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不知多少达官贵胄生于此,死于此。古代素有编撰县志的习惯,作为文化古迹,这些名人坟冢得以被单独开章记载在《襄阳县志》中。虽历朝历代都将挖坟掘墓视为大罪,处以极刑。但作为文化知识普及,小编还是非常乐意以旅游指南的形式(不是盗墓指南),告诉大家襄阳那些古代名人坟冢到底埋得谁,埋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之处。
郑重警告:本文来源乾隆版《襄阳府志》,仅限于历史研究,心存邪念者请立刻关闭本文,绕道而行。如果真有那九门传人发现了什么宝物,请立刻上交给国家,一面光荣锦旗加荣誉证书等着你拿。
昭王墓:
位于习家池北。此墓颇有争议。一说是楚昭王,在明朝《襄阳县志》中认为是楚昭王,出处在《南齐书》有“相传为楚王冢”一句话,遂加一“昭”字,从而误传。实际上宜城已经发现了楚昭王墓,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楚昭王的可能。
其二说是周昭王之墓。历史上周昭王南征楚国,中途落水而亡。史载:王巡狩返,济汉,汉人以胶舟载之。至中流,胶液,王及祭公皆溺死。周昭王淹死在汉水,很有可能葬于靠近汉江的襄阳附近。但奇怪的是《南雍州记》中说,南北朝齐朝建元时期有人盗伐此墓冢,得玉镜、玉笈、古书、竹简、青丝、简编。其中竹简、玉器按照古礼并非王君所用陪葬(档次低),所以这座虽可以确认为王墓,但是否埋的周昭王,还有很大疑点。(要不挖开看看。)
盗墓(考古)星数:四星
原因:虽为王墓,但墓主不详,且已经被盗掘过,其残余物品可想而知。
楚庄王墓:
在樊城鄞城内,俗呼“庄家冢”。然而据考《荆州府志》,真正楚庄王墓在江陵城西,此墓怀疑是楚昭王后之王墓。历史上楚庄王率军达到了周国首都洛水附近,虎视眈眈对其周天子政权发起了挑战,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考古星数:三星
原因:墓主真实身份有待确定。
汉南顿君墓:
襄阳东北七里,光武帝刘秀之父墓也。
考古星数:二星
原因:死者虽为皇帝老子,但死亡早,陪葬品应该不多。
汉襄阳侯侍中习郁墓:
习家池附近。据《襄阳耆旧记》载,此墓早在晋代前被毁,其建材被人用作打灶的材料。
考古星数:???
原因:墓地已被毁,且墓主为习家先人,请自重。
汉荆州刺史刘表墓:
襄城东门二百步。地名红土脑。据史*载刘表死后八十余年,曾有人打开此墓,刘备及妻肉身不腐烂,栩栩如生,且散发出芬香之气。清朝雍正二年,汉江发大水,墓为洪水冲毁,据说有渔人在附近水中打捞出汉鼎,高价卖给收藏家,考证怀疑是刘表墓中物。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墓穴已毁。
秦孝子墓:
位于白马陂,汉水之西。据《水经注》记载:河南秦氏性至孝,事亲无倦。亲殁之后,负土成坟,泣血墓侧,人有咏《寥莪》者,氏为流涕,悲不自胜。于墓所十得病不能食,虎常乳之,百余日卒。今林木幽茂,号日孝子墓。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墓穴为普通人家,无高价值文物。
汉长水校尉蔡瑁冢:
刘表的手下,曾在“马跃檀溪”中出场,意图谋害刘备。据传墓位于白马陂,冢前刻石为大鹿状,但如今早已无法寻找。
考古星数:二星
原因:墓穴虽为当时襄阳大家族长,历史名人,但墓穴位置不可考。
晋太医令王叔和墓:
在岘山,如今还在,有墓碑可寻。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墓穴古代已被盗,无有价值文物。
南宋武昌王刘浑墓:
宋文帝第十子,曾与左右人戏作檄文,自称楚王,号年为元光,备置百官,用来玩笑取乐。其长史王翼向孝武帝打了小报告。被孝武帝贬谪为庶人,最后逼令自*,死时只有十七岁。若干年后,迁坟还葬母江太妃墓旁。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墓已迁走。
唐处士孟浩然墓:
位于鹿门山。对于这位写了《春晓》的名人就不用多解释了。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自古文人多贫困,坟头就是个凭吊之地,连盗墓的都懒得下洛阳铲,没什么值钱东西。
唐枣疆令刘言史墓:
在郭外五里。由皮日休撰写墓志铭,记述了一个清贫自守、刚正不阿的襄阳士子形象。
考古星数:二星
原因:根据墓志铭记载,其生活清贫,无有价值陪葬品。
宋宰相卢多逊墓:
北宋宰相。因罪流放至崖州,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在流所去世,终年五十二岁。后由其子护送灵柩迁回襄阳佛寺。更换棺木时发现,其尸不坏,俨然如生。后人怀疑他是五月五日出生,据说这天出生的人死后不腐。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其具体位置无从知晓。
宋通判徽州赠少保王纲墓:
在真武山。参知政事之望父也,以子贵得赠官。由南宋绍兴二十七年状元,王十朋为其撰写墓志铭。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早已荒芜,藏于土丘之中难以寻觅。
元湖广行中书省左丞阿里罕墓:
位于万山。墓失,惟存神道碑。而石厚逾二尺许,莫能徙之他所,故得存。今仰卧地上,风雨剥蚀,仅存其之字之半。其墓志铭由皇帝敕令翰林学士元明善撰文,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俯(頫)书篆,非常难得。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就剩下个厚重的石碑了,除了书法值得玩味外,其他的所剩无几。
元翰林学士畅师文墓:
在岘山。师文,南阳人,寓居襄阳。死的时候七十一岁,葬襄阳之岘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墓已坍塌,无从考证。
明襄简王朱见淑墓:
位于隆中山。朱见淑(1451年-1490年),定王朱祁镛庶第一子,明朝第三代襄王。据《明志》记载襄藩十一墓,俱注城西某山,但因葬后改了山名,所以大多无法知道确切山头。如今可以确定的是宪王墓、靖王墓、忠王墓、追封襄恭王墓在谷城。而定王墓、康王墓,俱在南漳。
民间传言朱见淑心觊隆中山这块风水宝地,于弘治二年(1489年)毁隆中的草庐,修建成自己的陵墓。从而冒犯了神明,此后遭遇了洪水,塌方等等各种天灾,而到了明末,更是被李自成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地面建筑。
考古星数:二星
原因:此墓虽还在,但历史上被多次掘开,估计里面就剩下砖头了。
怀王朱佑材墓:
在丰乐山。如今的卧龙镇青山村青石桥自然村王坟冲。简王朱见淑庶第一子,明朝第四代襄王。此墓于70年底从墓顶被炸开,墓室材料被搬运到附近修建水渠,而碑文也大多被砸断,墓室大门推倒在墓室内,如今大半淹没在黄土之下。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此墓现在已经坍塌。
庄王朱厚颊墓:
在龙泉山,如今九集镇古林坪村。同样在70年代被挖开,毁坏极为严重,仅剩下空墓以及少量汉白玉构建。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此墓现在彻底为空墓。
礼部尚书任亨泰墓:
在凤凰山。但因为汉丹铁路的建设而拆毁。任亨泰为襄阳明代唯一状元,也是中国首位以圣旨建状元坊表彰的状元。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订定旌表孝行事例,曾出使安南。朱元璋重其学行,常每呼“襄阳任”。谯楼是专门为纪念任亨泰所建的,现五中刚进大门那里的状元桥就是与任亨泰有关。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此墓已毁。
忠臣王忠节母岳氏合葬墓:
在凤凰山。都督同知王信父母也。
考古星数:零星
原因:此墓未发现。
都督同知王信墓:
在凤凰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已荒废。
襄阳知府何源墓:
百丈山。何源本是陕西泾阳人,任襄有惠政,就葬在襄阳,子孙也定居在了襄阳,后来其子涿州知州何正,葬在了凤凰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子涿州知州何正墓:
凤凰山,何源的儿子。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山东副使宗理墓:
在大成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广德州知州宗贤墓:
在仰家冲。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户部侍郎李文郁墓:
在仰家冲。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刑部尚书韩邦问墓:
在仰家冲。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礼部侍郎艾福墓:
在百丈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刑部侍郎孔文英墓:
在岘山下。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广州府同知邵济墓:
在岘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大理寺丞郑杰墓:
在岘山下。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封御史刘大经墓、子大理寺丞存义墓:
在岘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山西布政使胡羽墓:
在城西凤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御史曹磷墓:
在城南大铁山。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御史康庆墓:
在真武山西。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整屋知县郑达墓, 醴泉知县何楚望墓:
在城南二里铺。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墓:
初葬于城西龟山,后改葬城南仙人洞。 在岘山绿道附近有一废弃古坟,内刻有“安乐窝”三字,怀疑就是此墓所在。
考古星数:二星
原因:此墓已荒废。
烈女坟:
又称孝姑坟,在募旗山下湖旁。生员陈同修女,明末死于兵难。
考古星数:一星
原因:此墓荒废,无从考证具体位置。
冯安邦墓:
位于岘山。其人为国军第四十二军中将军长,抗战时期,曾参加过娘子关、台儿庄诸战役,英勇奋战,屡挫强敌。在转进襄阳的途中,遭日机轰炸,重伤阵亡,壮烈殉国,葬于南岘周公庙。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还是被后世胆大妄为之徒盗掘,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