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朝诡事录》有感:冒名顶替赶考在唐朝行得通吗?

看《唐朝诡事录》有感:冒名顶替赶考在唐朝行得通吗?

首页游戏大全诡事异闻之注生更新时间:2024-06-17

正在追《唐朝诡事录》的慎入,以下涉及大量剧透:

昨日追看《唐朝诡事录》,其中一个案子叫“黄梅*”,讲述的是一个叫“吉祥”的山贼,厌倦了“日僧夜贼”的日子,利用手中抢来的钱,捐资兴建了一座文庙安心读书,想要靠科举“洗白”,成为大唐公务员。

唐朝科举等级表

后来,他的文庙来了两位考生,一个叫独孤暇叔,家里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轻红,却偏偏跑到文庙借住读书;一个叫刘有求,到文庙后将书本一脚踢开,天天只会眠花醉柳。

吉祥一开始很看不上刘有求,还曾苦劝他要专心读书,后来才得知人家刘有求京城有人,给了他一封举荐信,保准他能高中进士。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件事给吉祥的打击很大(吐槽:哥们你原来可是个山贼啊,*人放火没少干,怎么会天真地以为科举是干净的呢?),他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比得上走后门的。索性将刘有求*死,偷了信后带着轻红(这女人可真是红颜祸水,文庙三个男人都喜欢她)远走高飞,妄图冒充刘有求的身份,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实现情场、考场双赢。

吉祥有可能洗白身份吗?

虽然明知道《唐朝诡事录》不是正剧,可我也被编剧奇大的“脑洞”雷的一愣一愣的。

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都被视为“抡才大典”,重视程度比现如今的高考可高多了。不仅最终主考官是皇帝,而且对可能存在的作弊也是层层设防。

唐朝状元榜,你认识几个?

在唐朝,考生来源只有两种:生徒、乡贡

所谓生徒是指中央以及地方学馆的生源。

中央学馆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中央学馆里的学生统统是政府高官的子孙,像国子学必须是三品以上高官的子孙才能入学。

金榜题名

地方学馆不用解释,即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三代以内家世清白、非倡优商人之子皆可入学。

所谓乡贡,即社会自荐考生。他们平时可以自学,想要参加科举,则必须到州县学馆报名参加结业考试,成绩合格成为“贡士”后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到这里,相信聪慧的网友已经发现了:独孤暇叔、刘有求属于乡贡,即社会自荐考生。虽然以刘有求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去地方学馆接受系统的教育,以“生徒”的身份参加考试,但不懂他为何舍弃这条康庄大道。

作为社会自荐考生,平时是可以住在文庙读书,但他们的身份文牒早已被地方政府掌握,文牒就是身份证,涵盖了考生的姓名、籍贯、相貌特征、年龄等所有能记录的信息。盗贼吉祥想当然以为*了刘有求,盗了推荐信就能冒名顶替,真是小看了官府对辖区老百姓的掌控力度了。

祥哥,你这人算是白*了

刘有求和吉祥长得南辕北辙,如果吉祥真的傻乎乎地拿着推荐信去了长安,铁板钉钉被识破。到宋朝,审查制度更加严格,考生都不能单独应考了,必须由地方官员推荐,还得考生互保才行。

唐朝科举,考的是人情世故

退一万步讲,咱们就算唐朝各级政府官员集体眼瞎,没有识破吉祥,单凭一封推荐信能否直接中进士呢?

很可惜,答案是不能。

唐朝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靠门荫入仕的,这导致科举在唐朝与其说是一场官员选拔考试,更不如说是一场“人脉大会”,考生7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考场外的人情世故上了。

唐朝科举考卷是坑爹的“非糊名制”,所有考生的姓名,主考官都能看到。这要不出猫腻肯定是有猫腻——在考官心中留下名字是你高中的关键

瞅啥瞅,你能考上咋滴?

所以,唐朝所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行卷。

所谓“行卷”,类似于现代的面试,就是将自己的原创作品打印成集,送到各个达官贵人之处,请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考生本人也必须在长安打响名头,不能自娱自乐。有钱的考生甚至常年在长安居住,以图混个脸熟,如杜甫在长安一呆就是10年,结果仍然没考上。

综上所述,之前寂寂无名的吉祥,如果大张旗鼓地搞行卷,很快就会被刘有求在长安的亲戚识破;如果他想仅凭能力高中,那置李白、杜甫于何地?

有能力一句话定乾坤的大人物也不会专门写信,如镇国太平公主当年赏识王维,直接派人吩咐主考官“将王维点为状元”。手法朴素高效!

当然,本文就是没事硬杠一下,纯属吃饱了撑的,我接着回去看剧了。

我是“这史我记得”,大家没事可以点点关注,我会每天一更,给大伙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异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