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左昭右穆?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清明节到了,这是我国传统习俗中祭祖的重大日子,真知堂也刚刚扫墓归来。祭祖,一般人都只是对自己的父母亲之坟墓进行祭扫,但有种说法却认为:祭祖时,祭扫祖父的坟茔更为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后,真知堂发现还真是这样的。这件事和西周礼制中的昭穆制度关系密切。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闲话少说,直奔正题。为什么古人祭祖最重要的是拜祭祖父母而不是父母呢?这和西周初年周公旦制定的周礼有密切关系。
昭穆制度,属于西周宗法制度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宗法制度呢?我们先来看看《说文解字》的说法。
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说文》
宝盖头就是房子,示,《说文》曰: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示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卜辞,商朝开国之君大乙汤的父亲,就名为示癸。这个示癸,其实是后世所谓的庙号,也就是王者死后的尊称。
所以说,宗法制度,其实就是古代的宗庙之法,和人类的血缘关系有关,还和宗庙制度,祖先崇拜,尊卑制度有关。
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能立宗庙祭祀祖先。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的庶人,是没有资格建庙祭祖的。
这就是古代宗庙制度中所说的,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苗,士一庙。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也就是说,宗庙制度,其实是古代区分人们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并不是说你有钱就能盖宗庙的。
有了宗庙制度,就有了昭穆制。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王者的宗庙,后来又指代国家。宗庙被毁,则国家灭亡。
可见宗庙在古代的重要性。
《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 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
那么,天子祭祖祭七代,太祖之庙好解释,三昭三穆又是怎么回事呢?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我们先来看看最早的文献记载。
《尚书 酒诰》曰:“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可见周文王是穆字派的先祖。
《诗经周颂载见》曰:“率见昭考,以孝以享。”《毛传》解释说:“昭考,武王也。”可见周武王是昭字派的先祖。
这样我们就基本上可以看清楚了,在古代,父子死后不同属于同一个宗庙派系,反而是祖孙同属于一个宗庙派系。
如果你属于昭字派,你父亲一定是穆字派,你儿子也一定是穆字派。所以,在祭祀的时候,所谓祖坟,说的是祭扫祖父之墓。我们再来看看古代丧礼的一些说法。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丧礼上为何是孙子捧灵位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看到这里,不相信这些传统文化的朋友,就可以划过去不读了。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古代丧礼上的一个规定:
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王父孙。
这句话,是中国传统葬仪上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制度。出自《礼记 曲礼上》,原文是: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王父尸。”
《祭统》的说法是:“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
这里有几个名词比较偏僻,先给大家解释一下。
王父,就是祖父。
《尚书·牧誓》:“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孔颖达 疏:“《释亲》云‘父之考为王父’,则王父是祖也。”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尸 ,本意是死者的身体。由于祭祀的关系,尸在古代的意思是,代表受祭的人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再拜,尸 答拜。"
唐《卜论》:"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
《公羊传·宣八年》:"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
也就是说,祖父死后,孙子代表死者接受祭拜者的祭拜。出殡的时候,捧灵位的也是孙子。
按现代人的观念来看,父子关系肯定是要比祖孙关系要亲近的,为什么古代礼制规定,儿子不能为王父尸,而孙子才可以为王父尸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搞清楚了古代的昭穆制度,你就知道一点也不奇怪了。
《礼记 祭统》上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昭有昭齿,穆有穆齿。”
在西周时期,昭派的祖先在昭庙,穆派的祖先在穆庙,所以拜祭的时候,同一派的后人是去同一个庙里拜祭的。
《周礼 小宗伯》郑注曰:“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
如果是家族墓地,以此规定,就是始祖的墓居中,左为昭,右为穆。
也就是说如果祖父是开宗之祖,那么父亲死后应该葬在祖父之左,孙子死后则葬在祖父之右,曾孙又葬在祖父之左,以此类推。
这种昭穆分派后就永远固定下来了,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庙次虽迁,昭穆之班,一定不移。
所以民间就有个说法,祖坟葬得好福泽后人,福泽的是孙子辈而不是儿子辈。
当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些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你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你要是相信这些传统文化,那清明祭祖,不但要祭扫自己的亡父母之墓,更要祭扫自己的亡祖父母之墓,因为你和死去的祖父其实是同一派的。
昭穆制度的根源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今人不懂古代传统文化,所以很多老的习俗就不采用了。以真知堂自己为例,父亲和叔叔那一辈取名字,都还带有一个共同的字,也就是俗称的族谱中的某字辈。
到了我这一代,就没有这个做法了。
所以以前同姓的人,一看名字就知道对方的辈分,可能是自己的叔叔辈还是爷爷辈,现在的人同姓,就分不清谁的辈分高,谁的辈分低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所谓出五服的说法。这种说法同样来自于周礼。即:
“五世亲尽则祧。”《周礼》
意思是五世之后就不是亲人了。由于宗庙的数量有限,所以就要把远祖的神位挪移到祧(读挑三声)庙。移过去后,这位祖先祭祀的频率就很低了。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已逝的天子,唯获有廟号者,可享受万世不祧(即神位不被迁出)的待遇,所以古代的天子死后都有庙号,就是为了保住被后世子孙祭祀的权利。
回到昭穆制度的正题。
这个左昭右穆的制度,是西周初年形成的宗法制度的规定,所以也没有办法去探讨它是否正确或有道理。约定俗成,后世子孙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也就不用再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问题了。我们来聊一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昭穆制度规定的 孙 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王父尸,到底是源于何方呢?
其实是来自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
上古时代曾经存在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出嫁走婚,女子留在族内不外嫁,
所以男子走婚到其他部落,就是后世所谓的对偶婚或群婚制度,生下来的孩子跟随母亲在母亲的部落里生活成长,有时候甚至不知道父亲到底是谁。但他一定知道自己的外祖父是谁。因为外祖父,母亲和自己是生活在同一部落里的,而父亲是生活在别的部落里的。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所以,中国古代的五帝时期,就有帝喾四妃生子,后世均有天下的说法。
周人的先祖后稷,母亲是姜姓,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下了后稷。商人的先祖契,母亲是简狄,吞了玄鸟的卵生了契。他们其实并不是帝喾的直接后代。
只有帝尧的母亲生下的帝尧,可以确定是帝喾的血脉。这也是为什么帝喾死后帝尧陶唐氏可以继位的原因。
五帝之帝喾时代,正处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从传统的对偶婚制度向单偶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到了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大舜的时代,基本上可以证明,帝尧古国已经实现了单偶婚制度(指的是一夫一妻,妻子只有一个丈夫,但并不是男子只有一个女子,还有妾)。
所以,所谓孙为王父尸,是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遗留,祖孙相继是因为可以确定血脉相传。而父子相继,则无法确定父子之间一定是有血缘关系,所以不采用父子相继的这个继承法则。
到了后来,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后,单偶制婚姻家庭制度形成了,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就可以确定。但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这个传统,却保留在西周礼制中,约定俗成,传之万世。
结语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现代人当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关系。清明祭祖,也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城市里也没有家族墓地一说,都葬在公墓里。所以古代所谓的左昭右穆制度,也就不存在了。但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国的先人们沿用了几千年。
清明扫墓,最好连祖父和其他可知的祖先的坟茔一起祭拜,这样更能寄托自己的哀思。你说是不是?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喜欢国学的朋友,关注真知堂,点个赞再走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