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赣州市赣县区充分发挥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聚集强、基础设施好、公共资源优、居住环境美等优势,聚焦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文明宜居四个关键要素,坚持把后续扶持成效定位于乡村振兴的“先行点”,持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取得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有效振兴“双赢”局面。
精准发力稳就业,端牢搬迁群众“饭碗子”
抓牢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结合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素质转变的需求,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举办脐橙、甜叶菊、油茶等种植业和湖羊、蜜蜂等养殖业,结合新时期用工需求,长期开展各类技工性培训累计40余班次惠及3000余人,如湖江镇和田村镇安置点组织中式面点师培训班、茅店镇为搬迁户提供电商知识培训等。培养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成员、技术管理人员等300余人,1000余人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月稳定收入2500元以上。鼓励搬迁群众参加“赣州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享受推荐聘任上岗、参加高级研修班、创业担保贷款、牵头成立机构等优惠政策,畅通发展渠道。
抓牢“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程。围绕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从送岗进点入户、园区基地专项招聘、扶贫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设置等方面,对稳岗就业实施专项扶持,落实区、乡和安置点党支部、帮扶责任人“四级帮扶就业机制”,实现“零就业”搬迁家庭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5092人,实现就业4510人,就业率达88.5%以上,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就业户均1人以上,剩余582名劳动力均在家发展产业。
抓牢稳岗就业专项工程。一是坚持“志智双扶”。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搬迁群众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100余次。二是落实“四个一批”。通过劳务输出实现搬迁户外出就业3804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农贸市场吸纳搬迁户就业256人,发展产业带动485人,安排公益性岗位459人。
量质并举壮产业,鼓起搬迁群众“钱袋子”
以数量稳收入。加快“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大户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让搬迁户闲置土地向经营主体、种养大户转移,集中开发利用。截至目前,该区落实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企业等415家新型经营主体,承接了213个村的“三变”改革,带动209户搬迁户稳定增收。同时,对准依托产业增收的搬迁家庭年收入和支出账,将农村搬离家庭土地、坡地林地,通过承包、租赁、并转等方式,优先流转到依托产业发展的搬迁家庭。截至目前,共有188户搬迁户发展湖羊、蜂蜜、甜叶菊、油茶及“微田园”等种养殖业,户年增收1万-5万元。
以提质保增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对搬迁家庭传统产业实现“三优升级转型”,即向优质特色产业转进、优秀品牌产品生产发展、优先现代化方向发展,有效保证搬迁家庭产业收入大幅提升。推动搬迁群众产业发展纳入区级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如长洛乡将赣南蜜蜂科普馆(蜂蜜集散中心)设在安置点,采取“党支部 合作社 基地 农户”产业模式,结合农博园、长洛漂流、红军楼等景点,实现“产销学研旅”一体化的产业链,带动搬迁户年增收1万-2万元。
搭建平台优服务,建好搬迁群众“新村子”
搭好社区治理平台。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安置点后续管理运行体系、治理机制、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全区27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设有社区管理服务中心22个(其中5个集中安置点合并管理),配置有专兼职社区管理人员35名,将每年的专职机构人员工资和机构办公经费纳入区级财政保障体系,实现所有安置点“有机构、有人员、有隶属、有任务、有制度、有经费”。对15个200人以上的安置点派驻了乡村振兴工作队,建立了驻点帮扶和考核机制,为实现安置社区自主自治搭建了有效的运行体系。
搭好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结余资金,进一步完善安置点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排污管网等配套设施。注重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对15个200人以上的安置点强化管理服务人员力量,配置了15名专职管理员岗位,制定履职清单,明确工作职责,扎实做好就医上学、疫情防控、反诈APP下载等便民服务。其中,石芫乡和吉埠镇为最大限度便捷服务搬迁群众,把乡便民服务中心进驻安置点,打造了服务种类多、功能全、效率高的“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
搭好群众活动平台。安置点成立了“社区活动中心”,内有文明实践站所、图书阅览室、书画练习室、棋牌娱乐室、留守儿童童心港湾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成长需求。紧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安置点建立广场舞、乐器队、公益志愿队等群众性队伍,结合重大节日和传统佳节举办大中型活动20余场次,让群众在自我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中融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如2023年3月、9月、10月各乡镇安置点开展了“艾果飘香”“庆中秋”“九九重阳”志愿服务活动,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培育乡风促文明,撑起搬迁群众“腰杆子”
建设生态宜居好环境。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开展日常环境整治工作,全区27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配有环境管护员54名。制定全年工作任务清单,每月开展1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人居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逐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引导群众养成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安全用火用电等良好习惯。全区60%以上的安置点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软硬件要求,2个安置点成为生态宜居家园示范点。
推进“三治融合”育新风。全面落实安置社区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用好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和各类志愿队伍,完善安置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安置点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围绕安置社区公共秩序、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等,开展“乡村夜话”“党旗引领 五星创评”“清洁家庭”争先创优评比活动,把乡风文明培育融入搬迁群众生活各个方面。截至目前,全区搬迁家庭有186户被评为“文明家庭”、568人被评为“好媳妇、好公婆”、18人被评为脱贫致富能手。
涵养社区文化富灵魂。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按照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思路,大力发展安置社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和田园文化。累计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和组织爱国、爱党、拥军、普法、义诊等活动。截至目前达到230余场次,形成了长洛乡安置点蜂蜜主题文化、石芫乡“一站式服务”文化等文化品牌,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注入强大正能量。(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