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鼓楼西剧场出品,法国著名剧作家让·科克托编剧,青年导演张彤执导,演员李梅主演的话剧《人类的声音》于6月6日至16日在鼓楼西剧场上演。《人类的声音》(La Voix humanine)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剧作家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写于1930年的戏剧作品,作品问世以来一直被全世界优秀的女演员视为最具挑战的戏剧作品。英格丽·褒曼与索菲亚·罗兰分别在1966年与2014年主演过由这部戏剧改编的同名电影。201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的艺术总监、导演伊凡·范·霍夫曾将这部作品的荷兰语版(附中文和英文字幕)带到过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的舞台,而此次《人类的声音》戏剧中文版,也是首次在中国舞台亮相。
《人类的声音》剧照。摄影:李晏
作为话剧《人类的声音》的编剧,让·科克托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身上不只有编剧的标签,他还是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画家等。他出版了27本诗集、17部剧本、17部散文集、7篇长篇小说,参与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绘画作品更是难以计数。他与毕加索、可可·香奈儿、斯特拉文斯基之间的逸闻趣事更是被后人广为流传。
他一手发现和扶持了20世纪文学怪才让·热内,还设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1954年,让·科克托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担任了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名誉会长。至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电影宫中,还有“让·科克托大厅”,以示对这位前辈的追念。
总而言之,在20世纪重要的艺术类型中都有让·科克托的身影。
让·科克托。图片来自网络
诗人的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
虽然让·科克托拥有众多头衔,但他却认为自己只有一个身份——诗人。其他类型的创作无非是诗歌不同的表现形式,应该被命名为诗人绘画、诗人戏剧或诗人电影。
科克托出生于当时法国的中产家庭,从少年到青年经历了漫长的求学生涯。1909年,20岁的科克托发表了诗集《阿拉丁神灯》(La Lampe d'Aladin),成为了巴黎艺术沙龙的常客。就在那时候,科克托结识了推动整个欧洲芭蕾舞剧发展的谢尔盖·佳吉列夫。1911年,在出版诗集《轻浮的王子》之后,科克托为俄罗斯芭蕾舞剧团创作了芭蕾舞剧《蓝色列车》。在那个艺术爆发的年代,科克托逐渐成为了巴黎文艺圈的核心人物。他创作诗歌,出版诗集,几乎与当年欧洲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过交集。
成就毕加索
了解毕加索的人都知道,他的创作分为“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等。在科克托认识毕加索的时候,毕加索正处于他创作的“立体主义时期”。一位是初出茅庐的艺术天才,另一位则是社交达人,很自然的,科克托与毕加索建立起了友谊。
2019年6月14日,“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在北京展出。图/视觉中国
科克托利用起自身在巴黎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崇毕加索。1919年,他甚至为毕加索创作诗歌《毕加索颂》。在科克托的大力举荐下,毕加索很快步入了巴黎的艺术圈。1924年,科克托创立《超现实主义革命》并发布了《超现实主义宣言》。与此同时,毕加索也迎来了令他在世界上名声大噪的“超现实主义时期”。1963年,科克托离开了人世。十年之后,毕加索逝世。科克托成就了毕加索,也成就了两人一生的友谊。
当然在此期间,其实科克托也曾与人交恶。1918年,他发表音乐论文《雄鸡与小丑》时,因为艺术观点的不同,科克托与现代主义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爆发矛盾。但两人后来达成和解,科克托还为其撰写了音乐剧剧本《俄狄浦斯王》。
香奈儿最亲密的朋友
让·科克托是香奈儿与现代艺术的一个从未中断的连接,1949年他写作出版的《法兰西皇后》一书全部的灵感来源也来自于香奈儿。科克托也曾表示,他和香奈儿终身都是好友,彼此间在创作上互相砥砺,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创意发展。
在可可·香奈儿的生活圈里,画家、音乐家、诗人、编舞家、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包括她所倾慕的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和结构主义艺术家罗钦科。1921年,在一次私人晚宴上,香奈儿首次结识了科克托和毕加索。在20世纪20年代,他们一度围聚在俄罗斯芭蕾舞剧团灵魂人物佳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的身边,科克托写剧本,毕加索绘画布景,斯特拉文斯基谱曲,香奈儿为剧团设计服装。
香奈儿的首次参与剧场创作,便是替科克托的作品主理戏服和化妆。1922年秋天,在蒙马特区一个又小又破的“工作室戏院”里,科克托、毕加索、香奈儿共同合作了舞剧《安提戈涅》。第二年,他们三人与斯特拉文斯基共同合作,为俄罗斯芭蕾舞剧团创作的芭蕾舞剧《蓝色列车》也成为了至今仍为世人称道的不朽之作。
大器晚成的电影奇才
在科克托生命的前四十年里,基本上涉猎了除电影外的所有艺术领域。直到1927年,他才尝试电影拍摄。而这部与朋友一起拍摄的《让·科克托拍电影》的16毫米影片已无处找寻。1930年,一位子爵出资一万法郎,请他拍摄了一部实验电影《诗人之血》。事实上,科克托早年在创办《文学》杂志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雷内·克莱尔、让·雷诺阿、马赛尔·卡内尔、让·维果、费尔南·莱热等一众先锋派导演。受他们的作品影响,科克托的第一部电影《诗人之血》也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影片的实验态度和多姿多彩的诗意震惊欧洲,曾在纽约连续上演两年。其后,科克托专心文学运动,并到处旅行。
《诗人之血》。图片来自网络
1940年之后,让·科克托重新回到影坛,继续电影的创作。科克托先尝试了剧本的创作。1946年,他与雷内·克莱尔共同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叙事电影《美女与野兽》。围绕这部电影作品,他还写了拍摄日记以及他自己的评判文字(《关于电影》)等。那一年,正值第一届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凭借着雷内·克莱尔的拍摄经验和科克托的创作,《美女与野兽》自然进入了当年的主竞赛单元。
在科克托一生的电影创作中,《诗人之血》、《俄耳甫斯》和《俄耳甫斯的遗嘱》三部电影被称之为“俄耳甫斯三部曲”,他曾说:“《俄耳甫斯》曾经是我的‘总和’,我将自己全部的生活都放了进去。而《俄耳甫斯的遗嘱》将是我对电影的告别。” 三年后,科克托去世。有趣的是,《俄耳甫斯的遗嘱》中,毕加索还亲自客串了一把。这部电影似乎也是毕加索唯一一次在剧情类的电影中登场。
毕加索出现在《俄耳甫斯的遗嘱》中。图片来自网络
戏剧成就
让·科克托自己写有剧本17部之多。较为著名的除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改编而成的剧本《俄耳甫斯》外,还有《人类的声音》、《地狱的机器》、《可怕的父母》、《圆桌骑士》、《打字机》、《双头鹰》、《酒神》等。这些剧作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让·科克托独特的戏剧主张,而且还集中体现了超现实主义常用的艺术技巧和手法。
科克托像大多西方戏剧家一样,喜欢翻新希腊神话题材,《俄耳甫斯》和《地狱的机器》都取材于西方人耳熟能详的希腊神话故事,但是从思想和表现上都完全现代化了,这两个剧目都成为法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
他的独幕独角剧《人类的声音》又是一种创新。这幕剧十分奇特,仅仅是一个人的对话,一个女人同一部电话的对话,便是“人声”,百味的“人生”。科克托将《人类的声音》这出戏压缩到最简单的地步:一个房间、一个人物、一部电话,却传达出不能再沉重的情感。没有情节,除了拿起或撂下电话,也没有什么动作,只有单一的声音,人声,但是其力度并不亚于一台大戏。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付春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