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欧少立-Owen
摘要:谁能把"漫无目的"变成了一种精致、愉悦的体验,谁就有可能抓住下一波消费机会。
受疫情的冲击过去的国际傲娇品牌纷纷到线上寻求增加销量,苹果产品在6月1日,以5秒的时间就成功破亿,1个小时的成交额就是去年同期的3倍,5小时成功突破5亿销售额。与此同时苹果在美国的实体店好不容易重新开业了却遭遇了打砸抢......
我们都知道过去苹果的体验店是电子消费行业的服务标杆,不过疫情的冲击仿佛改变了这一商业模式,这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虽然距离疫情爆发已经过去4个月,但是在深圳,我的公司在福田区市民中心的诺德中心(按照以往来说我们这里可是中心商圈),但是我发现在附近仍然有不少餐厅和咖啡馆没有恢复营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轮疫情对实体商业的冲击将会是长期的。这背后有两层原因,一个是,社交隔离会成为习惯,线上消费会占据主流。另一个原因是,疫情让消费者更谨慎了,网上更容易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线下实体店的吸引力会进一步降低。
以上两点,我特别认可第二个观点,是我们更追求物美价廉,以我自己为例,我最近准备新买一台手提电脑,我和我太太也是打算在实体店选定款式等着6.18上网上购买。再甚至,现在回到家中购物,连我妈妈会经常提醒我,上网看看价格再说。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社会上主力的消费群体他们都有了"网上优惠"的意识。
前段时间,我跟一位餐饮品牌的负责人交流,因为我是一个商会的会员,我的这位会友是做"餐饮品牌策划的"对方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疫情期间,很多优质地段的商铺都空出来了,对于家底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由于疫情,将近两个月时间没有收入,很多餐饮店撑不过来,逼迫割肉。她自己也被迫折价转让了一间在抖音宣传做的很好的餐饮店。有小部分能挺到三月份复工也并没意味着就过去了,因为它必须用3至5月份的时间来填补之前的窟窿和确保现金流是正的。
我这位美女会友边说还边叹息,哎~不容易啊。我此刻环顾了一下我们所在的乐凯撒比萨,整个大厅就我们一桌,还只是点了杯饮料。我咬咬牙再多加了一份低配的沙拉。(顺便补充一句,我们当天会面时在南山的海岸城,确实有不少商铺处于关闭状态。)
我的会友的这句话启发了我:对于实体商业来说,这段时间可能会是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讨论疫情过后的实体商业,不仅仅要考虑大小、规模问题,还应该考虑,它会和此前有什么不一样。
那么,实体商业可能会往什么方向转型呢?有没有什么机会?
我们是从事投资的,在过去我曾经与黄濬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黄濬先生是香港人,他们旅游的时候很喜欢选择去日本,一方面是由于日元的汇率兑港元较低,另一方面他给出的原因是服务的体验。
今天,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日本的模式。
为什么要参考日本呢?
我们过去有一期分享叫做《反脆弱——中国的优势》里,我提到,受疫情的影响,我们未来消费的观念会逐渐趋于理性,像日本一样,从2005年开始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老百姓的消费理念,从此前的过度消费,变成了追求价格适中、功能够用的基本款。这样的状态,就和我们目前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
别看现在各种网络购物渠道越来越发达,但是日本的实体商业却依然做得有声有色。小到便利店、药妆店、自动售卖机,大到超市、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生命力都很旺盛。
平时,很多人喜欢讨论,为什么日本线上购物不那么发达,尤其是跟中国相比,为啥没有出现中国电商繁荣火爆的景象?但其实,真正值得问的问题,应该是反过来的,那就是,为什么即便"网购"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日本人仍然偏爱线下消费呢?
这一点,正是我们值得向日本学习的地方了。有一件事,是日本的这些实体商业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游逛"的体验。什么是"游逛"?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消遣而逛街。
你可能会说了,这我知道,国内好多购物中心,现在不都涉及了很多消遣的体验?去购物中心,早已经不再是为了买东西。购物中心里不仅有服装店、餐厅,还有电影院、书店、电玩城等等。总之就是,你现在去逛街,体验更丰富了。
不过,日本的购物中心,不仅仅做到了体验丰富,还做到了体验的颗粒度细。我说一点,你就能感受到这个"细"的程度了:日本的商场会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细分主题。
【Garden Walk】一个是日本东京郊外的Garden Walk,一个露天零售广场,以花为主题。商场的屋顶是花瓣形的,喷泉是郁金香形的,表演舞台是向日葵,而且整个购物中心,到处都是鲜花。你可以想象,女孩子或者小情侣,肯定特别爱逛这种颜值高的购物中心。
【NeWoman】另一个是个叫NeWoman的购物中心,翻译过来就是"新女性",主打为女性客户提供服务。里面不仅有女性喜欢的餐厅、咖啡馆,还有沙龙式的女性美妆服务,最夸张的是引入了帝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妇科诊所,诊所上午是综合体检,下午是专业门诊。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我觉得,如果这个地方还能打HPV疫苗,那就完美了。
咱们国内也有一些特色主题购物中心,但是我觉得,能做到日本这样的场景细分很少。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香港的K11商场。
在2019年下半年,我们举办了两期CFP的培训,最后的一天,我们都安排在香港,参加基金公司、投行、保险公司的培训。最后的一站都是安排在K11的购物博物馆。我放了一些图片及文章链接是关于去年的一些回顾。
K11号称亚洲最奢华的购物中心,既是一个购物中心也是一个博物馆,如果你消费满100万港元,会有一个专门美女向导为你介绍商场的各处艺术品。
为了达到100万港元的消费额,我们的黄濬先生便买下了这个古董~~
我们刚刚提到分主题,K11也做到了极致,甚至会让客人带上耳机,现场同步介绍艺术品设计的灵感及故事,每个区域都按照主题划分。
不过,如果光是有特色场景,可能还不足以让客户反复"游逛",毕竟同样的场景,看两次不就腻了?用我太太的话来说,她觉得逛街最大的快感,还是来自于买东西。日本的商场里,卖东西的主力店,是什么店呢?你可能想不到,是杂货类型的店。
在日本不管是便利店、药妆店还是百货公司,都用到了"杂货思维"。
无印良品、名创优品,其实都是这种杂货思维运营的典范。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装下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涵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日本还有一个杂货类的品牌叫堂吉柯德,堪称"线下版拼多多",因为主打的是品牌尾单甩货,小到零食药妆,大到电器、二手奢侈品,都有得卖。
杂货店不仅仅是因为物美价廉,品种多,能刺激消费。在日本,杂货店是一种"小确幸"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花不了多少钱,就能让自己体会到有品质的生活。
在日本杂货店买东西,已经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对生活价值主张的体现。这一点,也是日本人爱逛、爱买的原因。
除此之外,日本实体商业还把人性化服务也做到了极致。日本有的购物中心,会在更衣室铺上地毯,让顾客把鞋子放在外面,以免鞋子把衣服弄脏。还有的购物中心,会在更衣室提供一次性面罩,防止妆容弄脏衣服。
你看,魔鬼都藏在细节里。而这样细心的人性化服务,当然是在线上体会不到的了。这一点香港的K11也同样如此,不过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你得像黄濬先生一样买了一百多万的古董盒子.......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逛街?
原因是,日本的实体商业把"从逛到买"的整个链条,打造成了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这让消费者更愿意在商业空间里逗留,逗留久了,自然会产生购买行为。换个说法,不就是一种线下的"流量思维"吗?
那么,日本的经验对中国实体商业有什么启发呢?
中国的实体商业如果想走出一条出路,也应该向日本学习,把"游逛"的体验做好。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能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尝试和趋势。
【生活体验】一部分商业空间正在从"以商品为中心"转变到"以生活体验为中心"。
比如,国内的方所书店,把图书、服装、展览、沙龙路演等等融为一体,吸引了"文艺时尚青年"的群体。这一点深圳做的很好,无论是商业或者公共书店,整体体验感都很好!
【区域之最】商业空间的设计,也会越来越服务于"线下流量思维"。
商场在建筑和空间设计上,应该打造1-2个"区域之最",形成商业核心吸引力——也就是说,这些地方会是流量最大的地方。再比如,在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设计上,更注重辨识度,让人们停留观看,或者更好记住。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人们逗留的意愿。这一点上香港的K11购物中心做得很好,每一层楼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处让你眼前一亮,让你止步欣赏甚至掏出手机拍照发圈的区域。
最后一张图为K11的贵宾区域洗手间,是我们一位女同事拍照发圈的,K11真的是把区域之最做到了极致!
但是我觉得,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转变,还是商场需要回归到"以人为本",服务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只不过,过去我们说消费者需求,默认指的是物质需求。但现在,谁能同时服务好物质和精神需求,谁才能从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就越来越重视内心细碎的感受,渴望"求大同,存小异"。
【总结】线上也好,线下也好,谁能把"漫无目的"变成了一种精致、愉悦的体验,谁就有可能抓住下一波消费机会。
这不,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在疫情期间~
我也尝试将过去线下的培训搬到了线上;
将线上的会议放在线上进行;
与投资人的会面也尝试通过线上方式;
我们也在努力寻求进行,是大家提供一种精致。愉悦的体验!
最后也发出一个邀请,诚邀各位参加我们每周六下午的线上直播《壹周FC快讯》!
【关于作者】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