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和记佳,是我的球友。
打球之余,他俩邀我到他们的村里去走一走。
他们是一个村子的,叫青箱村。
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其实在犯嘀咕。青箱村,我到过的次数都懒得数,实在是太多了,经常地在青箱村过路上下,也没见过有什么出奇之处。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错误,我到一个地方,其实很多是走马观花,甚至说是光走了马,花都没看到,只看到了草。
9月7日,人到青箱,弃车舍大路,奔小路,才发现别有一番天地。
抬头便见一段斑驳的院墙,以及登堂入室的荒草野树。
想当年的华庭,而今的废院,转换不过数十年之间,让人不胜唏嘘。
以前喧闹的街道,现在铺满青草,青砖犹在,繁华已逝。
多年的风吹雨打,房子已变得沧桑,不复往日荣光。
每一座房子,都会有一个故事。
每个家庭,都足以写出一本书。
曾经钉满卵石的小路,抵不过岁月的折磨,卵石缺的缺,脱的脱,有谁能想到,这条小路,曾是灌阳通向新街的官道。
青箱村内,至今还保留着数十座明清时代的祠堂老屋,在灌阳,实属罕见。
我到过文市月岭的古民居,说实话,只对石牌坊和文昌阁有点印象。也游过洞井村的古民居,但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离青箱不远的江口村,在改造之前,房子之破败,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唯一稍大一点的房子就是唐景崧故居,但在青箱,比唐景崧故居大而精美的房子,为数不少。我见识过灌阳境内不少的老祠堂、老房子,但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青箱这么集中,这么独特。
请跟随我的镜头,来青箱访古寻幽。
青箱村皆姓王,祖上王德铭为江苏溧阳县人,先后领兵驻守辽东、广西等地,明宣德三年(1428年)迁灌,先居祟顺堡(观音阁乡),后携长男择青箱而居。
近六百年来,在青箱的王姓共五房,传二十四代,后人繁衍至近二万人。
青箱与江口原来是一个村,江口在上游,青箱在下游,故江口称江口上村,青箱称青箱下村,后来,两个村独立成村。
丢在路边的石制品,不知原来是做什么的?
青箱村里,有很多的祠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在全国其它地方,没有这等情况。一般情况下,一个村里,一姓就设一个祠堂。
听王姓后人解释,以前村里有这样一个习惯,如果有人发达或是当官,就将住房扩大,一部分辟为祠堂,另一部分供人居住,或是全部设为祠堂。
我总算弄明白为何青箱如此多的祠堂的原因了。
据说,唐景崧的故居,原来也曾作为祠堂,是不是有相同的缘故?有种说法,唐景崧做官之后,寄钱回来,让家人修房,待房子修好,唐景崧回来一看,甚不满意,之后,唐景崧再也没回江口,甭说住了。
的确,两相比较,论做工、格局,唐景崧故居还赶不上青箱的许多祠堂。
很可惜,由于年久失修,青箱村中很多的老房子濒临倒塌的边缘,再不抢修的话,再过几年十来年,我们将见不到其中的大多数。
好在县里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投入了三百万对老村进行整修,但是,只修整其中的一部分,就因资金短缺而停工。
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放着一个残缺的石制狮子头,它原是立在祠堂门口大狮子的一部分。在上世纪某个年代,狮子惨遭斩首。
狮身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狮子头。
大祠堂,是青箱村最老的祠堂。
大祠堂为王德铭迁居青箱之后,主持建成,是青箱村的总祠堂,供奉着青箱王姓的列祖列宗,也是村民聚会和商议大事的场所。
立柱上对联写得很有气势,字体看来在颜体上浸淫多年,颇有风骨。只可惜上下对联贴倒了。
天井边的墙面上,曾经雕绘有字画,只可惜多已脱落,难辨内容。
天井上放了一个大石盆,看起来挺有气势。
盆上刻的这四个字,用的是篆体,不太认得。
旁边立了一个修缮的石碑,上面捐款的有观音阁、西山、华山脚等地的王姓后人。
雕刻精美的石基座。
我之所以要拍这张照片,是因为这块石碑上,刻着这个大祠堂的布置示意图,虽线条字迹不是很清晰,但是还能辨认。
示意图上,现在的大祠堂只占有其中的一小块,大约十分之一,现在的大祠堂占地面积为260平方,可推断出以前的大祠堂真的很大,是一个建筑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的大型建筑群。
贴墙而立的这些石碑,除一块外,都是老碑,不是仿制品。
大祠堂内部情景。顶上的横梁,为雕花横梁,每一根都是古董。
青箱村背山面水,被誉为风水宝地。
山,即为都庞岭判官山。水,即为灌江。
青箱村内,巷道纵横交错,外人走进来,如果没有熟人引领,还真容易迷路。
又来到一个祠堂里,名字我还真给忘记了。
天井的一面墙,用彩色的花砖砌就,这倒是很特别。
拍张近景。
前堂和后堂之间,建有一道门,平时中间的大门关闭,进出皆走左右小门,除非贵客临门,才把中间大门打开,从大门进出。
后堂居然是一座木制的二层小楼。
以前的姑娘小姐们大概住在二楼的闺房里,凭栏望月,绣花织布。
据村中老辈人说,小楼的后面,原先有一个后花园,占地十多亩,可惜,现在全变成了房子。
青石砌成的天井。中间那块四方的石块,大概是用来垫步的。
楼梯还能用,只是上头的屋顶似乎掉了一块。
时光之门。
现在我一般都用手机拍照,很少用相机。拍的相片,多是纪实照,没注重什么艺术性。
这张照片,我倒觉得有那么点艺术感觉。
相对于室内的昏暗,古朴的门外,阳光明媚,斑驳的砖墙,呈现在眼前。
门内门外,一新一旧,仿若隔世,我因此将之取名为时光之门。
门外小巷。
转到一个稍小的祠堂,听鸽子说,他还在这个祠堂里上过几天的课。
天井外的马头墙。
这个祠堂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修,从木壁上一新一旧的雕花栏板就可看出来。
祠堂里雕花的横梁。
鸽子又将我们带到一个祠堂里,说这个地方最出奇的是祠堂横梁上雕刻的一对蝙蝠。
果然,我们抬头一看,梁上的蝙蝠栩栩如生,长有丈余,高若三尺,做工精美,非天工所不能为。
说实话,在桂林周边,我还没见到雕刻得如此精美传神的古代木制品。
灵川的江头、兴安的秦家大院、永福的永宁洲古镇等等,就事论事,保存古的东西真的不多,很多是做旧而已,或者说,即使保存下来的,其价值也不高,哪及得上这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涵呢?
这真是个宝贝!
出得门来,外面阳光正盛,屋边的南瓜,吊满瓜棚,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又将我们从历史缅怀中拉回了现实。
青箱村中,处处有祠堂。
这个祠堂,门内有门,在室内又隔成若干小间,估计经过了一次从住家到祠堂,再从祠堂变回住家的转变过程。
我将这幅照片取名为三重门。
这座祠堂,听鸽子说,前几年走了火,被烧掉一角,幸亏扑救及时,保留了祠堂的大部。
青箱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最值得一提的是,村中有一家出了三个博士。江口村有同胞三翰林,青箱村有一门三博士,俱为佳话。
鸽子带我们来看看三博士的老房子。
房子刚进行过一番修整。
天井中,有个砖砌的花盆。
三博士的老大叫王伯灵,是民国时期灌阳县第一位博士生,其弟妹王元寿、王丽先后获得博士学位。
据族谱记载,青箱王氏共出了5位进士,文武举人28人。其中的王辰山考取光绪十七年的解元,相当于省级考试得了个第一,王辰山之后又考中进士,在南宁做官,有盛名。
博士家中的门楣,也与众不同。
用的不是汉字,而是字母,且全部连在一起。
幸亏我学了几十年的英语,略通皮毛,回来稍加研究,总算搞懂了这些字母的意思。
写的是FreeandindePendentstates,断一下句,应该是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翻译过来是:自由而独立的国度。
拍张大门全景。
看完三博士的家,我们又来看秉表公祠堂。
秉表公祠堂外表看起来有点法式风格,以前曾做过大队的村公所。
秉表公祠堂的一角,现在还住有人家。
时间有限,我们没再到秉表公祠堂里转了。
路边遗弃的石头,看起来像个古董,怎么没人保管呢?
这座祠堂,叫花祠堂,是目前青箱村中最大的祠堂。
花祠堂的外表,看起来不怎么花。之所以叫花祠堂,是以前堂内种植有很多的花草。
走进花祠堂,里面已无花草,唯见荒草。
祠堂分二弄,左边一弄是一个木制的二层结构。
走进下面的一层看看,里面空无一物,估计是拟进行整修的缘故吧。
花祠堂曾作为青箱完小的教室,时间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跨度有二十年之久。
右边的一弄,是一整间大房子。
两排大木柱,立在祠堂中央,柱上贴有红色对联,显得气势恢宏。
听记佳介绍,最后的两根木柱,曾雕有二条龙,盘柱而上,飞须扬爪,口张目睁,雄俊非常。最奇的是,用手一推,两条龙能绕柱转动。此等可称神物。可惜的是,几十年前,两条龙毁于斧下。
俱往矣,往事不堪提。
倘能将转龙恢复,必是一个网红景点!
只是,现在还有这样的能工巧匠吗?
对联上都是写着一些催人向上,修德积福之类的话语,我将这幅相片,取名为传承。
再到左边小楼的二楼看看。
二楼的屋顶下,吊着一大窝蜜蜂。
之所以放任蜜蜂在此筑窝引巢,有一个典故。
据说青箱王氏祖先葬于蜂王山,每年王氏后人祭祖,不点香,不化纸,不鸣鞭炮,以免惊扰先祖。
所以,在祠堂里能见到如此大的一窝蜜蜂,任其自由自在的生活,就不觉得奇怪了。
在二楼的一角,我见到几件乐器,摆放在那里。
阳光从屋顶上的亮瓦上射入,给这里带来了明暗的变化。
我将相片的名字取为喧嚣之后。
喧嚣之后,便是极静。
在一个祠堂里拍到的做工精美的柱基石。
这幅照片,我取名为岁月。
这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大门,照片上的内容却很丰富:门楣上写着勤俭持家四个大字,字迹的年代有些久远。门框上,贴着一对有点失色但仍不失鲜艳的对联。门板上,一对门神大哥的一角已经垂下。中间还贴着一张扶贫成效明白卡。左边的墙上,挂着一个电表,右下的墙角,立着一个水龙头。
新与旧杂陈,古代与现代交错。是岁月将它们组在了一起。
青箱村号称有七头八井。
所谓的七头,是村里的七个地名,有什么凤凰头,寄子头之类的。但我看不出与景色有关联之处。凤凰头,真有个地方看起来像凤凰吗?
所谓的八井,是村里共有八口水井,什么两眼井,石龙井等,曾经养育着青箱的子子孙孙。
这座祠堂的规模不小,可保存情况堪忧,外墙都倒了一部分。
屋里的雕花横梁。
将倒未倒的木板房。
屋里还住着一户贫困户。
时已近午,鸽子领我们来看八字门楼。
八字门楼,原主人叫王之黻(音:服),中进士后,点为湖北谷城县县令,有政绩。王之黻是青箱王氏后人中,当官当得最大的。
听鸽子说,论做官,青箱王氏族人并不出众,论读书做学问,青箱王氏族人很有一套,远有一门三博士,近有清华毕业生,鸽子的女儿就是。
灌阳的考中清华并不多,屈指算来,几十年来,不过四五人而已,奇怪的是,这四五人中,江口、青箱均有一人。
还有让我感到兴趣的是,青箱村名的来历。青箱村原名宁江村,之所以改名青箱,据说是与一本做官秘笈有关。据《宋书•王准之传》载:王准之“曾祖王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青箱学。”
原来,青箱王氏的祖上,不少人当过大官,有个叫王准之的人,有文才,父亲、祖父、曾祖父都做过朝庭高官,王准之于是将前辈们做官的礼仪、秘闻和诀巧等撰之成册,珍藏于一个黑色的箱子里。世人遂将做官的学问叫做青箱学。
为宏扬先祖们智慧,青箱的王氏于是将宁江村改名为青箱村。
我之所以感到有趣,是拥有做官秘笈的青箱王氏后人,却不善于做官,近六百年来,最大的官仅为一个七品知县。青箱学的后人反而是善于做学问。
之所以叫八字门楼,据说是王之黻告老还乡之后,依照谷城县衙规格所建,上面一张图可清楚的看到,大门边的侧墙,不是成一个直角,而是呈一个“八”字,向两边敞开。
屋内还住有人家,从贴的对联看来,有家人新丧不久。
里面的陈设,没有特别的地方。
屋边小巷。
也许是王之黻的后人过得并不如意,八字门楼这座房子,保养保存情况不怎么好。
八字楼周边情况。
村中建的池塘和亭台。
我记得池塘这个地方,原是一片田地,田地的中间,有一口水井,水井之上,搭了一个铁棚,上面写着枫木井的名字和一些诗句。
上图拍摄于2017年9月13日,正是二年前的今天。
为此,我还写了一首七绝:
游枫木井
都庞逶迤列天边,一镜清泉惹众怜,
枫木不知何处去?空流碧水拌愁眠。
而今,枫木井已见不到,只有一口池塘,照映蓝天白云。
距离现在的池塘不过百余步,又有一口水井,名字我已不太确定,也许叫石龙井什么的。井水极为清冽,井底有绿苔,井壁生丝草,水从底出,扰得丝草轻轻摇曳。更有游鱼数条,在水中游弋,也许由于水太清的缘故,让我疑心小鱼哪里游在水中,像似漂浮在空中。
只游完一个水井,时间差不多到了十二点,竟有许多景点还没来得及去看。只能等下次了。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青箱这个村子,应该改改名字,统一一个叫法,叫青箱古村。因为这里集中了桂北最多最精美的古建筑,在桂林也属罕有,胜过灵川的江头、兴安的秦家大院。
为保护青箱古村,政府可考虑将青箱古村作为一个重点的“古”项目来打造。9月11日,灌阳召开了一个高规格的大会,灌阳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双创”工作推进会,灌阳县被同时列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自治区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不知青箱古村能不能借这*风,使村容村貌更上层楼,同时,也助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青箱的古建筑多,稍加整修,就可作为明清戏剧的拍摄地,这是一个扩大青箱知名度的方法之一。另外,青箱与江口距离很近,可规划考虑将两个村一起打造,上规模上档次,信息共享,利益均沾,多方共赢。还有,我对那对转龙念念不忘,花重金在全国征集能工巧匠,如能复原,其广告效应不可估量。
行文至此,不知不觉已有五千多字,断断续续地写了几天的时间,但愿我这篇游记,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青箱,这个与古代秘笈有关的村子。
最后,感谢鸽子写的青箱村简介,对我此篇文章助益不少。感谢记佳的牛排和禾花鱼,让我行文增加了压力、提供了动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