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首页游戏大全井然有猫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4-21

曾为志、杨承熹、李恒奕/文 杨承熹/图

俯瞰江家大院全景

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古为巴賨旧地,秦时始设宕渠县。唐武后久视元年(700),大竹县从宕渠县中分置,因邑内多巨竹得名。

大竹地形呈三山两谿,多丘陵、少平田。悠久的历史为大竹留下众多的人文遗迹。纵贯于大竹县中部,铜锣山东麓的童家乡梅子山下,有一座结构严整、古拙典雅的大宅——清代探花江国霖旧宅。

铜锣山东麓的九曲公路

梅子山下探花第

江国霖(1811-1859),大竹县人。道光18年(1838)戊戌科进士,殿试高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惠州府知府、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等职。

大竹民间尊称他为江探花。其故居江家大院,兴建于乾嘉年间,至今已逾200载。

大院地处梅子山下的盐井沟,一片田畴之上。盐溪流经其中,土地肥沃,阡陌交错。

田畴上的江家大院,已经屹立200多年

大院共有三进,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整座大院沿中轴线呈东西对称,依地势起伏有序。中轴线上3座堂屋一字排开,堂屋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两侧厢房与堂屋间有巷道相隔。

大院墙面全系大块青砖砌就,雨后青砖灰瓦微润,古朴幽深。当地称这种砖为“三六九”,即为高3寸、宽6寸、长9寸之意,多为虚指。

“三六九”分水砖与火砖两种,水砖由泥土夯实而成,火砖则需要烧制。江家大院所用的是火砖。这种火砖旧时多用于官府、宫庙、祠堂、高门宅第。

三进堂屋两侧与两边厢房的尽头,封火墙高高耸立,为川东常见的直线型墙面。这与川西、川南常见的猫拱背式曲线型封火墙截然不同,倒是和江家原乡湖南南部常见的鹊尾式封火墙十分相似。

封火墙头飞檐微翘,檐上拼嵌青花瓷片,烟雨中别有一番风情。

江家大院风火墙,为川东常见的直线型墙面

江家大院的第一进为下堂屋,面阔3间。

屋檐有仿斗拱砖雕装饰,从历经岁月的斑驳青砖中,仍能看到当年精巧的彩绘雕饰。

下堂屋中间开有一道“凹”字型朝门,这是川东一带常见的传统大门样式。民间认为,大门内凹,有聚气招财的作用。

江家大院下堂屋

与川西平原建筑不同的是,朝门前屋檐下架有驼梁,苍劲有力,两侧辅以祥云纹木雕雀替。

门框上方有一对花卉木刻门簪,与门户两侧的门枕石上下呼应。门枕石上饰以花卉、铜钱图案,符合民间文官雕花草、武官刻走兽的习俗。

下堂屋两侧原来还各设有一道大门,与凹型正门呈犄角之势,如今两侧大门已毁,只剩下几尊孤单的门枕石。

下堂屋与中堂屋之间有天井相连,旧时天井两侧开有小门与堂屋两边的巷道贯通。中堂屋原为江家会客所用。过去,堂上悬有江国霖手书“耕读传家”匾额一块。

传说江国霖高中探花后,报喜的人一路敲锣打鼓到了盐井沟,其母邓氏还在地里耕作。

江国霖的祖父喜极而泣,感慨万千,说道:江家能有今日,全靠“耕读传家”的祖训。后来,江国霖便书写了这块大匾。

直到民国时,中堂屋一度仍是江家子弟读书识字之所。1949年后,这里曾用作学校教室。

中堂屋

穿过中堂屋,便是大院的上堂屋。大院上堂屋与中堂屋以一条小巷道相隔,空间上显得较为独立。

上堂屋地势最高,气势宏大,彰显了江氏家族的官绅气派,建筑结构也更为精巧。

上堂屋整体可分两层,由石梯拱门连接为一体。

走出中堂屋,是一条小巷道,巷道两端开有小门,与堂屋两侧的巷道连贯。跨过巷道阳沟,就是上堂屋的天井,这是第一层。

天井边上有石板相围,构成庭院,穿过天井步上石梯,便是走廊。

上堂屋与中堂屋间的巷道、阳沟、上堂屋天井院落

走廊与建筑主体呈“凹”字形格局,中间为硬山顶大堂,是建筑的主体。

走廊与建筑主体构成上堂屋结构的第二层,走廊两侧尽头是两道彩绘拱门(左侧屋室与拱门俱毁),由拱门直下石梯又可回到第一层的小巷道。

上堂屋最为宽阔,旧时这里设有神龛供奉江氏历代祖先。堂上高悬“进士及第”大匾,收藏有历代祖先的官服画像,并摆放着许多名贵的乌木家具。

上堂屋拱门上的彩绘

这些珍贵的文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堂屋里的家具被付之一炬,祖先的画像也被用作小孩射击石子的靶子,无一幸存。

江国霖书法笔力劲挺,清新俊逸,曾经堂内高悬着的、他手书的数块匾额,如今流落民间。

大院中轴上的3座堂屋两侧,分布着两列厢房,为家人日常起居所用。

左侧厢房为木结构吊脚楼,共有两个天井。左侧厢房内至今藏有一张旧式雕花大床,雕刻人物故事、花鸟虫兽图案数十幅,用料考究,装饰精美,富有川东田园风情。

左侧厢房吊脚楼

大床上的浮雕

右侧厢房为砖木结构,有一个天井,灰塑花窗,至今尚存,别具风格。旧时这里还有碾房、猪圈等,显示了江家人富贵后不忘农耕的朴素传统。

过去,大院门前还竖有两座八角桅墩。桅墩为大竹方言,实为石桅杆。

旧时,考中功名的家族可在宅前或宗祠前树立桅杆,一是标榜家族的荣耀,二为激励后代发奋读书。

江家大院与雷老和尚

提到江家大院,当地民间往往会联系到另一位传奇人物——雷老和尚。

据江国霖五世孙江文哲老人讲,江家入川始祖江世开,最早落籍的八角庙高立口地处铜锣山巅,山高田少,土地贫瘠。江家虽辛勤开垦,但始终只得小康。

江世开的孙子、贡生江镇歧,与宝珠寺的雷老和尚颇有交往。

在雷老和尚的指点下,江家开始逐渐迁往童家场盐井沟居住。盐井沟土地肥沃,有一口古老的岩盐井可以开采,江家因此发达起来。

雷老和尚为江家大院布置的风水格局,历来为人称道。

传说,此处原为一土坡,江家雇佣工人将土石一担担挑走,并在雷老和尚的指点下规建成龙头形状。

院后两棵老松树为龙角,大院为头颅,屋侧的两口水井为龙眼,一对石碾是龙耳,门前的两尊桅杆便是龙须了。

雷老和尚堪舆修建的江家大院

后来,雷老和尚还为江家在入川祖地八角庙“寻龙点穴”,作为江氏族人的墓园。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称赞这片祖坟风水的顺口溜:“西河流水不见滩,对面一座笔架山,不出文官出武官。”墓地附近的西河场,甚至因此得名。

据大竹县凤凰寺主持释演法法师考证,雷老和尚原名钱江,后来取别名田雨,二字合写作“雷”,时人称他为雷老和尚。

他原是湖南郴州兴宁县人,18岁时上川,拜宝珠寺润壁和尚为师,赐法名心提。雷老和尚佛学精深,尤其通晓堪舆术。

雷老和尚灵塔

今天的凤凰寺,就是乾隆年间雷老和尚在古龙圣堂遗址基础上复兴修建的。

雷老和尚一生功德圆满,年过百岁,圆寂后葬于凤凰寺左侧,其灵塔至今尚存。

凤凰寺古砖,上书建造年代“乾隆三十九年”

江氏祖籍和入川考

江家大院布局错落有致,房屋秩序井然,整体装饰朴素淡雅,于灰塑、砖雕技艺上着墨甚多,古朴典雅。

青砖灰瓦中,一段历时数百年的移民历史,跃然其间。

江氏祖先发迹于江西饶州鄱阳县星沙里,尊南宋丞相江万里为一世祖。

宋末,中原大乱,江氏一族南迁福建。明嘉靖后,江通耀举家迁往湖南郴州。但因时局动荡,江家数次在分属湘粤两省的郴州与乐昌县之间迁徙,最终在郴州桂阳县文明乡坦涟里落户。

江氏至明末清初时已传至第八代,裔孙名叫江富龙。

彼时正值明末动乱,大竹数遭兵燹,直到康熙20年(1681),方始平定。据康熙25年《顺庆府志•建制》载,当时县城的建筑几乎完全被毁。

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后,大竹已是烟户凋零,几近十室九空。待到复平后,湖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移民先后迁竹。

江富龙的后裔们,正是在那时辗转徙来的。

《顺庆府志》中记载大竹县城的建筑几乎完全毁于兵燹

江富龙育有四子:世开、世选、世经、世杰。在朝廷招民填川的政策下,江家四兄弟于康熙53年(1714)辞别故里,踏上西行巴蜀的漫漫长路。

历经数月,江家兄弟抵达当时尚属顺庆府(今南充市)的大竹县。

长房江世开插占周家场八角庙高立口,二房江世选居住在周家场宝石嘴,三房江世经落业在城西莲印村。幺房江世杰因思乡心切,中途早早返回湖南故里,后断了音讯。

江世开落籍八角庙后,以耕种为生,辛勤劳作,稍有资财。传至第三代时,江家移居童家场盐井沟。

盐井沟美景

童家场始建于乾隆年间,群山环绕,风景秀丽。雍正时,知县林良铨曾夜宿童家,留下诗文一首,可观其山水之美:“迎云百里上清滩,到得岭头日已残。竹薮扫风人语隐,石梯留雪马蹄寒。梅花有蕊皆含白,枫叶无山不染丹。始解最难惟作令,停鞭又觉一更阑。”

江家移居的盐井沟,因有一口古老的石壁盐井而得名。井口直径两丈,一晚可煮盐20多斤。

在当时官府初设、管理还不甚严格的情况下,江家入川第三代江镇歧与江镇华开始以贩私盐谋生。

兄弟二人分工协作,一人常年往顺庆府贩盐,赚取訾财后汇往老家;一人则在家乡煮制盐巴,经营家室。

私盐利润极高,江氏一族因此发家,之后买下当时赵姓人家的屋室,并按南充县衙的图样加以改造扩建。历经几代人营造,终于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江家大宅的规模。

江家人思慕湖南故里,在修建大院时,多有原乡风情,建筑融入了湘、赣、粤、川的文化元素。

一般认为,江氏来自湖南,说的是湘语。经过反复考证,我们认为,江氏为客家后裔。

旧郴州直隶州桂阳县,为如今的郴州市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交界。当地很多移民,是明代从福建汀州府一带迁入过去的客家人。今天的湖南客家,主要分布在湘东南。

江氏祖籍地汝城及周围桂东、桂阳等县市遍布客家人,客家方言分布很广,是今天湖南客家的大本营地区。在明代,湘东南属于政府专设的南赣巡抚的管辖区域。

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福建汀州为客家祖地。

《江氏族谱》记载,江氏于宋末搬迁至福建,又于明嘉靖年间迁徙郴州。有明一朝,江家数次在分属湘粤两省的郴州与乐昌县之间迁徙。乐昌县隶属韶州府,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从来源来看,江氏当属于客家人。

考察其亲属称谓,江氏称呼祖父曰公、祖母曰婆,这与大竹操湘语的湖南移民后裔称祖父为“嗲嗲(diādiā)”,称呼祖母为“奶奶”不同,倒是符合闽西客家人的称呼。

而客家江氏基本都尊南宋丞相江万里为祖先,种种迹象表明,这支江氏乃是湘籍客家后裔,非操湘语者。

江家大院厢房花窗

迁居大竹的移民们,在新的土地上团结一致,齐心协作,新建家园。

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不过百年,山林开辟,烟户稠密,大竹再度成为川东重镇。安居乐业后的竹乡人重视生养教化,崇尚耕读,江家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江氏家族稍有积累,愈发重视教育,鼓励族人考取功名,报效家国。

江家入川第三代江镇歧即为岁贡生,第四代江溶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庠生。江溶先后在八角庙、盐井沟执教,品格高尚,治经有法,桃李遍播。

江家天井里的花台与“古老钱”

嘉庆16年(1811)仲夏的一天,江家入川第五代江国霖,出生在盐井沟的江家老宅里。

江溶晚年得子,却并不溺爱。江国霖刚会说话时,江溶便亲授《三字经》与《千字文》,江国霖稍长即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江国霖年少时显示出过人的天分,年仅16岁被县学补为博士弟子,享受优等待遇。当时的绥定府(今达州市)知府孙东厒得知江国霖天资聪慧,将他召入府城,不仅资助他上学,还亲自为他授课。

江国霖天赋异秉,却不因此自满,而是常年苦心攻读,加上名师指教,学益日进。

道光11年(1831),江国霖高中辛卯科举人。江国霖中举后,更是加倍努力,不知疲倦。他曾题联自勉;“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

终于,道光18年(1838),江国霖在戊戌科考殿试中,登榜一甲第三名。

雨后的巷道,青砖灰瓦微润

科举鼎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因此民间以江探花尊称江国霖。

清代川省中鼎甲者仅3人,分别是遂宁县顺治辛丑科榜眼李仙根,道光戊戌科探花江国霖和资州光绪乙未科状元骆成骧。

顺治以来200年间,大竹县登进士者仅2人,江国霖的高中使得大竹文风顿开,尔后至民国鼎新前,仅仅60多年,中进士者达5人,中举者16人。

江氏一族自江国霖高中后,显赫一时。旧日童家场上场口立有江国霖“进士及第”坊,下场口是江国柄“孝廉坊”。江家在大竹城南亦修建了两座公馆,江国霖祖上3代均受追封。

今日新旧童家场镇一瞥

江氏后裔也是人才辈出,除江国霖外,还出了江国柄、江三田、江三乘等3位举人以及江国荣、江都定等名贤。

咸丰11年(1861),土匪周绍涌、谢寡母进犯大竹,江探花长子江都定出资组建虎勇百名抵抗匪徒,保卫竹城;江国霖族侄孙江三乘,是清末四川保路运动领袖之一,还与举人陈步武合撰了民国版《续修大竹县志》。

江家大院与江氏入川第十代后裔江文哲老人

清代3位高中鼎甲者,今唯有江国霖故居格局尚存,属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

200年的时光,早已洗尽江家大院的铅华。如今的它,悄然伫立在梅子山下,见证着盐溪河畔百年变化。

部分房屋屋顶已经垮塌

由于没有得到修缮保护,老宅已经出现了部分垮塌的迹象,岌岌可危,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特别鸣谢大竹县凤凰寺主持释演法法师提供部分雷老和尚的资料;文中江氏客家归属之鉴定,特别鸣谢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陈伟平先生)

【作者简介】

曾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杨承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级本科生。李恒奕:成都市盐道街中学高三学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