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阳光,洒在墨蓝色的天空里,在这个被冰雪包裹的北欧小镇上,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幼儿园"猥亵"事件。
先是一个小女孩和院长说:
"他的XX,像木棍一样......"
然后开始不断有小孩"站出来"描述,说"他"家墙纸、沙发的颜色,以及地下室里......
《素媛》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觉得不寒而栗?
又一次"携程"案件的重演?
还是更可怕的《熔炉》群体事件?
亦或更可怕的《素媛》"耻辱"的后遗症?
是的,小孩是整个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既是弱小,特别需要保护的,又是纯真而美好的"童言无忌"。
所以但凡发生一点疑似伤害小孩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句"童言童语",都会引起整个社会毫无保留的"正义"站队,对施害者群起而攻之。
随后这个"正义"的队伍会越发壮大,直到事件水落石出,"凶手"必须绳之於法,更需要"永远"忏悔,被赶出这个"世界"。
但,如果大家错了呢?
不!"多数派"永远没错......
2012年,导演温特伯格带着他的最新电影《狩猎》,亮相戛纳电影节,这部发生在北欧小镇上的"寓言"电影,一上映,便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评分高达9.0。
逼仄压抑的"恐怖"氛围,节奏紧凑的叙事,娓娓揭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的冲突,故事里主角卢卡斯所遭受的一切,深入人心的冰冷和绝望,都只是一场"生活片段"。
上面的故事,很令人气愤对不对?
可是,事实,是正如小女孩和小孩们说的一样?
不,事实上,故事的主角卢卡斯,他家没有地下室,小女孩卡拉只是"求爱"不成,以为表达好感的亲嘴,反被他教育,这只能是"爸爸妈妈之间才能做的事。"然后,就被愤怒地"告发"了。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被释放的他,被所有人仇视:
证据不足——是警察的无能;
小女孩说:他什么也没做——是母亲口中的选择性遗忘;
你这个变态——是对小女孩"小孩不会说谎"的肯定。
还有被打破的窗户,被吊死的他的狗,以及被"规定"禁止买东西,被殴打丢出门的他,小镇居民们,坚信自己不是施害者,而是正义的伸张者,"罪行被洗刷"只是正义的迟到。
站在道德高点狂欢的人们,以正义为理由在肆意伤害着"一个他"。
当小女孩卡拉一遍遍吐露真相,但卢卡斯并未因此重获清白,正如影片的最后,逆光之处,一颗子弹擦身而过,他就像被狩猎的动物一样,永远无处可逃......
小孩——天使和恶魔的混合体?无知的"恶意"从何而来?提起"小孩"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天真无邪的笑脸;
摇摇晃晃散发着萌点的小胳膊,小短腿;
还是活泼、有趣、暖心、搞笑以及纯真的举动。
就像这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卡拉。
卡拉
《狩猎》里的卢卡斯,这个敏感、善良富有耐心,爱心爆棚的幼儿园老师,就是付出了这关心、爱护,时常接送上学,耐心陪伴,从来不会拒绝回答"童言童语"问题的卡拉之后,只是被拒绝"亲吻",教育错误行为后,就被"愤怒"的卡拉"报复"了。
"我恨卢卡斯;
他很笨;
他还有XX,
但他的xx就像木棍一样......"
就这样,躲在阴暗中的卡拉,只用几句稚嫩的"童言",把卢卡斯彻底钉在了"施害者"的耻辱柱上!
随后,谣言如风般,灌满了整个小镇的每一寸空气,"正义"的代表们不断站出来,那些卢卡斯陪伴的孩子们,也一一附和,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从孩子们到家庭、由家庭到社会,蔓延到他被整个社会群体"耻辱"排斥,被一步步逼入绝境,就这样,他的人生被轻易毁了——只因那几句童言童语。
孩子最可怕的正是如此,明明无知,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本能,会用"无知"作为武器,让"大人"们永远深信不疑。
人性本就无比复杂,单纯用好、坏来衡量都是很难的,何况是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变化的,更加复杂的小孩的"人性"?
影片中的卡拉,只有几岁,她一切的行为,包括感受卢卡斯的温暖举动,"喜欢"卢卡斯的陪伴,以及准备"心形"的礼物和亲吻嘴唇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对卢卡斯有好感的表达。
爱的礼物
但正如现在,很多家庭都会考虑、面临的要不要二胎一样,人性的本性,生来就是自私的,这毫无疑问,何况从出生起,就得到全家所有的爱的大宝,突然要他把"爱"分一半出去,谁也接受不了。
何况是如卡拉一样,从小被忽视的小孩,一旦遇上"喜欢"的,感受到"父爱"的卢卡斯,自然想占有这份"爱",可是在她的认知里,关于占有的"教育"居然来源于哥哥的黄色影片,于是,无知的她就把此当做"爱"的表达。
然后被拒绝,被教育,自然很生气,而她认知和理解中最好的"报复",就是来源于对黄色影片的感到"恶心",于是选择用影片里的描述"发泄"给园长,也是小孩正常的"天性"。
这错了吗?这个回答,恐怕很值得探究。
其实到后来,卡拉被各种"大人",轮番询问,当卡拉看到身为卢卡斯好友的父亲,开始呵斥,打骂卢卡斯的时候,当卢卡斯被赶出幼儿园,当其他小朋友也开始"口径一致"地说谎的时候。
卡拉这时候才明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感知和认知其实和其他人不一样,而自己的行为让卢卡斯受伤害了,所以她开始说出真相。
但这个时候,其实关于所谓"真相"如何,不重要,因为小镇上的人不在乎,他们要的是"正义"。
所以,小孩是否天生会说谎?或者说,他们的"恶意"从何而来?
这部影片是想批判小孩的童言无忌的无知恶意?不,埋藏在此背后的,或许是所谓谎言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说谎的原因探究。
卡拉的人物设计,在本片中,是尤为复杂而真实的。
大人们对"所有"孩子"必定"的天真本性认知,既是一种保护,但同时也为他们的谎言披上了一件名为真实的外衣,就像卡拉对"恶",对愤怒时,对卢卡斯的"报复"一样,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他们却本能地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区分什么是"恶"(坏),想要发泄"愤怒"时,就把认知中最"坏"的言语、描述或者说故事等,都拿出来。
这是所有弱者对自己本能的"保护",无关年龄。
其实放在我们人类身上,这种本能的养成,其实源于最亲密的家庭,以及家庭教育。
一般在家庭中,孩子总是会受到父母的特别瞩目,也就是所谓的"爱"。但是也有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卡拉的家庭,父母不合,忽视了她和哥哥,哥哥对青春期的"探索",对妹妹卡拉来说,就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也是一种本能的反感与冲击。
一般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小孩,总是敏感而早熟的,很多对外界的感受,都有着超乎同龄的认知,所以他们对"爱"的感受和需要尤为渴望。
正如很多影视剧以及现实的例子一样,这样早熟的孩子,要么特别聪明、在各方面表现超乎寻常的"优秀",要么极尽"荒唐",各种逃学、打架,做出格的事,其实都不是所谓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本性"是坏孩子,而是一种发声和无声呐喊,最终想要的无非就是家里给的"爱"。
那些出格的优秀和坏,其实都是想得到家里的"看见"。
卡拉也是如此,在还没有"发声"的时候,遇到了给他关爱的卢卡斯,让她感受到"爱",身心都得到满足,出于本能,她甚至想去独占这份爱,于是学着"看到"的做法,去包装心形的礼物,用嘴唇的亲吻表达爱。
亲吻——表达爱
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说:
小女孩在这个阶段,出于性启蒙阶段,出于生理和心里的"成长"需要,都会对父亲异常"有爱",甚至会开始有意识地去区分父母的爱,父母对其他孩子(哥哥)的爱等等,其实就是一种最初的亲密关系的本能探索。
但是,当这份好奇与探索得不到满足,比如卡拉在父亲身上得不到想要的"爱",而此时卢卡斯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份空虚,于是很自然把自己的"爱"投射和转移到卢卡斯的身上。
可是,这份"爱"被拒绝了,被教育"不对"之后,卡拉便本能地感到不舒服,不安,或者愤怒、生气,各种表达自己"不高兴"的情绪,而脑海中也开始有了各种幻想,和过去的种种深刻的"回忆"。
出于日常最"亲密"的哥哥的无意引导,自然而然把卢卡斯带入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她的无知在于,她除了本能地区分不舒服的认知之外,其实并不知道那些"画面"究竟是什么,更加不会知道,被带入其中描述的卢卡斯,会受到如何的伤害。
其实,影片的最无力而绝望的悲剧正是如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忽视,以及无意当中的错误引导,从而导致小女孩卡拉的认知错位,然后影响卢卡斯被错误理解。
最后引发更为巨大的"罪孽",然后被"多数派"高举正义的旗帜,群起而攻之,好以维护大家的善。
其实,正如警察调查的结果:"没有地下室。"一样。
小孩们的谎言,其实一戳就破,那些如身临其境,对沙发、壁纸颜色的形容,对"恐怖"地下室的伪装害怕的表现,都只是"好玩",或者被大人们不断重复问话后的"反抗"与妥协。
而可笑的是,影片中,就连卢卡斯的好朋友,一个从不关心女儿卡拉的父亲西奥,居然会如此愚蠢,他本可以以理性的态度,至少先和卢卡斯谈谈,调查真相,还可以与女儿卡拉谈谈,亦或直接向好朋友卢卡斯求证得等,但他都没有!
说起来,这些年,关于这类老师、教授等对孩子的猥亵、虐童事件,是层出不穷,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加持,让这些恶性事件得以曝光,保护了不少孩子,或者说,阻止了那些"恶魔"们的继续伤害,本是一件好事。
但实际上,正是互联网舆论的广泛传播性,使得很多别有用心者,反过来利用舆论为武器,去肆意威胁,胡乱颠倒是非。
而结果,轻则是"小孩们"的恶作剧高发,重则可能就是毁灭一个人的一生。
比如XX镇的性侵事件,学生只因为被老师没收了手机,就一气之下去网上"告发"老师性侵自己,随后事情的发展正如本片的故事情节一样,老师被辞退,被气愤的群众殴打,家中被"正义"的群众打砸等等,最后只能黯然离开,远走他乡。
而可笑的是,那个告发的学生,就和"素媛"的遭遇一样,被暗暗嫌弃,被指指点点,被身边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被孤立,受不了才说出"真相",可是,没人相信了,最后被迫搬家远走。
对,大家之所以相信,和后面不相信的想法是一样的,因为事实的真相在"正义"的多数派的眼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坏人被逼离开,是他们又一次的"正义"的胜利,感觉很好。
卢卡斯的教父说:
"人们都坚信小孩子不会说谎,这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但人们都错了。"
可是,乌合之众,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肆意狂欢的人们,以正义之名肆意伤害着"坏人"。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以你有罪人,所以你必须罪有应得的态度,去"审判"卢卡斯。
《乌合之众》里说: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大家其实从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相",对于他们来说:多数派=正义。
而这一切盲目的正义之下,人的理智会渐渐被所谓"大多数"给吞噬,我们一旦相信自己的正义的,就会带上"正义"的眼镜,只看支持我们正义的证据,选择性忽略和曲解反对的,比如"没有地下室"。
卢卡斯的一次次澄清,卡拉的一遍遍解释,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小镇居民们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而不是所谓澄清和解释的"证据"。
我们害怕偏见,但很多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促成偏见。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恶意,但如果我们互相支持,一切恶意都会消失的。
但又有人多少人,愿意雪中送炭。
诚然,言论"必须"自由,千人千面,我们是可以随时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请记住:
"童言不应无忌,人言真正可畏。"
二刷这部《狩猎》,虽然还是充满冰冷的绝望,但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任然想理解成为卢卡斯会有"清白"的那天到来。
正如如今网上的腥风血雨一般,对错已经被刻意模糊,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靶子作为发泄,等到发泄够了,才会躲在"多数派"的背后,开始狡辩当初随大流的"情有可原"。
希望,无辜者得以胜利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