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名言叫“愤怒出诗人”,实际上,“愤怒”也出小说家。坦白地说,购阅长篇小说《线索》,我原是冲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招牌去的,未料歪打正着,开卷有惊喜——青年作家王磊,基于对过往某段生活中所遇之人的卑劣与邪佞,对曾经打拼日子里所历之事的愤懑与不甘,转目当下,敲打内心,欲以其笔底的“现实主义”,即对命案的侦破,对人性的梳理,对灵魂的拷问,教人反观自身,抑恶扬善,能从庸常里汲取温暖和力量,能于困厄中看到未来和希望……我想,他已然做到了。
故事甫一拉开序幕,库管员纪工便成了一具尸体。一枪爆头,惨是惨了点儿,但场面却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血腥与恐怖。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纪之身亡,似乎全世界为之欢腾,亲属懒得过问,同事喜不自胜,正如常年抱病偶尔上班的老冯所说的,“我是想来看看没有纪工的仓库是个什么样,呼吸两口没有纪工的世界里的空气,给肺和气管一种全新的感受”……怪矣哉,一个人究竟做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儿,才配“享有”如此“待遇”,竟致殒命还要被人猛唾几口?这似已远远超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近乎本能的朴素快感了吧!小说悬念重重而又环环相扣,就像作家手中牵着无数根柔韧的无形的含情的丝线,时而交错,时而缠绕,时而纠结,你刚想喘口匀气儿,情节陡转,悬念复至,一颗心又倏然被抽紧了;你仿佛才理出那么一点儿头绪,霹雳惊炸,线索又断,让人恨恨然却欲罢不能……
作者围绕纪工在世时的生命轨迹、生活状态与社会关系等,以老赵和徒弟小李两个警察为主的执著走访、细心排查、冒险追踪等为线索,又穿插以办案警察人手一册,关键时刻能“指点迷津”的小说《畅销书》的情节,而偏偏书的作者是杨保罗——死者生前最后一个密切接触者,偏偏小说又是依据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进行创作,几是“完美还原”了县城枪*案来龙去脉的“神龙本”——且疑山重水复无路行,即喜柳暗花明风景秀,这不能不让人为作者精巧的构思所叹服。兜兜转转,迂回波折,线索如麻掩真相,抽丝剥茧现元凶。作家将底层社会、市井百姓的悲欢啼怨,将小人物不甘沉沦、受人摆布的挣扎与抗争,将源于人性深处的良善与生活酱缸里开出的恶之花等,从容描摹,深刻揭示,鲜明突显出来……
然而,掩卷反思,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似又不全在于“写鬼写妖”与“刺贪刺虐”。正像作者在书之扉页所袒露的,“生而为人,万幸之幸——献给我的爱人”。作者在友邻面前亦无法倾吐的,保罗这个“代言人”却能一吐为快,“我甚至想,要不去当个流浪汉?但很快就明白了,当不了!你心中的苍白,自卑,困惑,无助,不是视而不见就不存在的,你根本就不是那种人。难道在万幸之中,生而为人,就是为了做一个只知道挣钱,只知道享乐的有钱人吗?这就是我的理想?我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羞愧……”作者通过塑造保罗这个集友善、智慧、果敢、正义及悲悯于一身的“侠士作家”形象,从而间接地展露心迹,彰显志趣——在摸索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在拼搏中书写人生的价值,通过创作让人感受到文学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读书亦能获取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所以,虽同样可以视作侦探悬疑小说,作家与柯南·道尔或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等外国前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民族没有文学修养,跟没开化有什么区别呀?……给台量子计算机也只会斗地主,了不起了看看穿越小说,能干什么呀”,保罗的讥嘲无奈,恰是作者的深忧大恐,让笔底文字漫溢人文主义情怀,用小说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或才是《线索》这部长篇的宏旨奥义吧!
此外,作家的语言颇值一赞,虽是“严肃题材”,却不失幽默诙谐,于有意无意间冲淡了这起亡命事件的凝重感与压抑感,一如栓塞的血管被灵药适时清淤,使情节得以畅快地流转向前。作者写人状物,追忆插叙,常又能于调侃中见学识,闲谈中寓深意,揶揄中有鞭辟——“老赵就不一样,饿了三天也要装得跟辟谷归来似的”“别再嘲笑中国足球了,在中国,会看书的比会踢球的还要少”……是不是别有趣味,令人乐而复思?
《线索》 王磊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 刘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