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
你看了吗?
目前,该剧在东方卫视收视率达2.905%,央视电视剧频道收视率达0.691%,跃升晚间黄金档收视率榜首。
《小舍得》何以得到观众的喜爱
在都市家庭引发共鸣?
内容直击课外教育弊端
《小舍得》是上海柠檬影业出品的“小系列”第三部电视剧,前两部是《小别离》和《小欢喜》。虽然都是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但内容有所不同,《小舍得》聚焦“小升初”阶段,深入探讨课外教育的话题,展现早期教育焦虑与困境,这是《小别离》和《小欢喜》都没有触碰的点。
《小舍得》总制片人徐晓鸥透露,《小舍得》于去年5月—9月在上海拍摄,为了保证拍摄进度不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场景在棚内搭建,家庭场景设计也与收入相匹配。南俪和夏君山是企业高管,年薪约几十万,家中两个孩子,还换过一次房,所以设定这个家庭的住房是120平方米,装修风格档次与男女主人地位相当。田雨岚颜鹏的家庭会比普通收入家庭稍好一点,公婆又会补贴一些,住的是8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在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孩子教育是一个家庭特别看重的事情,是许多中产或小资家庭非常现实的问题,《小舍得》触碰这个话题,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徐晓鸥说,《小舍得》的创作历经3年,最后呈现的内容来源于多年的积累。主创团队在前期采访和调研时,了解到一线城市教育政策信息,掌握了一些家庭的反应案例,“我们希望通过剧情,展现课外机构如何增加了城市家庭的焦虑?这些课到底怎么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培训机构跟学校教育在理念上有什么差异?”
剧中因田雨岚的一纸状告而离开学校、去做机构教师的钟老师,是剧中课外教育的代表,他与代表学校教育的张老师,表现出比较冲突的教育观。钟老师强调应试、注重考试排名,张老师更多讲公平教育。选择课外辅导的家长,明知应试的教育观念不好,但为了孩子学习成绩,仍会趋之若鹜。“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在价值判断和选择应对之策时,会出现矛盾,这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现象。过度的课外教育不是钟老师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所有人的社会问题。”徐晓鸥说。
《小舍得》的课外教育剧情还在发展中,这个现实话题已经引起很多家庭反响。有网友评论留言,《小舍得》流露出的对校外辅导的批判、对教育公平的期许、对快乐童年的渴望,无不呼唤大人们逃离“攀比式教育”的怪圈,让孩子重新做回孩子。
“成人焦虑源于跟人比较”
在《小舍得》第一集中,南俪一家四口和田雨岚一家三口围坐在两位老人周围,看似一家三代的团聚,却暗藏火药。南俪和田雨岚明里暗里的攀比,让观众大呼真实。南俪的女儿欢欢在她的伴奏下,当众演唱刚刚获奖的歌曲;田雨岚不甘示弱,让儿子子悠背起了2000位圆周率,场面一度尴尬。南俪和田雨岚处处“比较”,比宠爱、比存在感,无形中延续到了对下一代的攀比,孩子沦为父母比较的工具。
这是《小舍得》引发的第二个共鸣:剧情发展表面展现的是孩子教育的效果“比较”,背后则是中青年家长们的生存焦虑,焦虑浸透在教育子女之中,原因就是攀比。徐晓鸥坦言,《小舍得》的创作起动点是“比较”,而不是“内卷”,“鸡娃”也不是这部戏的重点。她认为,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难承受的就是“比”,人们所谓的焦虑、不平衡、失控等情绪都来源于跟身边的人“比较”。如果身处“比较的环境”仍然保持很好的心态,就会生活得“比较幸福”。
为了让“比较”更激进、更有力量,《小舍得》对原著做了修改,原著中的南俪和田雨岚是闺蜜关系,在电视剧中改变为*家庭中的姐妹。南俪自小家庭条件优渥,希望女儿欢欢可以度过一个没有压力的快乐童年,但现实环境与“比较”氛围让她改变,拼命催促孩子学习,走向“鸡娃”成长之路。张国立饰演的外公是南俪亲生父亲,看似一碗水端平,实则更偏向自己的亲外孙、亲外孙女。田雨岚心疼母亲在南家寄人篱下,加上母亲不被尊重,养成了她既自卑又要强的性格,唯有儿子成绩好,才是她炫耀的资本、底气的来源。这样的剧中人设,很容易产生大的矛盾冲突,架构起一个个好看又值得深思的场景和故事。
《小舍得》剧中出现了一位3岁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孩子,原因是孩子从8个月大起,家里就请来英国人做外教。剧中与孩子对话的南俪很是吃惊,现实中的很多家长看此桥段也深有感触。一位北京妈妈对记者说:“我原来也没想给3岁的孩子报课外班,但是看到周围的孩子1岁开始学英语、两岁可以拼50块拼图,我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冷落,更怕将来上学后掉队,马上也报班了。”
但是,《小舍得》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为了展现问题,并且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徐晓鸥说:“简单的倡导佛系,说‘没关系,平和一点’,这是说服不了任何观众的。在《小舍得》的创作中,围绕孩童教育,我们分了很多层面去观察,试图解释为什么家长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时,我们希望爸爸妈妈们认真审视子女教育问题,怎么说服自己给孩子创造快乐向上的成长环境。”
关注外来务工家庭心理
在《小舍得》剧中,有一位名叫米桃的小五女生,她不同于南俪的女儿夏欢欢,也不同于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妈妈是受雇于南俪和田雨岚家的钟点工,爸爸是水果摊贩。她是风帆小学的外地插班生,与夏欢欢和颜子悠是同班同学。她聪明好学,还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第一次“金牌班”分班考试就得了第一名,父母凑钱也要支持她补习奥数。但她英语成绩不好,课外阅读缺乏,父母再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持她上过多的培训班。米桃是常年生活在大都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代表,引发了这一群体观众的共鸣。
近几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有一些鼓励教育公平的政策。比如上海规定,符合入学条件的非沪籍随迁子女所持的《上海市居住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上的实际居住地址,与其父母所持房产证、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上的实际居住地址一致,且居住地址在本区的,非沪籍随迁子女就可以进对口的公办小学。
《小舍得》的创作就紧跟了这个政策。政策虽准备好了,一视同仁,但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绪还有落差。高昂的课外辅导费用和微薄的经济收入,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无法跨越的坎。父母好不容易交满在大城市的社保年限,子女可以来到身边接受良好教育,可发现大城市的孩子早已不满足学校教育。看到孩子学习好,有能力上“金牌班”,父母就兼职赚钱也要供。由于在一些城市无法得到户口,子女读到初三就要回到家乡备战中考……这些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个个外来务工家庭。
徐晓鸥称,“其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大城市的孩子在心理上、物质上都会有比较大的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学校、政府部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还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社会生态来刻画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余晨扬
来源: 解放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