。
不过,刘鋹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如有外官想插手朝中事务,刘鋹鼓励他们自行阉割。只要符合自宫标准,当南汉朝的官可比练葵花宝典容易多了。
为了仕途着想,许多任职于南汉王朝的官员,只能一边念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边挥刀断子绝孙。
在君臣的默契配合下,南汉宦官数量终破两万大关,达历史顶峰。
可挥刀自宫却未能让百官习得绝世武功,在末日的余晖中,南汉就像去了势的百官一样,再也直不起来了。
但令南汉倍感侥幸的是,那个想要吞并天下的柴荣,抱憾病逝。胜利的果实在即将成熟之时,被一个叫赵匡胤的部下夺走了。
直到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爱将潘美才兵临南汉国都城下。
此战,葵花宝典不敌太祖长拳,南汉国亡。
君主的没心没肺虽于治国无益,却在亡国之后派上大用场。当南唐后主李煜唱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惨遭*身之祸时,早几年被俘的刘鋹却告知大宋皇帝,他想要做诸国后主投降大宋的老大。
在大宋的庇护下,刘鋹过得毫无尊严,又心安理得。
南汉灭亡后十年,刘鋹死于大宋国都开封,终年39岁。
正如当年赵匡胤曾对手下言及刘鋹时说的那样:“鋹好工巧,习与性成,若能移治国家,何致灭亡?”
也许,南汉之亡,真的亡于不务正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