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目前您所在的社区目前采取了哪些疫情防控措施?人们的状态怎么样?
微言:我所在的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我们小区因为都是独栋户型,每一家之间间隔比较大,大家除了遛狗、散步基本不打照面,接触比较少,所以表面上仍然很平静。但我们所处的县目前报告了一例感染,是一位有海外旅行史的老人。
如果立足于全州层面来看的话,3月2日州长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这意味着卫生部门获得决定隔离特定地区、取消大型活动等的授权。可以根据情况,突破日常状态下的行政程序限制,采取特别应对手段,但目前还没听说实际采取类似措施。中学一直都没有停课,不过因为开始放春假了,所以从今天周五到下周22号都不上学,算是实质停课吧。
其他州比如俄亥俄、密歇根、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等从昨天开始都陆续宣布中小学停课了。刚才最新消息是我这个州的学校开始停课两周。
人们的状态在我活动的范围内看上去表面上都还好,活动如常,不过超市里面洗手液早就卖光了,我这周跑了两次都没能买到。
观察者网:此前有不少媒体报道华人戴口罩在欧美国家遇到歧视,那么现在出门戴口罩的人多吗?还会有歧视的情况吗?
微言:可以说还是基本没人戴口罩。这里的媒体老是说戴口罩没用,有症状的人才需要戴,防止传给其他人,健康人勤洗手和保持距离就行了。这么一讲,然后大家都不戴,那我也不敢戴了,不然会被当作疑似了。今天出门,在路上听广播,发现有医生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公共场所都戴口罩的,但他自己也说在这一点上自己属于少数意见派。
媒体报道在纽约、加州等地出现过歧视亚裔的情况,我自己到目前还没有遇到过。
当地时间14日晚,在白宫发布特朗普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后,他在推特上发了一张图。图上的文字写到:
“当美国经受考验时,它能应付自如(When America is tested America rises to the occasion)。”
观察者网:美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漏洞是检测能力不足,12日的听证会上,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也坦言美国的应对是“一次失败”。您怎么评价美国这次对新冠疫情的应对,官方为何如此淡定?
微言:我觉得不是官方淡定,而是决策层一是为了不扰乱经济运行,有意淡化情况,二是过于相信对中国封航的作用,加上具体疾控部门因为经费、人员不足,导致检测一直未能顺利展开,最后酿成大面积传播。
美国宣布第一例确诊病例是1月21日,之后到2月26日联邦层面疾控中心的检测标准还要求必须有中国旅行史或者和确诊者接触史才检测。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因为疾控中心发往各州公共卫生部门的测试盒失效,也没有展开全面筛查检测。
2月26日美国首次报告出现社区感染病例,27日疾控中心放宽检测标准,但试剂盒的生产跟不上,各州里面的医院还是没法开展检测。一会儿是特朗普总统说马上就能有100万人的检测能力,一会儿是副总统彭斯说暂时还没有这么多试剂盒。健康和公共服务部长和福齐关于试剂盒数量的说法也前后不一致。
在卫生防疫紧急事态应对中,检测是第一步。不检测就完全不掌握可供决策的基础。意大利情况严峻之后,美国对意大利来的旅客也实施了限制措施,但有媒体报道说从意大利飞过来的乘客在机场没有任何检测就回家了。所以,《华盛顿邮报》的评论也说美国现在就是两眼抹黑往疫情风暴里扑。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每千人医院病床数美国是2.9,低于中国的4.2。ICU床位数美国在65000至10万之间,如果控制不住的话,后面真不好说。我估计现在美国的应对策略核心是想尽量避免出现医疗挤兑,但现在又都是要求有症状者居家隔离,这就特别自相矛盾了。现在美国应对方式能成功的前提是感染爆发的时间点有错峰,给医疗系统足够的流转时间,但这样押注实在有些飘忽。
观察者网:所以在3月14日,我们就看到北京新增1例输入性确诊病例。这位病人表示自己在美国三次申请核酸检测都被拒绝了。3月3日首次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以奥司他韦治疗,3月5日、3月10日就诊于同一医院,胸片显示均无异常。3月11日再次就诊同一医院,胸片显示肺炎影像,当地医院评估其症状后未收治入院。
微言:尽管疾控中心放宽了检测标准,但各州具体还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执行检测。可能也会因为试剂盒不够而采取比较严格的检测标准。我所在的州在27号之后到今天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位病人也很可能是因为所在地区的试剂盒不够而检测不上。
观察者网: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留学生的吐槽。比如有一位网友就提到,在许多企业都推行居家办公的情况下,纽约的一所公立幼儿园却坚持到最后一秒才停学,因为校长认为儿童是不易感的。美国官方似乎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并不充分,对于中国此前出现的感染症状也不了解。在您的观察中,这种信息的断裂是怎样产生的呢?
微言:美国现在的感觉是联邦的疾控部门和各州的卫生部门两张皮,互相之间沟通、协调不畅。联邦的健康和公共服务部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不掌握现在全国检测了多少例,因为各州目前开展检测的私营公司没有义务汇报。我们州今天州长说等不及联邦疾控发试剂盒了,干脆自己采购。另外美国刚出现病例那会儿,疾控中心拒绝使用世卫组织提供的试剂盒,而是选择自己生产。即使试剂盒因为制造原因失效后,他们还是不用世卫的。这些例子都暴露出了问题。
美国的危机管理体制设计得头轻脚重,特别强调各地区自主应对。这种体制应对具有地域局限性的自然、技术灾害甚至恐怖袭击是可以的,但应对全国性的疫情短板就全面暴露出来了。
《纽约时报》观点认为,中国抗疫为西方争取了时间,但西方却白白浪费了。
观察者网:眼下的疫情对美国政治、经济带来了冲击。金融市场已经对此做出了剧烈的反应。而随着新冠肺炎病例的增加,一些州的大选初选活动也取消了。您能否为我们展望一下,这次疫情接下来可能对选情造成哪些影响?
微言:目前路易斯安那州已经将其周内的初选日期从4月4日推迟到了6月20日。如果更多的州也推迟的话,那么拜登和桑德斯之间谁能最后胜出,答案的不确定性也更大了。
根据一般规律,初选期越长,一个特定政党内部的撕裂程度也就越大,在之后的大选期间弥合党内分歧的难度就越大,给对手的攻击点也就越多。另外如果届时拜登和桑德斯在7月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前都不能取得多数代表支持,那么在代表大会上就会爆发激烈争执。
民主党内的那些超级代表目前看更喜欢拜登,但桑德斯刚刚赢得了加州的初选,说明他在民主党的草根支持者中影响颇大。拜登靠超级代表上位恐怕会重演民主党1968年的覆辙。
当时民主党通过密室政治操作挑选时任副总统汉弗莱出任总统候选人,无视民主党草根支持的反越战参选人尤金·麦卡锡,结果最后将民主党控制的白宫让给了共和党的尼克松。
这次因为疫情,拜登和桑德斯都开始取消竞选集会,虽然疫情压低投票率对桑德斯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拜登想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直接拿到代表多数也非易事。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双方会继续缠斗一段时间。
共和党这边特朗普作为在任总统,大选年经济下滑对选情是致命打击。当年老布什打赢了海湾战争,但就因为国内经济乏力,最后输给了克林顿。现在疫情应对的聚光灯又打在特朗普身上,可以说雪上加霜了。如果疫情能够很快控制住,利用之后的经济反弹,特朗普就能收获比较大的连任概率;如果控制不住,他连任基本无望。
观察者网:由于关涉到言论自由和疫情防控的问题,各国的疫情“吹哨人”都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媒近日就报道了西雅图传染病专家海伦·Y·朱(Helen Y. Chu)无法推进病毒检测的遭遇,批评政府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未能及时做出灵活反应。这些新闻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美国的“吹哨人”们在专业领域拥有可观的言论自由,但其意见却并不完全能及时有效地传导到行政管理中。下情难上达,这是任何政治制度下的通病吗?
微言:中美这次应对疫情一个关键区别是中国需要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做决策,而美国是在已经了解了病毒基本情况的状态下决策。不同决策状态下对公众如何披露信息,所面临的要求和压力不一样。
危机管理当中强调的永远是合理决策下的信息沟通,沟通当中包含信息公开,但反过来信息公开不代表有效沟通。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个简单绝对的信息公开原则就能发挥正面作用,在治理环境高度复杂的今天,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就西雅图的朱医生碰到的情况,我倾向于认为疾控中心一直严控检测标准,一是有想避免因为确诊人数暴增而过早冲击经济以及医疗系统的考虑,二是它可能确实因为经费、人员的问题无法快速组织大规模生产试剂盒。
观察者网:前一阶段,国内舆论有许多围绕中国疾控中心的争论,也有一些观点提出中国疾控体系应该进一步学习美国CDC的运行模式,认为这样或许就能遏制武汉疫情的发生。而随着疫情在欧美国家爆发,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卫生防疫体系的问题。就您个人的观察来说,为什么这次美国的公共卫生防御系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微言:美国的卫生防疫研究根据我有限的了解,开展得很全面,最高等级的P4实验室中国只有一个,美国已经有的和还准备建的有13个。它的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方针是不管什么类型的灾害、危机,甚至是恐怖袭击也好,都根据一些统一的原则来应对,具体实施措施会有不同,但不会针对特别的灾害类型另起炉灶。按照这两天福齐的说法,美国这套系统在应对过去的传统紧急事态中表现不错,但不适应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疫情。在目前的这套联邦系统架构下,它的沟通、协调成本太高了。
我觉得中国已经完全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出发主动全面思考如何建设更加完善的疾控体系。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交流,但不再是中国考虑的出发点。
观察者网:之前有所谓“抄作业”一说,面对中国抗疫的成功,有一些外媒认为,西方学习中国就是专制战胜了自由,还有要求中国道歉的。眼下这种将抗疫政治化的论调还存在吗?
微言:西方的认知如果总是在自己营造的所谓“专制、自由”这个二元框架内打转的话,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西方自己。前两天一些共和党众议员和参议员还在使用中国病毒等类似的词汇,现在少一些了。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背后确实涉及到国家博弈,这里的区别在于是用冷战思维来博弈还是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来博弈?我想这个答案还是很清晰的,不过西方转变认知还需要时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