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最好的教育,是与孩子一同成长#
从儿子开始上三年级以后,发现他好像突然不再是那个事事“听话”的孩子,对于父母要求的反抗不是哇哇大哭,而是变成了无声的抵抗和一脸的倔强。
曾经的威压已不再有效,很多时候他会以“沉默”相对,而这让人更加抓狂,完全不知道他的脑袋里在想什么。
7-9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你会发现他的脾气秉性突然转变,伴随着出现的可能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时候会让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忽然变了个人似的。
不同于刚开始上学时的懵懂和不熟悉,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普遍适应了学校系统学习,熟悉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逐步在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行为做事的习惯。不仅学习到的知识面在拓宽,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也变得多样,他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父母身边玩乐。
这个时期,他们身上集中了比较矛盾的两方面:
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大人而不再是孩子”,他们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比如在外面不愿意让家长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而是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明明是左非要说“右”,明明是“是的”非要说“不是”,或者故意跟你玩口头的文字游戏,故意扭曲你的意思,而他们在一旁哈哈大笑,实在让人无比厌烦。
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摆脱爸爸妈妈的控制,用他们“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来彰显他们的“个体独立性”。
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在一些事情上会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甚至表现的比较娇气等。
很多家长认为“七八岁,狗都嫌”,孩子固定到这个阶段就是如此,“都是这么过来的”,也因此在育儿模式上也不进行任何改变,导致这个阶段的家长孩子双方都不轻松。
事实上,“总招嫌”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孩子这个阶段容易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的减少,因为“怕被批评”,内心的想法也与父母很少沟通。
如果父母此时能注意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变化和特点,并转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互动模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双方克服该阶段的很多难题。
02 如何重建亲子关系,打通沟通渠道(1) 少说教,行大于言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父母过去认为孩子过于幼小无法判别事物,所以什么都几乎是“一言堂”、“说教”的模式,而随着孩子长大,这种模式渐渐“失灵”。
对于孩子自身的事可以逐步将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涉及孩子本身的事不妨多与其商量。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不是代其解决,而是帮助和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可以和他商量是否有别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家长也轻松。
孩子们对于父母的信任,不仅仅在于他们说了什么,而更注重看到父母“怎么做”。
去年我和搭档一起为新书《不吼不叫养孩子》组织新书签售会,请来的三位作者都是育儿和亲子教育方面的专家,签售会的门票也早早售罄。然而原本定在9:30开始的活动,开场前到场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人在活动已经开始时才急匆匆赶到,还有一少部分人在其后的2、30分钟里姗姗来迟。对此,我们都不由感慨: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榜样,总在希望孩子做事不要拖拉、磨蹭,希望他们能具备守时守信的品质,而很多父母自己却都做不到。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个小女孩被家长批评后,语重心长地教育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并且还一脸严肃的指出批评人也要用古诗、名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由得去思考对待孩子的方式。家长总在指责孩子不好好学习,掌握的知识量太少,然而家长们又为孩子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呢?
(2)信任孩子,给他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
闺蜜以前向我吐槽,她和老公一起开车出去的时候,坐在副驾上的老公总是哔哔个没完:一会说该刹车了,一会说你把方向盘打一下,要么就是赶紧插到前面去……听的她不胜其烦,真想把他一脚踹下去。听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却不厚道地想起来去她家玩,她让孩子洗袜子,而她在旁边不停的说啊说啊的场景,又是何其相像。
被“唠叨”,被不断的“指导”,其实潜台词就是,你不行,你做不了,做不好……内心不相信对方具备可以做好的能力。
谁都不会喜欢被别人质疑自己能力的感觉,而8、9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需要不断去证实“自己能行,自己能做到”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信任。一个不被别人信任的人,怎么能去信任别人、信任自己?
暑假期间,儿子独自离家去参加了一个五天四夜的夏令营,回来时我发现他拿回家的钱多了,而他还是一副颇为自得的样子。我内心非常的不安,忍不住去问他钱是从哪里来的,后来得知是因为他给他新交的好朋友提供了帮助而获得的,但我却觉得朋友之间助人为乐不应该收取报酬,并依照我以为合适的方式引导他处理这笔钱。
事后,向他好朋友的妈妈求证此事,并提出这笔钱“所得不当”想要归还的时候,这个妈妈所流露出来的对孩子的信任让我颇为感慨:
“孩子是一个人去的,我是希望他能交到新朋友。小孩子做事不可能像大人什么都按次序而规则来,,没有大人那么多计算,往往凭本能。只要孩子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遇事实话实说就是最好的,我们就有机会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中,引导影响他们。”
虽然她收下了钱,但她并不觉得孩子因此而犯了“经济错误”,还觉得这是锻炼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好机会。
8、9岁孩子最招牌的特征,是他进一步的独立。如果能给予孩子恰当的独立空间,给予孩子恰当的责任空间,他们会很值得信赖和放手,而且往往愿意表现得最好。
(3)多肯定,少否定
前两天跟儿子一起玩一个密室逃脱的手游。他看过秘籍后却向我描述不清,只是讲述了过关的先后顺序,对于关键如何解开密码却没有注意看。我忍不住向他抱怨:这么重要的信息你怎么不记得呢?那你看秘籍都看了什么嘛!
儿子沉默了几秒钟,对我说:“这不是玩游戏呢嘛,你也要说我……”听得我一惊:即使打游戏这样的事情,我也要去“否定”他做的不够好吗?!
BBC有一部著名的纪录片《56 UP》,采访了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7岁的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位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在他7岁的镜头里,他还是一脸灿烂的笑容,眼睛会闪闪发亮地讲述着他充满幻想的奇异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长大的梦想是当宇航员。后来,Neil想去牛津读书,无奈失败而不得不进入一所其他大学,被严格的父母各种否定,Neil自暴自弃当起了搬运工,后来还得了精神疾病,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历尽坎坷。虽然在56岁时以反转的姿态做了社区议员,生活仍旧落魄,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
人们是这样评价Neil的一生的:想法很多,但缺乏积极行动。这大概是因为童年时被父母否定太多的结果。
大家可能有听说过“钉子效应”,钉子被钉进木头,即使拔除还会留下洞;父母对孩子说出的一些伤害的话语,即使事后道歉,也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个“洞”,有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愈合。
孩子一次次的糟糕表现,不断论证孩子是“差的,不好的”,心里偏见会让父母敏感地发现孩子更多的糟糕表现,论证了父母内心的结论——孩子是“差的,不好的”。
父母的否定,孩子会毫无意识地放大了自己的糟糕表现,一次次的论证我是“差的,不好的”,并最终相信我就是这样的。以至于,孩子可能就成长了父母不断否定的那个“差的、不好的”样子。
而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作为父母想要的真正结果,不是吗?
任何否定,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肯定”是为了今后不再“否定”。
当你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是的……而且……(yes……and……)。先去肯定他,再去补充你的意见或者建议,而不是一上来就否定他。
从小就在支持,理解,包容,欣赏,表扬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做父母后,一定不会对他们的孩子恶言相向的,肯定也是支持,理解,包容,欣赏,表扬他们的孩子的。
带着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成长空间,跟孩子一同成长。