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告别平庸指南

一则告别平庸指南

首页游戏大全脑洞进化更新时间:2024-06-16

上周三在朋友圈里看到NOD YOUND老师推出了他在湛庐的音频节目,好奇地听了发刊词,然后就忍不住用工作时间,几个小时一口气听完了。

听完转念一想,感觉这个名称《面向未来的设计:给设计师的思维工具箱》把内容的价值和潜在的听众范围给做小了。所以准备写一篇感想,把这个本来应该也只是针对设计师的课程,作为一个通用的教育节目来推荐。其主题,是NOD在节目中是完全没有提到的一点,如何“摆脱平庸” 。

去年很荣幸和NOD老师有个金额不太大(还不到一百万)的合作,也见了一次面,当时谈话时感觉如坐春风,对于新VI设计的思路来源和使用方法茅塞顿开,后来的商业成果也很不错。所以也不时好奇地关注了下NOD老师的职业发展路和近期作品。

NOD以他的成长和工作经验,结合了推荐的书单,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如何基于自己的天性而突破成长的故事,既适合年轻人,也适合为人父母者。

为何从NOD这个设计课程,我会想到人的成长呢?

周四回家时,太太正在烦恼起我家小RYAN的社交技能。他在幼儿园的中秋活动时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同学们之间的嬉闹,忍不住发起脾气来. 但是我说, 不着急,RYAN会慢慢按照他的天性,找到他的应对方法. 然后给太太看了NOD讲稿中的这一段,她就多少释然了一些:

我从小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对于险恶的条件有天生的恐惧,也就是安全感很低。所以,我在社会上的表现是有些怯弱的,这就是我的性格特点,但未必是缺点。

正因为安全感低,所以我就需要不断地去寻找更加安全的区域,然后这种安全感缺失就变成了我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我对险恶条件存在一定的恐惧,所以我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纯粹的脑力工作者。机警、敏感、洞察力强等这些特点,为我从事设计工作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由此想开,根本上说, 设计就是一种思考还不存在的使用场景,然后用现有资源和创意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利用现有资源和创意来发展的过程. 这类现有资源, 就包括了天性(包括情感/智能/体能趋向)中的长处和短处, 也包括了有限的意志资源和时间资源.

所以设计非常适合作为一种个性和人生发展的隐喻。

NOD在这个节目中, 通过五本湛庐出版的书, 来解释他对于设计的理解。而我则想把他的解读往外延伸,探讨下人是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摆脱走向平庸的的吸引力的。

去年和NOD见面时, 本来期望的是他从美术的角度解释刚刚完成的那个VI的用法,结果他讲了很多他从产品和商业上对这个VI的思考.

我对于VI也不能算很陌生,但确实是第一次和这样等级的设计师合作, 也第一次意识到, 设计出这么一套看起来很简单的图形,居然需要这样多的知识储备和精神触感。

设计这工作虽然对大多数人都不是太有关系, 但是要脱颖而出,其实和人生各方面所面对的,是基本上同样的问题.

不管是什么产品, 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很多人在做, 而每个人的关注度和偏好又是有限的,那么什么是好的?如何脱颖而出?

NOD从他的经历中得到的答案是, 进入对话.

正如NOD在发刊词说的, 他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期,本来自己看书看作品研究,自己出方案,也觉得自己怪不错的. 只有在ABCD工作室时期,才学会了和世界开放对话.

哲学家肯内特·伯克曾经把写作比喻成宴会上永无终止的对话,而其实每种创作过程都可以做这样的比喻:

你迟到了。你来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了许多人,他们正在行一场讨论。讨论真是热烈极了,参加者根本无暇停顿,告诉你谈话进行到了哪里……你停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要点,于是,准备斗胆直陈。有些人做了回应,你又对他做了回应;另一个人支持你,也有人反对你……天色渐晚,你要离去了;你虽然离去,讨论却热烈如故

如何学会真正的对话,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要考虑的。年轻时候很多人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自己超酷很牛,别人很过时很老土所以不理解自己。其实,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或不能加入到真正的对话中去.

我们不仅要证实和重申自己相信的东西,更要直面与自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才能形成思想的张力。否则就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顾盼自雄,长远来看反而是一种平庸化的过程。

如何保留自己一定的内在风格,而又能在对话中不断提升, 那么就是不甘于平庸的人生中不可逃避的历练了.

可是那个所谓的个人风格从何而来?如果经过对话后做了改变,那还算是风格吗?

这就要说到NOD解读的第一本书《突破天性》。

前几天和小RYAN看了《行星地球》中刚刚出壳的小鬣蜥摆脱沙蛇追捕的著名片段。他对小鬣蜥刚刚出生就能够这样奔跑逃逸大为惊羡。但是我跟他说,鬣蜥再过个几年,也还是只有这些吃和跑的技能,但是你现在五岁,乐高技能已经比两岁时进步了很多,以后还会不断进步呢。

大自然让我们作为高等生物具有了不同的天性,而不是像低等生物那样,同个物种内部千篇一律. 所谓的风格形成过程,或者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就可以归结为依托天性 /发展天性/突破天性的过程.

每个人的天性各不相同,这其实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独有稀缺资源.就好像前面NOD举的自己的例子那样, 不喜欢好勇斗狠,这种看起来的缺点,却某种程度上能刺激在某些方向的智性发展

然而,一味着顺应天性,人只能学会低飞的本能,变得平庸起来。所以进一步发展,还要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天性.

当然,所谓的天性并不是补短,也可能是在保持内核的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自己的协作界面。就好像NOD举例的,他如何改善自己天生比较低的宜人性。

希腊人曾经提出“忒修斯之船”这样一个悖论。古希腊人为了纪念英雄忒修斯,把他曾经乘坐过的一艘船停泊在码头供人瞻仰。时间长了,船体有损坏,古希腊人就陆续地把损坏的部分去掉,换上新的木板。

如果有一天整个旧的船体都被换掉了,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人们还有必要来瞻仰它吗?如果不是原来的那艘船,那么是从旧的船体被更换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它开始 “不是” 的呢?

“忒修斯之船”落实到个人发展身上,就是什么程度上叫做突破天性,什么程度上叫做扭曲自我,这是值得一生思考的问题。

那么如何突破天性呢?

要实现突破,就需要有方向,也就需要有超出当下的视角和预见。这就来到了NOD解说的第二本书《全新思维》。

这当然不是新书。不过,NOD在解读中指出的一点非常好, 那就是这位作者是一个善于洞察未来的人。

基于未来而不是基于现实洞察,是非常独特的设计师的视角. 因为他作为设计师,就是典型的为未来做事情的人,他所做的品牌设计,是希望客户在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中使用的。

我们看市场上的产品,处于鄙视链最低端的往往是抄袭山寨,因为它模仿的是过去或者现过卖的不错的产品,那么大概率未来会过时,这种毫无新意的平庸就导致其对于买卖双方都价值不大. 而人也是一样,人云亦云,人做亦做,就是平庸的表象。

然而人类社会是如此之复杂,从现在到未来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洞察未来的失败率非常高。

作者丹尼尔平克说, “未来,属于那些拥有全新思维的人”。具体的全新思维包含哪一些,也可能见仁见智,然而,这也是每个人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因为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生活在未来

思维离开了行动,也就无所谓正不正确。

设计不仅仅是思考,还必须提出行动方案。

提出了这种可行性方案,或者为人生寻找一条看似可行的路径,是一种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的过程。没有人天生就会,也没有人能在学校中学会。如何着手呢?

第三本书《意会时刻》也许提供了一些方法。

如果面对的问题是简单的,那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然而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未来。

简单化的思维当然是最省力的思维,然而其有成效的前提是世界是单因果链的。这种省力,就使得思路平庸,言行也平庸起来。

正如汪丁丁说的,

面对复杂化的世界,本来就得采取复杂的思维方式。

复杂的思考方法,就需要复杂的知识结构。

而《意会时刻》里介绍的意会法,就是用⼈文科学去解决商业问题的⼀种方法。人⽂科学是研究人类⾏为的科学,它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处理人类⽣活中最复杂的部分,它采用的方法就是综合了⼈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哲学、文学等众多学科去分析人类行为,而不是单纯数据的收集、归纳和整理。

真的,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可怜的石器时代就进化完成的大脑每天都会忍不住叹息:我太难了。

不过NOD在课程里通过他为“天真蓝”做的解决方案,很精彩地论证了这种用人⽂科学去解决棘⼿的商业难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提出方案是一回事,然而如何落实到当时当地当人呢?

当我们想飞起来穿越障碍的时候,束缚我们的是地心引力。而当我们想把头脑中的方案实现的时候,束缚我们的是现实引力,而这种引力,往往就是有限的资源,这是设计和人生相同的地方

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说的:

经济学的第一课是稀缺性: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愿望。

所以就来到了NOD解读的第四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

只有理解了资源的稀缺性,才不会大开脑洞后发现方案无法落地。专业的解决能力,不仅是美感的能力,还有一种估量可实现性的能力,而这种估量可实现性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经济学的能力.

否则,要做什么产品,就想用最好的材料最充足的时间做出最好的产品,要培养孩子,就想用最好的学校最多的时间来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那么其实只是停留在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而已。而如果不愿意去研究和克服现实障碍,那根本上来说也是始于理想,归于平庸。

要不甘平庸,就要同时怀抱理想和理解现实,就像菲茨吉拉德说的

“能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做事的人,才是有第一流智慧的人。”

从上面一点一点说来,要做到不安于平庸,现代人的工具箱好像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多。可是一个人不可能天生有这么多的能力,那么,就来到了第五本书《如何想到又做到》。

史蒂芬·柯维说过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第一次是在我们头脑中,第二次是将想法付诸实践之后,这是一个客观原则。

想到又做到,既需要动力,也需要技巧。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多都以为自己是有创意有能力的,或者说 80% 的人都以为自己是人群中前 20%的优秀者。这当然不是现实。

二八定律的提出者帕累托在他的著作《心灵与社会》中提出,世界上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一种叫投机者speculator ,这类人的典型特点是总是全心贯注于探索新组合的可能性,不轻易满足于现状,而总是期待改变。而另外一类人则称为食利者rentier,他们喜欢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缺乏想象力,个性保守,而且往往被投机者所操纵。

如果要成为那种期待改变的投机者,而不是追求稳定的食利者,可能关键就在于,能否“完成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能够保持饱暖水平倒也越来越容易,娱乐选择越来越多,所以,安于平庸作为一种选择就不乏吸引力

不过,正如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在他的《再见,平庸时代:在未来经济中赢得好位子》中指出的,很多读者不断地问他, ”中低等技能的工作在将来会是怎样的?“ 虽然每个人其实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是什么。

在未来的各个领域,如果不能在质量方面攀到顶峰,就将在乏善可陈的状况下勉强度日。

而面对我们经常讨论的阶层固化的话题,他的说法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资源会变得极度便宜、更加灵活。但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自律、上进心十足的高智商成员,它可以让聪明/自强却并非精英阶层的个人超越精英社区的成员。但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人将不会有任何进步。

也就是说,在未来这个世界上,安于平庸是危险的。总有一天你得面对从中间地带落入分水岭的两侧的选择。

上周五太太请我去吃我家附近的的一家酸菜鱼,我觉得各方面都很不错了,但是她说,生意比在万象城的一家太二酸菜鱼餐厅差多了。是的,在这个时代,不仅仅要菜色不错,价格不错,店铺装潢/市场营销/引流能力/设点能力都得达到很高的水准,才能做的好。这个日常生活上的闲谈,也是一个告别平庸时代的例子。

每个人当然都得按照TA的有限资源来选取不同的人生路径。而从众心理和现实障碍如同现实中的地心引力,必然会把我们不断拖向平庸。所以,需要超出一般水平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我很喜欢NOD在某次客串为《正午故事》回复读者来信时的一个比喻:

宽容地勇敢地去看待生活这个东西,而且你要知道生活本身不是个好东西,它欺软怕硬,跟你有没有钱没什么关系。你看流氓黑社会欺负人,会管你有没有钱吗?你软弱,他就找到你头上来。生活就是黑社会,你不能怕它。

我的办法就是硬抗,哪儿都不去,就等着悲伤的情绪降临,然后跟它干!你赢一次,就能持续地赢。因为,那帮家伙都是怂货!

面对生活这个黑社会,采取长安张小敬那般的轻蔑态度,也许这就是摆脱平庸的终极心态吧 。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